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學習新知識!
不要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學習新知識!
不要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學習新知識!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鼓吹用碎片化時間去學習的人,會告訴你:“我們一天的時間里,有大量的碎片化時間,如果我們利用起來學習,我們得學會多少知識?”
好像沒錯,上下班,至少得花了一小時的時間,睡前半個小時玩手機的時間…碎片化的時間,如此之多。
遺憾的是,假如哪一天自己心血來潮,開始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一些新的知識的時候,就會發(fā)現,學習效率很低不說,還會學得越來越累,越來越沒學習的興趣。
為什么會這樣?
坐地鐵時,還在推算著昨天的一道數學題;睡覺前,還端著一本《算法導論》看得模棱兩可的。
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這些十分“燒腦”的知識,需要持續(xù)的思考,碎片化的時間,又非常不利于“持續(xù)”二字。此外,它還會耗費許多精力,等真正到了該學習的時間,就特別容易精疲力竭。
很多人明白這個道理,卻很難做到,總是在碎片化的時間里,用來學習新知識。
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還會丟失真正的“思考”的時間。
每一個極其成功的人,都會用很多時間去思考。
阿基米德可以站在海邊思考一整天,卻絲毫沒有感覺到餓;
牛頓每天醒來,都要在床邊沉思科研問題,直至中午就餐;
……
著名企業(yè)家稻盛和夫在《活法》里,也有著類似的描述-睡也想、醒也想,持續(xù)的愿望最重要。
愿望要變?yōu)楝F實,普通程度的、隨便想想的愿望是不夠的,必須是“非同尋常的、強烈的愿望”,這一點很重要?!叭绻苣菢釉摱嗪冒 边@種淡然的、可有可無的、不迫切的愿望不行。愿望強烈的程度,促使你睡也想、醒也想,一天24小時不斷地思考,透徹地思考。全身充滿了這種愿望,如果從身上某處切開,流出來的不是血,而是這種“愿望”。抱著這樣的愿望,聚精會神地、一心一意地、強烈而透徹地進行思考,這就是事業(yè)成功的原動力。
思考,能帶給我們什么好處?
思考可以幫我們鞏固和總結,提高學習效率
“昨天背了20多個英文單詞,一個也沒記?。渴鞘裁丛??”
“前天學了html幾個標簽,回憶一下,看是不是記住了”
思考是規(guī)劃,今天要做什么,明天有什么計劃,這個階段的目標,還差多少完成?
思考還可以讓我們擁有積極的心態(tài),進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當我熟練掌握了英語,我就突破語言壁壘,和外國人進行無障礙交流啦,對話的場景是這個樣子的……”
“等我學會了這些基礎知識,再掌握幾個框架,我就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前端工程師!加油!”
現在,問一下自己“我是在利用碎片化時間?還是將時間碎片化了?”
之前W3Cschool開過一次內部會議,讓我印象頗深。boss就當著全體同事的面,說了幾句話,大意如下:
工作的時候,要想盡辦法提高效率,怎么提高效率?如果要求你們8小時內,全部集中精力做事,那不可能,我自己都做不到。要是能有6小時集中注意力,那就算是優(yōu)秀的了。
工作的時候,最怕的就是把自己的時間,碎片化了,一小時時間,要做這,又要做那,結果效率肯定是奇低的。不論工作還是學習,整塊的使用時間,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保障。
學習也是如此,今天打算花兩小時學習,用了20分鐘復習,真正用在學習的時間,就只有1小時40分鐘。這兩小時的學習時間,被拆分成了復習+學習,時間被碎片化了。
而聰明人的做法是,利用坐公交20分鐘的時間復習,再用完整的2個小時的時間學習。這才是真的在利用碎片化時間。
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能做出不同的選擇。
你可以用碎片化的時間,刷刷抖音、知乎,也可以用來打一局吃雞、王者榮耀……
我們發(fā)現,絕大部分人的碎片化時間,都用來做一些大腦認為簡單,或者能讓大腦感覺到愉悅的事情。顯然,學習那些很難的知識,違背了這一點。
如果你真的想將碎片化時間用來學習,當然是件好事,值得贊揚,但學習的內容,一定要往簡單的方向靠攏。
為什么要“簡單”呢?
因為碎片化的時間學習,是很難控制什么時候結束的,這就會讓終值和峰值,處于不可控狀態(tài),萬一終值和峰值以“太難”結束,整個學習過程會很不愉快的,容易使人喪失學習興趣。
(關于學習峰值和終值的描述,請點擊:給你這么多學習資源,為什么你會“收藏不看,已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