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men
1城墻環(huán)繞的希巴姆古城(1982)
2薩那古城(1986)
3乍比得歷史古城(1993)
4索科特拉群島(2008)
1 也門 城墻環(huán)繞的希巴姆古城(1982)
Old Walled Cityof Shibam
希巴姆古城,位于也門中部的哈德拉毛省,距首都薩那以東約470公里。建于16世紀的希巴姆古城堡被軍事防御墻所環(huán)繞,是基于垂直建筑規(guī)則建造的最古老、最杰出的城市規(guī)劃典范之一。古城建在懸崖峭壁之上,其塔狀建筑令人印象深刻,城市由此得名“沙漠中的曼哈頓”。
希巴姆古城建立于公元3世紀,位于魯卜哈利沙漠南部邊緣的繁忙商旅通道上,古城突出聳立于哈德拉毛河谷旁邊的小山丘上,數(shù)道季節(jié)河交匯于此,其中主要的季節(jié)河——哈德拉毛河在這兒逐漸狹窄,希巴姆城三面映掩在茂密的棕櫚樹林之中。歷史上希巴姆以采礦業(yè)著名,是商隊驛站和行政中心。公元3世紀時,由于貿(mào)易興盛,當時哈德拉毛首府沙布瓦被希巴姆取而代之?;亟坛跖d時,希巴姆的作用日趨重要,因此成為伊斯蘭政權(quán)在哈德拉毛西部的首府。746年,希巴姆成為哈德拉毛地區(qū)進行反抗倭馬亞王朝斗爭的中心。后來,希巴姆又成為易巴德派信徒支援哈瓦利吉教派的中心,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11世紀。公元10世紀時,希巴姆成為主要商業(yè)中心,特別以經(jīng)營哈德拉毛河谷出產(chǎn)的椰棗和紡織品而聞名,商業(yè)中心的作用持續(xù)了幾個世紀。1219年希巴姆被也門的阿尤布王族征服,自此成為阿尤布王族在哈德拉毛西部的統(tǒng)治中心。1520年,首府地位被塔里姆取代。1298年和1532年,希巴姆兩遭洪水滅頂之災(zāi)。18世紀,希巴姆經(jīng)歷了一段繁榮時期,這要歸功于移居到東非、印度,特別是移居到東南亞的希巴姆人匯寄了大筆款項。希巴姆東部城堡圍墻中的房屋布局借鑒了穆斯林的城市風格。無論是相鄰住戶還是街區(qū)之間,街道都是蜿蜒曲折的,因此盡管市區(qū)方圓不過1公里,卻無法取得通覽全城的視角。而曲折的街道增大了視線障礙,各棟房屋彼此遮擋。高聳的建筑密集地排列在山上,可以更有效地抵御洪水。東部的500多座房屋從沙漠中拔地而起,涂上白色灰泥的房頂可以抵擋雨水沖刷。房屋自上而下逐漸加寬,墻腳也涂有防滲水的涂料。狹窄封閉的房屋正面從5層直到9層裝飾著木門和其他裝飾,部分裝飾是12世紀的遺物。所有這些迷人的建筑,大部分可以追溯到16世紀。居住其間的7000居民享有5座清真寺,其中一座建于8世紀。
該城的歷史最悠久的古老建筑是“星期五清真寺”,建造于公元904年,是穆罕默德·阿爾·拉希德哈里發(fā)建造的(另一資料:建造者是哈里發(fā)哈倫·阿爾·拉希德)。寺院的西北角內(nèi)墻是用燒制磚砌成,這在古老的建筑中極為罕見。
2 也門 薩那古城(1986)
Old City ofSana'a
薩那古城,位于也門的東部,擁有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薩那坐落于海拔2200米的山谷里,人類在那里的居住歷史已超過2500年。在公元7世紀和8世紀期間,此城成為伊斯蘭教的主要傳播中心。其中的政治和文化遺產(chǎn)包括103座清真寺、14座哈瑪姆寺和6000間會所,全部建于11世紀前。薩那城的多層塔樓為景點增添了美麗。
在阿拉伯人中素有“途程雖遠,必到薩那”之說。薩那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古代詩人曾把薩那比喻為“阿拉伯的明珠”,由于這里氣候宜人,終年鮮花怒放,綠草如茵,又被人們稱為“春城”,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游客不計其數(shù)。關(guān)于“薩那”一詞,有著多種解釋。一說“薩那”是埃塞俄比亞語,意為“要塞”,據(jù)說是因為薩那正好處在從印度洋經(jīng)蘇伊士運河到達地中海的咽喉地帶,隔著紅海和曼德海峽與非洲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另說,“薩那”一詞在阿拉伯文中與“工藝”是一個詞根,有“工藝品”之意,因為這里是古代文化中心,有發(fā)達的手工業(yè),這里的居民以擅長制作精美的手工藝品而著稱。
薩那古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古就是阿拉伯半島的交通要沖。早在公元前10世紀,薩那就是薩巴王國的一個要塞。公元2世紀薩那古城逐漸成為此地宗教和貿(mào)易中心。薩那城堡建于古代薩巴王國之地。公元3世紀,在城堡外西南面修建了著名的古丹宮。薩那城則是圍繞著這些公共建筑發(fā)展而來,先是在東面,之后向西擴展。公元4世紀,這里已成為也門政治、經(jīng)濟和宗教中心。公元6世紀時為赫米葉爾王朝首府。自公元628年起,伊斯蘭勢力逐漸滲透到阿拉伯半島南部。薩那成為伊斯蘭教義在利比亞到伊拉克之間廣大地區(qū)的主要傳播中心。公元7世紀初,城市規(guī)模迅速擴大。630年在古丹宮西側(cè)蓋建了大清真寺。公元8到9世紀,巴格達的阿巴斯德統(tǒng)治期間,薩那北部建立了一座王宮。898年,也門歷史上最主要的穆斯林教派,載德“伊瑪目”教派成立。公元11世紀時城內(nèi)已有106座清真寺、12個浴場和6500座民居。薩那城的多層塔和廟增添了景點的美麗。公元12和13世紀,阿尤布王朝時期,在大清真寺西又蓋了一座王宮。1597年奧斯曼統(tǒng)治初期,在城西建清真寺,在城北建住宅區(qū)。歷史上,薩那曾先后受阿拉伯波斯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tǒng)治,由于人文和自然災(zāi)難,薩那城多次遭到毀壞,也曾多次重建。1962年也門革命成功后,定薩那為北也門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門統(tǒng)一,薩那為統(tǒng)一后也門共和國的首都。
薩那古城是伊斯蘭阿拉伯建筑風格的典型代表,且整個古城內(nèi)的建筑都保存得完好無損,整座古城看上去宛如雕塑和繪畫作品一樣美麗,風韻無限。薩那市區(qū)分老城和新城兩部分,中間由一條瓶頸地帶連結(jié),狀似葫蘆。老城街道狹窄,商店云集,大部分建筑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保留著許多古代王朝的遺跡,體現(xiàn)正統(tǒng)的伊斯蘭阿拉伯建筑風格,樓堂屋宇多用青石、白石、黃石壘砌而成。老城外圍有一道5米高的厚厚城墻,建于800年前。位于老城正南方的一座保留下來的城門名為“也門之門”,是薩那通往塔伊茲公路的起點,既是薩那的正式城門,又是該城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跡之一。老城還建有號稱世界第一座摩天大樓的加姆達尼宮,建于2000多年前。整個宮殿呈正方形,共20層,高約100米,墻體分別用白、黃、紅、黑四色大理石砌成,宮頂是用一塊完整的當?shù)靥赜械耐该靼自颇钙w成。從宮里仰視天空,可以觀星月、看彩云,甚至能分辨出空中飛禽的種類,宮的四角各有一只口中含鈴的空腹獅子,刮風時,獅子便會發(fā)出吼聲,宮里的人就可知道風向。在薩那西北郊達赫爾谷地的綠野上,有一座希木爾王朝時期的教長王宮--哈吉爾宮,整個宮殿建筑在一塊高20多米的完整的巨大沉積巖上,巖石正面峭壁似盾面,宮殿為6層,宏偉壯觀,裝飾精美,被稱為“石頭宮”,是也門建筑史上“巨巖造宮”的典型。這里是薩那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吸引著無數(shù)的外國游客和建筑師。薩那的新城主要指1962年也門革命后興建起來的城區(qū),在老城的西面,一部分是莊園區(qū),為奧斯曼人所建;另一部分叫做“平地”,從前是猶太人居住區(qū)。這里是一派現(xiàn)代城市的風貌,新建的柏油馬路寬闊平坦,現(xiàn)代化的高樓鱗次櫛比,政府機關(guān)、航空公司、銀行、薩那飯店、薩那博物館、醫(yī)院、體育場、電影院等都設(shè)在這里。
薩那城既是也門古代文明的發(fā)源地,也是南方北上朝圣的必經(jīng)之路,在薩那的自由市場上,攤販云集,商品琳瑯滿目,阿拉伯被風、珍珠寶石、腰刀、金銀飾品及手工藝品應(yīng)有盡有,具有典型的阿拉伯貿(mào)易風格。薩那人至今還保持著古老的傳統(tǒng)裝束,男人用方頭巾包頭或戴著伊斯蘭小花帽,上身著西服,下穿圍裙。男孩一般到了15歲開始佩帶腰刀,這是成熟和走向社會的標志,無論走到哪里都要隨身攜帶腰刀。失去腰刀是一個人的恥辱,因為只有犯人在服刑期間才不準佩帶腰刀。婦女的傳統(tǒng)裝束是身穿黑色長袍,面蒙黑色薄紗。近年來也有少數(shù)新潮的知識女性戴起了淺色面紗。
薩那歌曲完美結(jié)合了詩歌和也門的傳統(tǒng)音樂,通常在典禮和一些儀式上進行演奏,表演者在烏得琴伴奏下獨唱,至今已經(jīng)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不過,曾經(jīng)讓也門人引以為豪的薩那歌曲,如今也因聽眾日益稀少而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目前只有少數(shù)幾位音樂家仍保持著演唱薩那歌的傳統(tǒng)。為了保護這種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也門音樂遺產(chǎn)中心合作發(fā)起了收錄也門古老民樂的行動,目前,遺產(chǎn)中心已經(jīng)收錄了近300首歌曲。
薩那地理位置重要,城市坐落在高原之上的高山之間,最狹窄處只有幾公里,在薩那修建的堡壘可以控制人和物資從這座山到另一座山。獨特的地理位置,成了命運的枷鎖。因為控制著重要的貿(mào)易路線,薩那歷史上飽經(jīng)戰(zhàn)亂,先后受阿拉伯波斯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tǒng)治,由于人文和自然災(zāi)難,薩那城多次遭到毀壞,也曾多次重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殖民者被迫逐步撤離也門,但留下了一個四分五裂的也門。1962年也門革命成功后,定薩那為北也門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門統(tǒng)一,薩那成為統(tǒng)一后也門共和國的首都。國家雖然實現(xiàn)了表面上的統(tǒng)一,但歷史留下的傷一直未能愈合,教派、部落等矛盾不時激化。近年來,也門國內(nèi)政局進一步惡化。2014年9月,代表什葉派力量的反政府胡塞武裝攻占了首都薩那,并逐步控制了也門南部地區(qū)。2015年3月,支持政府軍的沙特阿拉伯等國對胡塞武裝發(fā)起了代號為“風暴決心”的空襲行動,沙特三軍為此行動部署了100架戰(zhàn)機、15萬士兵及部分海軍力量,攻擊的主要目標就是位于也門首都薩那附近的空軍基地、防空陣地和軍事基地。持續(xù)一年有余的戰(zhàn)爭中,古城薩那飽受摧殘,大量平民傷亡。時至今日,也門內(nèi)戰(zhàn)仍未完全平息,各方勢力圍繞薩那、亞丁等也門重要城市激烈爭奪,“也門之門”的和平依然遙遙無期。
3 也門 乍比得歷史古城(1993)
Historic Town ofZabid
乍比得歷史古城位于也門沿著紅海的狹長、炎熱的提哈邁平原,離海岸25公里,在連接荷臺達港與塔伊茲城海拔較高的道路邊。乍比得的民用和軍事建筑及其城市規(guī)則使之具有杰出的考古和歷史價值。除了在13世紀到15世紀曾作為首都,許多世紀以來由于乍比得的伊斯蘭大學,使得該城在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乍比得位于阿拉伯半島西南端。與沙特、阿曼相鄰,瀕紅海、亞丁灣和阿拉伯海,海岸線長1906公里。境內(nèi)山地和高原地區(qū)氣候較溫和,沙漠地區(qū)炎熱干燥,年平均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8℃。
乍比得在7世紀就已存在,那時是先知穆罕默德生活的時代,穆斯林力量在提哈邁平原已經(jīng)建立。伊本·齊亞德,齊亞德王朝(818―1018)的建立者,把乍比得作為首都。他修建了防御工事并構(gòu)造了運河系統(tǒng)。他的后代建立了大清真寺并擴建了較早的阿薩清真寺。在兩次破壞和重建后,城市到納賈王朝(1021-1156)和馬赫迪王朝(1159―1173)時遭受了更進一步的損壞。它的防御工事與宮殿被破壞而且面積也減少了。1228到1454年間統(tǒng)治提哈邁平原和南也門的阿蘇勒王朝,是該國在古代與中世紀最繁榮的時期。乍比得再次成為政治和文化中心。其大學的影響遍及伊斯蘭世界而且跨越了印度洋。與他們之前的統(tǒng)治者阿尤比一樣,阿蘇勒王朝也是建設(shè)者;他們建筑了清真寺、伊斯蘭學校、噴泉和道路。他們的建筑創(chuàng)新,例如穹頂,已經(jīng)永存下來。乍比得的衰落開始于塔希爾王朝統(tǒng)治時期(1454―1517),特別是在第一次奧斯曼征服時期(1545―1638)。
乍比得的街道與小巷網(wǎng),占地135公頃,被保圍在一個橢圓形的防御工事墻內(nèi),仍然是按照其非常早的規(guī)劃組織的。較寬的街道,其形狀幾乎是環(huán)形的,似乎是較早的城墻路線的重造。城堡、大清真寺和Asa清真寺組成了城市的主要景觀??居驳母采w著白色的刷墻粉的磚塊是組成這個均勻的建筑整體的主要物質(zhì)。它為裝飾建筑的幾何學的圖畫和書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特別是在許多宗教建筑上,包括86座清真寺和伊斯蘭學校。院子房間是城市的家庭建筑的基本要素,也包括有茅草屋頂?shù)哪啻u房屋。這種建筑風格,在乍比得以其最完美的形式出現(xiàn),在提哈邁平原隨處可見。乍比得的民宅很具特色,寬不足2米的小巷像迷宮一樣,幢幢民居仿佛重疊在一起,外觀看似簡樸,但室內(nèi)裝修和家具都很豪華。
乍比得因早在公元7世紀就已存在,并且是政治和貿(mào)易中心。這座城是國內(nèi)軍用建筑,它都市化的設(shè)計具有杰出的藝術(shù)性和歷史價值。乍比得從13到15世紀,因它的伊斯蘭大學而聞名于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乍比得既是伊斯蘭教世界極其重要、屈指可數(shù)的學術(shù)之都,也是實施宗教教育的重要城市。這里有穆斯林學院、學校和清真寺等建筑200多處,其建筑物強烈體現(xiàn)著宗教色彩,但又不失為極具藝術(shù)價值的建筑精品。
4 也門 索科特拉群島(2008)
SocotraArchipelago
索科特拉群島位于阿拉伯海與亞丁灣的交接處,是印度洋上四個島群中的一個,由4座小島和2座巖石小島組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是印度洋通向紅海和東非的海上交通要道,連接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要道,構(gòu)成連接亞非歐三大洲的海上生命線,戰(zhàn)略位置重要。
索科特拉群島位于印度洋西北部,靠近亞丁灣,長250公里,包括4座島嶼和2座位于非洲之角延長線上的小石島。這處遺址具有普遍的重要意義,因其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生長著有大量獨特的動植物,索科特拉群島上825種植物中的37%、爬蟲類動物的90%以及95%的蝸牛種類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未曾發(fā)現(xiàn)。群島上還生活著大量陸地和海洋鳥類(192種鳥類,其中44種在島上繁殖,85種定期遷徙),包括許多瀕危鳥類在內(nèi)。索科特拉群島的海洋生物也極具多樣性,其中包括253種建造珊瑚礁的珊瑚,730種海洋魚類,300種螃蟹、龍蝦和小蝦。
索科特拉群島面積3650平方公里,主島面積3635平方公里。由于該群島是連接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要道,又由于島上生產(chǎn)珍貴藥材,自古以來,它一直是不同歷史時代的列強所垂涎的地方。早在遠古時代,古印度人不斷到這個島上獲取乳香、龍膽、龍血樹、沒藥、蘆薈、麝香貓、龍涎香等珍貴藥物,他們把這里稱之為“幸福島”。古埃及第十二王朝處于興盛時期,埃及法老經(jīng)常派人到這座島上收集珍貴藥物,重點購買島上的乳香,為制作木乃伊之用。據(jù)說,當時乳香的賣價高于黃金。古埃及人開始稱這座島為“班赫”島,意為神奇島。3世紀,希臘最著名的草藥專家德尤斯古里德斯對這座島上的珍貴藥材進行了專門研究,并在他的著作中加以記載。后來,他們又把它稱為索科特拉島,意為“遠方的市場”。
索科特拉群島雖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但數(shù)百年以來,這座寶島屢遭侵略。例如早在公元52年,島民就已經(jīng)在圣多馬的指引下皈依基督教。1507年,葡萄牙人來到島上,幫助島民擺脫了阿拉伯半島上伊斯蘭教國家的控制,但是4年以后葡萄牙人離開該島,使得島民又重新淪為蘇丹的臣民。1886年,同蘇丹國一道歸入英國保護,成為英國在印度洋上的重要基地。1967年,索科特拉群島隨南也門獨立。目前,該島是也門的領(lǐng)土。
索科特拉群島被稱為印度洋中的加拉帕戈斯群島,是全球十分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基地,素有“生物進化活博物館”之稱。索科特拉島在600至700萬年前與非洲大陸相隔離,這與加拉帕戈斯群島十分相似,在索科特拉島上生存著700多種奇特稀有的植物群和動物群,其中三分之一的物種是索科特拉島所獨有的。在索科特拉島生存的樹木和植物渡過了漫長的地質(zhì)隔離時期,許多物種具有2000萬年歷史。島上比較著名的物種有龍血樹、沙漠玫瑰、銳葉木蘭、沒藥、乳香等,另外也是全球大量陸地鳥和海鳥的重要棲息地,其中包括很多受到威脅的鳥類。海里有大量的巨型龍蝦、海龜和跳躍的海豚。但是由于外來物種,尤其是山羊的不斷繁殖,島上的植物生存受到很大的威脅。
在索科特拉群島上生長著一種“龍血樹”。目前在地球上只有索科特拉群島等少數(shù)地區(qū)還有龍血樹。龍血樹外觀造型頗為獨特,主要靠吸收空氣中的水分生長,樹冠酷似假想的UFO飛碟,直沖云霄,樹液為紅色,因此得名“龍血樹”。龍血樹屬百合科植物。生長十分緩慢,幾百年才能長成一棵樹,幾十年才開一次花,樹齡可達6000多歲。因此十分珍貴稀有。全世界有150多種,我國南方的熱帶雨林中有5種。龍血樹受傷后會流出一種血色的液體。這種液體是一種樹脂,暗紅色,是一種名貴的中藥。中藥名為"血竭"或"麒麟竭"。是難得的瘡傷特效藥,外用可消痛止血,斂瘡生肌,內(nèi)服可治跌打損傷、胸腹瘀痛。古代人還用龍血樹的樹脂做保藏尸體的原料。而島上土著居民常用它治療婦女產(chǎn)后血崩,此外還可用作染布和制陶的著色料。不僅如此外國的公司也對索科特拉群島越來越感興趣。他們前來收購乳香、以及當?shù)氐奶厣幉南懔?,這些植物價格不菲,奇貨可居。
島上除了龍血樹以外,另一種奇特的植物是巨琉桑當?shù)鼐用癜堰@種植物稱為沙漠玫瑰,或者“世界侏儒”。沙漠玫瑰,外型非常附合外星生物的形象,與其在非洲和阿拉伯大陸的近親不同。它粗粗短短的的外型適合抵擋季侯風。在懸崖上出現(xiàn)的“沙漠玫瑰”相當特別,直接嵌進石頭長出來,完全不需要土壤,樹皮像橡膠一樣閃閃發(fā)亮,枝干頂端長出漂亮的粉紅色花朵,是島上最主要“寶瓶樹”之一。島上還有其他種類的“寶瓶樹”,樹干中儲水,主要生長在干旱地區(qū)。
因戰(zhàn)略地位顯著,所以長期以來,外國占領(lǐng)者一直把該島作為海軍基地使用,只重視利用它的戰(zhàn)略地位,根本不重視對該島進行開發(fā)。這樣,這座寶島一直處于沉睡之中,至今仍是一座未被開發(fā)的荒島,被人們稱為“印度洋上的處女島”。這也導致島嶼開發(fā)滯后,島上旅游服務(wù)業(yè)發(fā)展緩慢,服務(wù)設(shè)施簡陋。非洲之角的附近海域時常有海盜出沒,索科特拉群島正孤零零地坐落在此,索科特拉群島有一幅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樣貌,但是索科特拉群島主島馬略卡島,是世界上最后幾個令人神醉的地方。島上的五萬個索科特拉人說著屬于同一種語言的四種方言,這種吟唱般的古老語言其他也門人是聽不懂的。
索科特拉人靠魚和山羊生存,此外就沒有多少其它的食物來源了。但是他們住的地方地貌極為多變,處處散發(fā)著超現(xiàn)實美感。島上絕大多數(shù)居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農(nóng)牧生活。文化娛樂活動缺乏。島上流行近親結(jié)婚的習慣。這種習慣在整個也門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都比較普遍。由于索科特拉島為未被開發(fā)的處女島,近親結(jié)婚的風氣更為盛行。在很多情況下,孩子的婚姻都由父母包辦,堂兄妹、表兄妹結(jié)婚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