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數年里,公共輿論對科學研究的看法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然而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大部分看法是消極的。層出不窮的學術欺詐以及圍繞資金展開的無休止的爭吵,使人們開始懷疑科研的誠信和社會價值。與此同時,許多人還將矛頭直指政治色彩濃厚的科研項目。
毫無疑問,科學研究承載著價值。雖然對某種理論和意識形態的推崇會導致科學假設與方法的偏離,但這是錯在方法的應用,而不是方法本身。換句話說,個別科學家的偏見和錯誤一般不會影響到公眾對科學研究的看法。實際上,科學的發展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實惠,人們對于科學探索本身的看法可能是非常積極的。
獨立實驗
美國加州大學圣塔巴巴拉分校的研究員對此展開了測試。他們假設科學研究深深地蘊涵著一種道德追求,這種追求注重尋求真相、維護公平,以及視集體的利益和福祉高于一切。
他們將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上,認為科學研究與道德的聯系是根深蒂固的,每當人們想到科學研究時,都會不自主地聯想到道德行為。
研究者設計了4個獨立的研究項目。第一個研究項目旨在建立一個個體信任科研的程度與他們執行道德準則的可能性(當科研假設與道德相違背時)之間簡單的關系。該研究通過調查問卷來衡量參與者對科研的信任程度,不過在此之前參與者會先閱讀一份關于“約會強奸”的資料并被要求對該行為的“錯誤程度”進行評分。結果表明:那些對科學研究信任程度高的人對這種犯罪行為的指責也更加尖銳。
當然,這種簡單的相關性很容易獲得多種可供替代的解釋。為了排除這些可能性,另外3個研究項目利用實驗操作來測試人們對于科學的信任程度是否會影響他們的道德行為——無論是記錄中的還是實際生活中的。
以上3項實驗都使用一種被稱為“引導”的技巧:參與者將接觸到一些與特定詞條相關的單詞以便激發他們的認知力。換句話說,當人們看到例如邏輯、假設、實驗室以及理論這類詞匯時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科學研究,并且這些詞匯描述對個體的隨后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可以被歸因于該個體與相關詞條間的聯系。
研究參與者首先要完成一項混亂單詞測試,測試中他們要么需要從無序的單詞中找出與科研相關的單詞,要么從無序的單詞中梳理出與科研無關的單詞。之后,他們或者閱讀約會強奸的內容并對該犯罪行為給出評價,然后報告他們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中采取各種利他行為的意愿程度,或者參與一個名為獨裁者的行為經濟學游戲。在游戲中參與者被給予一定量的金錢(5美元),并被要求對這筆錢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劃分,一部分留給自己,另一部分給予另一位匿名的參與者。參與者給予匿名玩家的金錢數額將作為他們利他行為的指標。
一致結果
在這些不同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致的結果:與科學有關的想法會讓人更遵守道德規范,更具有利他意識,以及更多實施利他行為。總之,科學和道德之間顯示出在概念上的強勁聯系。
在這些不同的方法中,有一個變量可能會限制實驗結果的普遍適用性。一些證據顯示,不同政黨對待科學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保守黨變得越來越不相信科學。盡管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采取了宗教方法(不會影響科學和道德之間的關系),但在觀念上研究者仍要考慮到政治立場的因素。
深入思考
即便如此,人們有理由相信,公眾、自由主義者或保守派,能夠區別科學發展進程和科學從業者。同樣地,人們可能不信任政客,但仍承認政治結構一般組織原則的高貴所在。不管科學以什么樣的方式開展,人們總能用寬容的心態看待科學。
這些結果看上去似乎令人鼓舞,尤其是對于科學愛好者而言。但是把美德強加于科學之上,可能要付出的代價之一是我們響應研究結論的方式將被改變。當面對一個和所珍視的信仰背道而馳的發現時,我們更有可能質疑這名研究者的誠實性。如果科學具有根本的道德性,那么又如何得出這種攻擊性的結論呢?
如何修正人們的思維過程呢?更多的重視和更全面的理解都有助于獲得成功。當你有必要的工具來評估科學家的研究時,要想否認某些具有挑戰性的發現的意義是大為困難的。一份針對全球變暖的新研究,不管你認為作者的動機可能是什么,當你了解后很難對其不予理會。在缺乏這些知識的情況下,科學所附著的美德將成為意識形態轉變的驅動力。(段歆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