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塊瑰寶,是中國古代語言的高度凝練,反映出了古人的智慧。在數不勝數的成語中,有很多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個動人的小故事。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成語“白面書生”,成語誕生在中國歷史的一個大分裂時期——南北朝時期。故事的背后其實與戰爭有關。
相傳南北朝時期,有一個人叫沈慶之,住在吳郡武康城,沈慶之自幼立有壯志,而且力氣很大,是個當軍人的好苗子,他經常說:“長大后,我一定要保家衛國,報效朝廷?!痹谏驊c之十幾歲的時候,有敵人來進攻武康城,沈慶之組織當地人奮起抵抗,多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從此,沈慶之名揚一方。
長大后,沈慶之不忘初心,來到竟陵,投靠了伯符(竟陵最高長官),由于竟陵自古乃軍事要地,因此經常受到敵人攻擊,沈慶之卻總能御敵于外,讓竟陵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伯符后來將沈慶之推薦給了皇帝,因為驍勇善戰、屢立戰功,皇帝時常嘉獎他,最后做到了建武將軍,守衛邊疆,成為了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
后來,皇帝想要攻打鄰國來擴展自己的國土面積,這件事被沈慶之知道了,他堅決反對。可是,皇帝早已下定決心,于是,皇帝找來了兩個白白凈凈的書生來與沈慶之辯論,書生的口才可不是沈慶之這樣的武將所能比的,沈慶之說不過二人,氣急敗壞地對皇帝說:“管理國家就像管理家庭一樣,說到做農活就應該去問農民,說到織布就該去問織布的人,現在我們再討論打仗,你應該問打過仗的人,讓兩個白面書生來給我講打仗的事情,實在太荒謬了!”
沈慶之的金玉良言并未得到皇帝采納,一意孤行的皇帝最終還是發動了戰爭,結果,在戰爭中慘敗,不僅沒有擴展領土,還丟不不少領土。
這個故事出自《宋書·沈慶之傳》,是成語“白面書生”的來源之一,事實上,這個成語還有一個出處,并且意思不是貶義,另一個出處在《晉書》,文中提到,高陽王隆曰:“溫詳之徒,皆白面書生?!?/div>
由此可以看出,“白面書生”這個成語在浩如煙海的成語中算是“奇葩”的存在了,竟有兩個出處,而且意思是一褒一貶。它的意思的一種說法是年紀輕、知識淺薄、閱歷不深的讀書人;另一種是指長得好看或正在讀書的年輕人。
“白面書生”這個成語歷經千百年依然沒有褪色,至今還在使用,這不正是中國成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一個縮影嗎?它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對待傳統的重視,反映出了中華民族植根中血液中的文化自豪感。
最后,祝愿中國成語在歷史的長河中歷久彌新,不斷散發新的光和熱,照亮每一個中國人,照遍世界每一角落,讓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國成語的魅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