王迎春 女,1942年3月生于山西太原。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先后畢業(yè)于西安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擅長人物畫,兼及油畫、版畫、花鳥、山水、書法。作品有組畫《慰安婦》,與丈夫楊力舟合作《黃河在咆哮》《太行鐵壁》。作品多次獲獎,并赴國外展出。亦有多種出版物。
王迎春1942年3月生,女,山西太原人。1957年入 西安美術學院附屬中學,1年繼入該院國畫系,1966年畢業(yè)后在山西從事印刷裝潢設計和油畫、 中國畫、版畫創(chuàng)作。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畫研究班,1980年畢業(yè),參加中國畫研究院的籌建工作,并進行國畫創(chuàng)新探索與學術研究工作。現為中國畫研究院業(yè)務處長,中國白洋淀詩書畫院藝術顧問,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全國青聯五、六屆委員。擅長人物畫,兼及花鳥、山水、書法。自1959年始與丈夫楊力舟合作,中國畫《黃河在咆哮》獲葉淺予獎學金;《太行鐵壁》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金質獎;連環(huán)畫《小二黑結婚》獲全國第三屆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評獎二等獎;個人作品中國畫《金色的夢》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質獎。作品在十余個國家展出。《太行鐵壁》等被中國美術館等處收藏。
1959年 與楊力舟首次合作工筆四條屏四女圖,并發(fā)表。
1961年西安美術學院附中畢業(yè),考入該大學部,入國畫系學習。
1966年 西安美術學院畢業(yè)。
1968年 山西省太原印刷廠從事印刷設計。
1970年 合作油畫《平型關大捷》(320x180cm)。
1972年 調進山西省美術創(chuàng)作組專事油畫,國畫創(chuàng)作。
1972年 油畫《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全國美展展出。
1973年 國畫《挖山不止》全國美展展出,聯合國展出。
1977年 國畫《太行浩氣傳千古》全軍建軍五十周年展出中國美術館收藏。
1978年 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畫研究班深造。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被評為第五、六屆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
1980年 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研究班畢業(yè),合作水墨三聯畫《黃河在咆哮》獲該院葉淺予獎學金。分配到文化部中國畫創(chuàng)作組工作,參加籌建中國畫研究院籌建。
1982年 在河南開封舉辦《楊力舟王迎春國畫展 一》。
1983年 參加日本東京《中國現代繪畫展》。
1984年 合作國畫《太行鐵壁》,連環(huán)畫《小二黑結婚》,參加全國第六屆美術作品展覽,前者獲優(yōu)秀作品金質獎,北京市建國三十五周年文藝作品榮譽獎。還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屆文藝評獎大獎。后者獲全國第三屆連環(huán)畫二等獎。赴日本、美國紐約、南美等國考察。
1985年 參加香港、莫斯科、明斯克、新德里《中國當代繪畫展覽》。參加東方美術交流學會畫展,赴香港、日本、澳大利亞等地展覽。
1987年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舉辦《楊力舟王迎春國畫新作展》。
1988年 赴法國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舉辦的《現代中國畫展》開幕式并考察。
1989年 國畫《金色的夢》(200x200cm)獲第七屆全國美展優(yōu)秀作品展銅獎。
1990年 出版《中國當代藝術家》叢書,《王迎春楊力舟畫集》。
1991年 在臺北舉辦個人展覽。
1993年 《喜迎門》全國中國畫展出,赴巴西展出。
1994年 《圓夢》全國第八屆美術展覽展出。品集二
1999年 《肖像系列》全國肖像展出。
2002年 《慰安婦》組畫全國美術館《開放的年代》展出。
出版:《王迎春速寫集》、《王迎春畫集》、《王迎春畫傳》等。
1973年,王迎春回到哺育自己成長的黃土高原。
王迎春沿著黃河跋涉著,以旺盛的精力畫著一張又一張的速寫,一個個樸實的黃河人的形象躍然紙上。王迎春每見到山莊的孩子時,總是深情地看著,在黃河的對岸,兩個孩子在盼王迎春。由于母親身體情況欠佳,孩子們早已整托在幼兒園。母親在信中講:外孫們每當看到小朋友的爸爸、媽媽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時,總是眼淚汪汪的。讀到這里,信紙已被淚水打濕了。 迎春王迎春完成了創(chuàng)作的準備工作,花大氣力,反復推敲人物與船,船與水的關系,回憶生活中對黃河的感受,借鑒元代馬遠《水圖》中表現的意境和筆墨。最后采用了俯視,置船于波浪起伏,漩渦奔涌的激流中,往前呈放射狀直沖而下。突出了一往無前的氣勢。在筆墨上運用闊大、自然的筆勢,勾出水的結構和動勢,潑色渲染,以呈質感。中景上清晰地勾出船行的運動水線,遠景的河水從畫外飛流直下,浪如山疊,以增加氣勢。
經過嘔心瀝血的創(chuàng)作,《黃河在咆哮》誕生了。畫中黃河水天上來,濁浪拍空,奔騰咆哮的激流中,一葉滿載彈藥的扁舟。十幾名船工奮力揮漿,同心協力與隨時要吞沒王迎春的巨浪博斗著,激昂的吶喊蓋過了黃河的咆哮。
“咆哮”取得了可喜的成功,不但獲得“葉淺予獎學金”而且在美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報刊紛紛印刷發(fā)表。展覽廳內,觀眾們站在這幅畫前久久不動。延安時代的美術家蔡若虹感嘆其為“力量的美,征服自然的美”。
巖,背靠堅石,人即山石,山石即人,太行山與抗日英雄渾然一體,組成一面不可逾越的銅墻鐵壁。站在這幅畫前,崇敬感、莊嚴感油然而生,使人感到一種人民不可戰(zhàn)勝,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力量。畫家在這里采用異質同構的構思,雕塑群像式、象征性手法。是多么新奇、獨到。令人撫掌叫絕。這令人感到,這是繼石魯《轉戰(zhàn)陜北》之后,對“人物與自然交融”表現手法的又一次實踐。堪稱典范。作品開拓了人物畫的領域,豐富了寫意畫(人物、山水)題材。
作品以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及藝術創(chuàng)新的成果得到美術界內外的好評。《太行鐵壁》在第六屆全國美術展覽中獲得優(yōu)秀作品金質獎并獲北京市建國35周年文藝作品榮譽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屆文藝評獎活動的大獎。
自《太行鐵壁》之后,春舟進行了十余年的藝術探索。厚積薄發(fā),王迎春已步入了金秋時節(jié)。
個人事跡
1942年,在山西省臨猗縣和太原市分別降生了一個男嬰和一個女嬰。15年后,他們同時跨入西安美術學院附中的大門。男孩叫楊力舟。女孩叫王迎春。春舟是他們日后藝術合作所用的印章。 迎春活潑伶俐,喜歡體操、田徑等體育活動,喜歡跳舞,還喜歡演戲。她經常和媽媽去看花旦戲,回到家后,圍條床單,站在土炕上,模仿戲中的姿態(tài),哼哼呀呀地表演著。她最喜歡的還是畫畫。外祖母用紅紙剪了各種窗花: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老鼠娶媳婦……嚴冬里,白雪伴著鮮艷的窗花,給小迎春帶來莫大的快樂。
在她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一次上圖畫課。老師要大家自選畫材。有的同學畫五角星,有的照著鉛筆盒上的小動物認真地描著。小迎春見老師伏在桌上批改作業(yè),便給畫了下來,最后還用蠟筆涂上藍衣服和紅臉蛋。過了幾天,同學們的美術作業(yè)都發(fā)了下來,唯獨沒有她的。有人通知她去辦公室。她惴惴不安地推開門,見里面只有校長,他拿著那張畫笑瞇瞇地問她為什么畫老師,并說,畫得不錯,不過不應隨便畫,要尊重老師。從此,學校的老師都知道了她的名字,并鼓勵她,她更喜歡畫畫了。小學畢業(yè)前,學校里所有的墻報上的插圖,幾乎都是她畫的。有一幅還參加了全市小學生成績匯報展。
在附中二年級的時候,迎春的一組構圖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并要她制作完成。這對基礎課尚未讀完的她實在是力不從心。正在這時,一個男同學出現在她的面前。他就是楊力舟。
力舟生長在農村。幼年喪母,靠姑姑收養(yǎng)長大。他性格樸實,沉默寡言,但又很執(zhí)拗,尤其是在學習上。他先是默默觀看,繼而是不斷出主意,而且頗有見地。困境中的迎春漸漸地感到這個樸實的男同學對她的創(chuàng)作有著很大幫助。于是邀請他一起畫。合作中,他們感到相互間有許多共同語言,配合起來十分順手。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作品終于完成了。這是一套以農村婦女參加勞動為題材的四扇屏。題為《四女圖》。第一聯是水車技術革新;第二聯是運肥;第三聯是溫室育苗;第四聯是機械軋棉花。作品經老師的推薦,在陜西畫報彩色印制發(fā)表了。這年,他們16歲,從此,他們開始了數十年的合作。
1967年底,楊力舟、王迎春在患難與共中結為生活伴侶。
1970年,他倆應邀參加了平型關紀念館的歷史畫的創(chuàng)作,完成了他們第一幅大型歷史畫《平型關大戰(zhàn)》。
1972年,他們根據毛澤東當年與晉綏日報人員談話這一史實為題材與蘇光合作了歷史油畫《文武之道 一張河在咆哮》與楊力舟合作一弛》。畫面上,毛主席一手握拳,一手張開,在向編輯人員講授辯證法的哲學。主席手指間夾支點燃的香煙、衣著樸素,談笑風生。編輯們聽得輕松愉快,整個畫面洋溢著親切、生動、真實的氣氛。這在領袖已神圣化的當時,是需要有相當的膽略及美學見地的。蘇光是事件的當事人。主席的傳神動作,是他根據現實生活提煉、加工而設計的。因而使人倍感真實和親切。而春舟那深厚的美術功力使其在畫面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四人幫”倒臺后,春舟和其他藝術家一樣,擺脫了束縛,獲得了寬松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他們深知,藝術是來源于生活的,因此,他們丟下了年幼的兒女,跋涉于太行山上,黃河之畔。革命斗爭的遺跡及特有的環(huán)境氛圍使他們感慨和神往。歷史雖已逝去,但他們似乎看到抗日烽火那裊裊余煙。他們的創(chuàng)作激情被其點燃了。正在這時,紀念建軍五十周年全國美術展覽向他們發(fā)出了約稿。挾太行山歸來的激情,他們很快就完成了表現朱總司令形象的美術構思和草圖。當時,關于朱老總的照片很少,可借鑒的資料也不多,頭像的創(chuàng)作很不容易。他們憑借扎實的造型功底、同時設計了幾幅朱總司令像。
夫妻倆顧不得晚炊,一起對頭像進行選擇。迎春認為第一幅好,體現了總司令剛毅、深沉的大將風采。力舟則認為,第三幅更顯得可親可敬,況且造型處理得不錯。倆人各執(zhí)己見,互不相讓,空氣十分緊張。
吵歸吵,第二天,他們請省美協主席蘇光同志來選擇。蘇老作出了直率的裁判,迎春滿意地笑了。力舟也心悅誠服地直點頭。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了。畫面上,朱總司令手握望遠鏡巍然屹立在崇山峻嶺前,身后是開赴抗日戰(zhàn)場的八路軍健兒。這就是著名的中國畫《太行浩氣傳千古》。作品展后又在不同的展覽會上反復陳列四次,并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國際上的巡回展出,作品現被珍藏在中國美術館,自《太行浩氣傳千古》后,春舟的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78年,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班將在全國招生了。這一消息使他們十分興奮。這是一個多么好的學習深造的機會啊。可冷靜下來一想,他們又猶豫起來。到千里之外求學總不能帶著孩子啊。如果放在家中,他們實在年幼。女孩5歲,男孩僅兩歲。再說,自他們出生以來,吃的苦還少嗎?每想起這些往事,迎春的眼圈就紅起來。
1975年,晉南地區(qū)文化局慕名前來請春舟夫婦輔導該地區(qū)的美術創(chuàng)作。那時他們的兒子出生未過百日。迎春為難極了,自己產后十分虛弱,嬰兒又太小。迎而,美術家的責任感使她答應了下來。
他們這對兒女所得到父母的慈愛的確太少了。實在不忍心讓他們再吃苦了。
畫什么呢?當時的藝術領域,思想解放,題材突破的思潮尤為活躍。當他們準備畫他們所熟悉的黃土高原的人民時,一些好心的朋友勸阻,指出,這是吃力不討好的。
這次畢業(yè)作品的創(chuàng)作,誰不愿意獲得好的成績呢?正在這時,一些美術界老前輩為他們指明了方向。葉淺予先生指出,要反映自己熟悉的生活,不要輕視自己熟悉的東西。華君武老師則鼓勵他們,要甘于走寂寞的路。老師們的教誨堅定了他們畫勞動人民的決心。寧肯畢不了業(yè),也絕不趕潮流。就具體內容來說,他們認為,目前,我們的國家還很貧窮落后,要改變這種面貌,就需要發(fā)揚戰(zhàn)爭年代團結一致,頑強戰(zhàn)斗的精神。因此,他們決定再現這一斗爭場面,激勵青年為現代化建設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