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人適應周圍環境、謀求自我發展的心理保證,因而也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智力異常是導致其他心理功能異常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而言,正常智商(IQ)為90~110,如果低于90,即是心理不健康;智商低于70,則為典型的智力落后。
(2)情緒樂觀。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善于從生活中尋找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他們既能與客觀刺激相適應,又能做到適度表現,具有控制自己情緒以保持與周邊環境動態平衡的能力。
喜怒無常、悲觀失望、經常處于憂愁和焦慮狀態,即為心理不健康。
(3)意志堅定。意志是個體重要的精神支柱,健康的意志品質表現為行為目的明確,獨立性強;善于當機立斷,果斷性強;行動不屈不撓,堅毅性強;心理承受能力強,自制力好等。
怕苦怕難、優柔寡斷、輕率、魯莽、頑固、執拗或者半途而廢,即為心理不健康。
(4)人際和諧。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人際關系和諧主要表現為:樂于與人交往;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能客觀地評價別人,友好相處、樂于助人等。
如果一個人與集體格格不入,沒有朋友,不愿和人交往,孤僻、嫉妒等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5)正視現實。不能有效地處理與周圍現實環境的關系,是導致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者有正確的自我觀念,能客觀地評價別人,接受現實,并主動適應現實,對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應對。
心理不健康者逃避現實,狂妄自大或妄自菲薄。
(6)人格完整。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獨立完整性,培養健全的人格。(7)反應適度。心理反應的強度與外界刺激的強度是相對應的,既不過于敏感,也不過于遲鈍。
對重大刺激無動于衷、麻木不仁;對輕微刺激大驚小怪,甚至惶惶不可終日,即為心理不健康。
(8)年齡特征。人的心理和行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變化的。不同年齡的人,其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年齡特征基本吻合,才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反之,心理、行為特征嚴重偏離年齡特征,即為心理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