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稿中意識到數據分析本質是省略了大前提的三段論推理過程。為求準確理解,網查三段論推理,卻發現一段話讓我大吃一驚。原文如下:
凡是違背三段論原則的思維都不可能得到可靠結論,容易陷入循環論證之中。例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該句人為地把三段論變成了兩段論,錯誤在于論題(大前提)就是論據(小前提),非法地合二為一,變成了自己證明自己,在邏輯上是非法的。
我當然不會承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錯的和邏輯非法的,一時又無從反駁,姑且認同其說法。按照上述說法,“上帝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違背三段論,同樣邏輯非法。同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邏輯非法,“天下烏鴉一般黑”邏輯非法,“生物有生死”邏輯非法,“男女有別”邏輯非法,“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邏輯非法,“三段論符合邏輯法則”更是邏輯非法。由此可見,指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極其可笑,可笑到連自己都否定了。
“三段論符合邏輯法則”是一個歸納結論,與“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一樣,具有公理性質。公理是依據人類理性不證自明的基本命題,經過長期實踐的考驗,不需要再加證明。公理是用來推導其他命題的起點,不能被其他公理推導出來,否則它就不是起點的本身,就變成了定理。同理,“天下烏鴉一般黑”“生物有生死”“男女有別”都具有歸納型公理性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是歸納型公理。用三段論來指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是牛眼觀馬,自然風馬牛不相及。
“上帝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神學論斷。在神學的世界觀支配下,“真理在上帝手中”是一切判斷的出發點,同樣不需再推理論證,否則就是懷疑神的存在,就是異教徒。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不是神學論斷,也很難視為歸納型結論。社會科學研究發現,在5000年前的原始部落社會中便有了同姓不婚的規定,直至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同宗同族的男女,絕對不能通婚。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也指出,印地安人也普遍存在同姓不婚的規定,只是其姓氏由母親一系記錄傳承,故稱為母系社會。古代社會沒有統計手段,不可能歸納出近親婚配子女多病的結論。其實,在動物界廣泛存在避免近親婚配,尤其血婚的機制,例如獅群中獅王爭霸,獅王稱霸時間一般不超過兩年,兩年正是其最早的女兒成年的時間;野馬群中每年繁殖季節,母親首先驅逐剛成年的女兒出群;剛成年的雄性大熊貓則遠走高飛,遠離母親與成年姐妹。由此可見,避免血婚已經進化為動物的固有心理機制。因此,“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很可能是古人在感悟避免血婚固有生理機制的同時,解釋近親婚配不利現象而成的結論,即感悟式思維結論。中國人非常善于感悟思維,天人合一思想就是這種感悟思維的終極成果,筷子更是感悟式技術。使用筷子,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在感悟中練習掌握,熟練到筷子如同自己的手指一樣自如,達到物我合一才能吃上飯。筷子要物我合一才能吃飽飯,人要天人合一才能“隨心所欲不逾矩”。
總之,作為推理起點的公理型結論,無論是歸納型結論,還是神學論斷,還是感悟式結論,都不再需要邏輯推理論證,對其循環論證的指責,就是一個牛眼觀馬式的笑話,毫無道理。
聯想到另一樁著名的訟案。《物種起源》出版后,許多人指責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為循環論證,其實同樣是牛眼觀馬。“適者生存”是達爾文的歸納結論。在《物種起源》中,達爾文一開始就用了兩章的篇幅介紹生物變異、品種選種中人工對變異的選擇,進而類比人工選擇提出自然選擇學說,又用一章的篇幅,在廣泛介紹生存斗爭的基礎上,總結認為自然選擇的機制就是“適者生存”。達爾文的論斷已經被無數生物事實驗證,只有被加深加細,從沒有被否定。由此可見,用三段論否定“適者生存”不過班門弄斧而已。
——2021-12-29行草于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