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聯合打造教育合力,能有效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但現實中,任課老師如何才能通過有效的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依舊是一個難題。
家校溝通中我們需要注意什么?遇到“問題”家長我們該如何應對?如何與單親學生家長溝通……為了探討這些問題,我們特組織了本組文章,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
河北 郭淑嵐
作為一名班主作,面對不同類型的家長,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還要學會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這不是世故,而是工作需要。
一、積極配合型家長。
這類家長知道家庭對教育的重要性,關心孩子的學習,經常就教育問題及時與老師溝通。所以與他們溝通我們可以開門見山,盡可能如實反映問題,并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然后達成共識。
二、溺愛型家長。
其特點是一味護著孩子,不問對錯,就是不能讓自己孩子“吃虧”。面對這種盲目護短的家長,與他們溝通的關鍵是:讓他們感受到你是站在他們這邊的,同他們一樣愛著孩子。
交流時,一定要先肯定孩子的長處,待他們從心里接納以后,再選擇恰當的時機,指出不足。并與他們一起回顧過去類似做法對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列舉幾種處理問題的方法,討論各自的利弊,使他們逐漸認識到“溺愛”不是“愛”,而是“害”。
三、放任自流型家長。
特點是養而不育,認為教育孩子全是老師的責任,他們常對老師說的話是:您就把他當自己的孩子吧。該打就打,該罵就罵,我絕沒有任何意見。
與這種類型的家長溝通時,教師千萬不要大包大攬,一定要使家長明白學校的教育是有局限性的,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孩子的健康成長在于家校之間的通力合作,慢慢說服他們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之中。
四、學困生家長。
孩子優秀,家長到學校里也是揚眉吐氣的,孩子不爭氣,往往家長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越是這樣,班主任面對他們的時候越要充滿希望,要謹言慎行,說話留有余地,多鼓勵他們,不要讓他們感到孩子無可救藥,喪失信心。
“這孩子笨死了”這樣挫傷學生及家長自尊心的話決不能說出口。否則,家長要么憤而離去,要么忍氣吞聲,這都不利于家校合力的形成,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家長不是我們的對立面,更非我們的敵人,而是教育的共同體。只要我們以禮待人,學會了先傾聽后張嘴,先共情后講理,不管哪種類型的家長,溝通起來都會很容易。
只有班主任與家長心往一塊兒想,勁兒往一處使,才能推動孩子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達到教育的最終目標。
班主任與家長的“說話”藝術
福建 陳松信
班主任如何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是一門藝術。要想真正拉近與家長的距離,贏得家長的尊重和信任,班主任與家長“說話”應把握住以下幾方面。
一是稱呼家長要講究。
班級里的學生家長遍布各行各業,有的擔任領導職務,有的則是普通員工,班主任若是以職位或者以“先生”“女士”稱呼家長,不僅顯得生疏,也可能使得個別家長無法擺正與學校、教師之間的關系。
班主任不妨以“某某的爸爸”和“某某的媽媽”稱呼家長更為貼切,這樣一方面體現了學校、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也能夠拉近與家長之間的情感距離。
二是溝通內容要真實。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班主任與家長溝通之前,一定要掌握事情的來龍去脈,做到知己知彼,這樣才能真正讓家長信服,切莫在沒有充分了解事情的情況下,就急不可耐地與家長聯系。這樣,不僅可能平白無故冤枉孩子,還可能給家長留下一驚一乍的感覺。
三是評價孩子要有分寸。
在與家長溝通時,班主任切忌拿家長與其他家長、孩子與其他孩子作比較,因為無論是抬高或貶低,都有損班主任的個人形象,也會給家長留下一個“長舌婦”的印象。
另外,要謹記孩子是在不斷成長和變化的,班主任的評價一定要客觀,切莫夸大其詞把孩子捧得過高,或者是將孩子批得體無完膚。
四是溝通時間要掌控。
與家長溝通時,班主任切忌自己說個不停,像個“話癆”,應該多仔細傾聽家長意見,不能家長正說到興頭上,自己卻借故打斷,令家長感到掃興。
班主任要善于察言觀色,懂得掌控好溝通時間,這樣才能讓家長感覺到是一次真誠、愉快的溝通之旅。
五是承諾家長要兌現。
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中,對于家長提出的要求,班主任切莫輕易夸下海口,一定要仔細斟酌自己的話語,給家長一個滿意的答復的同時也要給自己留下余地。
答應了家長的事情,則務必做到一諾千金,這樣才能給家長留下一個負責任的教師形象,也才能贏得家長的充分尊重和信任。
如何與單親家庭的學生家長溝通
陜西 劉冰雪
隨著離婚率的逐年上升,現在幾乎每個班級都有一部分單親家庭的學生。筆者作了一些調查,發現這部分學生基本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一部分學生努力、上進,各方面都較好;另一部分學生則叛逆、敏感,淪為問題學生。
管理這些學生,班主任和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很重要。那么,班主任應如何與單親學生家長溝通呢?
一、溝通前要做到知己知彼。
單親家庭也各有各的特點,不同的監護人會造成孩子不同的特點。比如由爺爺奶奶看管的孩子,由于過度溺愛,往往比較自我,無視學校班級的規章制度,經常和同學發生矛盾。由父親監護的孩子則比較大大咧咧,對自己要求不太嚴格,經常會犯一些小錯誤。由母親監護的孩子則比較細心,但同時也比較敏感。
只要教師用心觀察,就能從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看出家長的特點,進而針對不同的監護人,擬定不同的談話內容,運用不同的談話方式,就能更有效地和單親家庭學生家長溝通,達到讓家長配合學校教育的目的。
二、根據家長特點尋找溝通的切入點。
有的家長粗放,對孩子的教育不夠重視,認為孩子的成長順其自然就行,這種特點在父親身上表現得多一些。對這一類家長,班主任應該搜集一些不關心孩子造成嚴重后果的事例,讓家長警醒,提醒他們盡量抽出時間多關心關心孩子。
有的家長因為家庭變故,認為愧對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對這樣的家長,班主任就要提醒他們,孩子的教育應該是理性的,對孩子過度放任很可能會害了孩子。
對于那些只顧自己,對孩子視而不見甚至視為累贅的不負責任的家長,班主任一定要引導其做好家長的分內之事。綜上所述,針對不同的家長,只要找準切入點,溝通就會有效很多。
三、動之以情,和家長做朋友。
單親家庭,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家庭模式,原有的家庭解體給孩子帶來了打擊,也給家長帶來了傷害。單親家庭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往往也感到棘手,但是苦于無人分擔,如果班主任老師能夠主動找他們談談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并且幫助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他們何樂不為呢?
老師應該讓家長認識到,因為自己的失誤或者不在狀態,孩子已經受到了影響。同時還要讓家長明白,只有端正自己的生活態度,才能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此外,班主任如果能和家長做朋友,會讓學生有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這對于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尤為重要。
總之,班主任和單親學生家長的溝通應注意方式方法,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
怎樣和學困生家長打交道
廣東 高詠梅
一、向家長傳遞愛心、耐心和信心。
正如學困生的毛病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一樣,學困生的轉化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轉化成功的。在轉化學困生的工作中,班主任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和愛心,要有打持久仗的準備,要相信學困生總有趕上隊伍的一天。同時要把這樣一份耐心、愛心和信心傳遞給家長,得到家長的認同、支持和配合。
二、杜絕“告狀”式溝通方式。
一般來說,學困生的毛病較多,往往不僅學習上存在障礙,行為習慣上也有很多問題。盡管如此,班主任和家長溝通時,千萬不要一開口就“告狀”。“告狀式”的溝通方式特別容易引起學困生家長的反感。
有這樣一個案例:張明經常不完成作業,潘老師跟家長反映過多次,收效甚微。此后每當張明不完成作業,潘老師都會把張明留下來補作業,時間久了,潘老師身心俱疲。
有一天潘老師忍無可忍,找來張明家長就劈頭蓋臉說道:“您孩子經常不做作業,您是怎么管的?”老師話音剛落,脾氣暴躁的家長就質問道:“那您為什么今天才告訴我?”噎得潘老師有口難言。
潘老師為張明付出這么多,不僅得不到張明家長的感謝,反而挨了張明家長的一記“當頭炮”。形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老師和家長形成了“進攻-反擊”的對峙性溝通模式。
在和家長溝通中,如果一開口就數落學生的不是,極易觸發家長的反攻模式。反復幾次后,家長很容易就會形成條件反射。下次再和老師溝通,家長首先就進入防備狀態,早早樹起了“擋箭牌”。所以和學困生家長溝通,一定要防止形成這種“進攻-反擊”的溝通模式。
三、多向學困生家長傳遞正向的積極信息。
每一個家長都最愛自己的孩子,學困生家長常收到關于孩子的負面信息,他們更希望聽到來自老師的鼓勵和稱贊。因此,老師平常要多和學困生的家長聯系,看到學困生的一點點進步,比如上課舉了一次手,在課堂上有十分鐘沒有去干擾別人等,就通過微信、校訊通等方式給家長發“喜報”,讓家長知道孩子在學校點滴的進步,得到正向的鼓勵。
當家長看見老師對自己孩子的認同、欣賞時,也會產生對老師的認同和欣賞。這樣,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障礙就消失了,老師就會得到家長的積極配合。
四、老師給家長提建議要講策略。
在跟家長交流學困生的問題時,老師應先說學生優勢的一面,認同學生,肯定學生,再講自己為這個學生做了哪些工作,最后提出孩子存在的問題。這樣的談話一開始就更容易讓家長接納,當老師再提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時,家長可能就會主動向老師咨詢:“需要我做什么?”
這時候老師再把自己早已想好的方案和家長溝通,一般都會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如前文案例,如果潘老師告訴張明爸爸,張明前段時間沒完成家庭作業,自己做了哪些工作。最后指出這種“事后補救”的方式嚴重影響了張明的學習,需要家長配合時,張明家長自然會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了。
“題海戰術”型家長受訪記
山東 洪 艷
家訪背景:
小史媽媽是一位素質很高的家長,從她身上,我學到了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但是,小史課堂上存在著經常走神的情況,盡管我采取了很多方法卻都效果不佳。
通過與小史媽媽交流,我進一步了解到,原來小史經常在家由媽媽輔導學習,提前做了許多練習題,但這可能反而減弱了孩子學習的興趣,使其在課堂上經常走神。
家訪片段:
我:小史在課堂上總是走神,我估計是您讓他做的題目太多。他平時都會了,上課就沒有什么新鮮感了。
小史媽媽:是嗎?(她笑了笑說)
看著小史媽媽的表情,我意識到:她覺得孩子會了就可以了,自己功不可沒。但是,這樣的思想不利于孩子的未來發展。養成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對于孩子以后的成長非常重要。
我:現在咱能看著孩子做題,但是到了初中甚至高中,我們還能解決得了嗎?
小史媽媽:是啊,現在有的題目我也得好好想想,估計到了五六年級就不行了。每次回家我都問他走神了沒有,他總說“沒有”……
我:孩子肯定說沒有,現在的孩子都特別聰明。等他回到家,讓他把當天學的知識給您講一講,如果講出來了,說明他認真聽了,如果講不出來,就說明聽講有問題了,這比您問上多少遍都管用。孩子通過上課認真傾聽學到知識,到了初中乃至高中,他們自己就能解決問題,我們為什么要自找麻煩呢?
小史媽媽使勁地點了點頭。
學生通過做大量的題目,可以暫時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是他們很少得到學習上的快樂。只有讓孩子感到學習快樂了,他們才能有持久學習的動力,家長切不可拔苗助長。
原創: 德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