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來的會來,擋不住,也躲不掉;該走的會走,留不住,也無法強求。
人生一輩子,有得有失,失去和得到是一種相對的平衡,誰要是打破了這樣的平衡,就會過得很痛苦。
佛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順其自然,爭其必然。
1、人生之苦,在于患得患失
人的一生,總在得失之間,患得患失,是人之常情。論語有云:“其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但人生之苦,也在于求而不得,得而患失。
美國偉大的高空繩索平衡專家瓦倫達,曾在高空鋼索上進行過無數次成功的表演,但是在最后一次、也是他認為最重要的一次表演中,卻從鋼索上墜地身亡。
事后他太太回想說,她已預料到丈夫這一次會出差錯,因為他不斷地說:“這次我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瓦倫達的悲劇就在于患得患失,方寸自亂。關鍵時刻,成功和失敗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人生在世,得與失只有一念之差,以為自己失去了,你也就開始悲觀失望了;以為自己得到了,你也就滿足了。
在長白山區,一些獵人常在狼出沒的地方埋下一種“閘”,狼一旦踩到“閘”,腿就會被牢牢地夾住。當狼拼死掙扎逃脫無望時,就會果斷地將自己被夾住的腿咬斷,以求得逃生。
狼失去了一條腿,卻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狼的這種積極的“得失”觀,讓我想到了另一種動物,它就是孔雀。據說,雄孔雀非常珍惜自己的尾巴,所以獵人專門選擇下大雨的時候出擊。這時孔雀的尾巴已被淋濕,它擔心飛起會弄壞尾巴,所以寧愿被捉也絕不動彈,于是紛紛“落網”。
孔雀因害怕失去漂亮的尾巴,結果失去了自由和生命。
哲學家尼采說:“不患得患失是活得久、過得好的藝術。”
在患得患失中度過一生的人,他的生活無時無處不充滿憂慮,生命也因此衰老得更快;而從不患得患失的人,他的生活時刻充滿樂趣,因而他的生命也長久。
2、放下得不到的,珍惜已經擁有的,過好當下
人的一生猶如夢境,誰都無法永遠占有。總有一天,我們會和曾經擁有的一切永別。
經過的無論多么美好,終究只是一份記憶,得到的即使不如意也是上天的賜予。要坦然面對經歷的一切,平和對待得與失。
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想找一句話,一句能讓高興的人聽了難過、難過的人聽了高興的話。
他找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找到。
直到有一天夜里,他夢見智者對他說了一句話,正是自己想找的。
這句話就是:“一切都會過去的。”
人生可不就是如此嗎?得與失,成與敗,喜與憂,都只是暫時的,一切好的,都會過去,一切壞的,其實也都會過去。
人生,最珍貴的不是欲得而得不到,欲留卻已失的東西,而是珍惜已經擁有的,過好當下。
用一顆瀏覽的心去看待人生,一切的得與失、隱與顯,都是風景與風情。
一位老和尚挑著瓦罐跟小和尚一起下山。走在路上,老和尚的瓦罐不慎摔碎了,他看也不看繼續趕路。
小和尚問:師傅,瓦罐摔碎了,難道你一點也不難過嗎?老和尚回答:難過有用嗎?與其為無法挽回的事情難過,不如盡快忘記,繼續做更重要的事。
放下無所謂的負擔,才能走得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犯傻,喜歡沉浸在無法挽回的事情里,無法自拔。
其實,無論多么難過,懊悔,都已經于事無補,還不如盡快忘記,繼續做有意義的事。
3、處理好得失矛盾是一個人的智慧和修養
生活,注定是一場風雨兼程的歷練,有陽光就會有陰影,有高峰就會有低谷,起落沉浮總是常態。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得與失天生的相生相克,糾纏不清,在得與失之間徘徊的我們,又應該怎樣面對呢?
陶淵明放棄了很多人苦苦追求的官職后,得到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適生活以及無數人向往的“桃花源”。
蘇軾被貶出朝廷后,反而寫下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千古名篇,發明了東坡肉、東坡肘子等美食,筑造了“蘇堤”,成為“全才式的藝術巨匠”。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何必樣樣都要擁有,那樣太累。為一棵樹而失去整片森林得不償失,為整片森林失去一棵樹反而是得。處理好得失矛盾是一個人的智慧和修養。
我們要不懼怕一時的失。放下無所謂的爭執,拋開沒有用的煩惱,忘記已經失去的一切,整理好心情,給自己一個微笑,重新出發。
我們要不滿足于一時的得。在成功中總結經驗教訓,才能爭取更大的、最后的成功。
我們要不拘泥于個人得失。看問題,辦事情,把大局放在首位,要防止只見部分利益,不見全局利益,只見個人利益,不見集體利益。
人生在世不滿百,何必常懷千歲憂!你若開心,世界便明媚可愛;你若難過,世界便烏云密布。
作家麥家說: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過爾爾。
別害怕失去,也別太執著于得到,你只需要努力活出自己的人生。
看淡看開看遠,開開心心享受人生每一天!
(作者:靖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