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良種攻關有何最新進展?如何推進部署?
試點EDV制度有何意義?平臺、資源如何共享?
優質稻米品牌化、產業化情況如何?
如何讓老百姓容易獲得優質大米?
12月20日,國家水稻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推進會在湖南長沙舉行,會上公布了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名單,回顧總結了水稻良種攻關和優質稻米品牌化、產業化的最新進展,并對下一步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孫好勤、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魏啟文、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等出席會議。會議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劉信主持。
推進會現場
數說成效,國家水稻良種攻關進展良好
截至2020年11月底,國家水稻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共鑒定種質資源材料96.33萬份次,篩選優異種質資源16.49萬余份,育種中間材料11.31萬余份,創制優異新種質1.35萬份;
配制雜交組合35.41萬個,進入區域試驗、DUS測試品種4686個,審定品種1057個,申請品種權1173個,授權品種477個;
品種展示示范5350個,推廣應用規模達2.9億多畝。
我國人口眾多,糧食需求巨大。中國人均耕地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增加總產將主要依靠提高單產,而良種增產貢獻率達50%以上。同時,我國的糧食消費習慣已由數量保障和質量保障逐步轉為食物的營養與消費者多元化需求保障,不僅要吃得飽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有更多糖尿病人、老年人、嬰幼兒等特殊人群的營養專用作物品種。此外,還要逐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良種攻關的重大意義可見一斑。作為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實現水稻的綠色、優質、安全、高效生產一直是國家水稻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下稱“水稻良種攻關”)的主攻方向。
2016年9月,水稻良種攻關在長沙現場會確立了育種主攻方向:綠色、優質、安全、高效。具體表現為綠色高效:抗倒、穩產、好種、好收、好買;優質多用:品種對優質化要求越來越高;輕簡低本:水肥高效、抗逆、適合機械化生產;衛生安全:污染源低積累(重金屬等污染)。
“種子問題,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息息相關。”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孫好勤表示,自2016年水稻良種攻關啟動以來,攻關組堅持水稻產業問題和目標導向,不斷完善任務統分結合、資源有條件共享、收益按比例分成、政府與企業共同投入的聯合攻關機制,搭建水稻種質資源發掘、全基因組選擇育種、骨干親本創制、新組合篩選、苗頭品種測試平臺,加快選育一批綠色、高產、優質、安全、輕簡、高效新品種,繼續保持我國水稻育種國際領先水平,為保障我國“口糧絕對安全”奠定堅實了品種基礎。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孫好勤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魏啟文出席會議
“創新育種材料有條件共享和聯合攻關是關鍵。”據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介紹,聯合攻關的開展首先從創新材料、平臺共享機制入手。2017年初,攻關組成員單位簽署了“水稻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材料、信息、人才共享協議”,重點就優質、環境友好、適合輕簡化生產育種材料進行交流研討,突破了育種相互封鎖難點,2017-2020年共享材料387份。同時攻關組建立了育種信息共享平臺、材料共享平臺、性狀鑒定平臺、育種技術平臺和聯合測試平臺等五大聯合攻關育種平臺。
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在會上作水稻良種攻關年度總結及推進部署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出席會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出席會議
會上還進行了水稻攻關組試點EDV制度簽字儀式,9家單位負責人代表出席簽約儀式并簽署承諾書,共同承諾從12月20日起在36家攻關單位間試行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激勵水稻育種原始創新。此次EDV簽約標志著我國水稻種業體制機制創新邁出重要一步。
會上舉行了水稻攻關組試點EDV制度簽字儀式
種業科技創新的關鍵是激勵種質資源原始創新。由于對原始創新保護制度不完善,加上種質資源創新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我國農作物育種以修飾、模仿居多。通過對1800份常規稻品種和2000多份雜交稻品種進行遺傳相似度分析,有四分之一的國內水稻品種與其近似品種的遺傳相似度大于95%。
實質性派生品種(Essentially Derived Variety),簡稱EDV,是指從原始品種派生而來,保留了原始品種重要特征特性而僅在個別性狀上有差別的一類品種。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UPOV公約)1991年文本規定,EDV的繁殖、銷售等商業化行為必須得到原始品種權利人的許可,即在EDV權利人和原始品種權利人之間構建了一種利益分配機制,是對原始創新的最大保障和激勵,是當前種業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做法。
在我國試行EDV制度,對調動種質資源創新積極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劉信主持會議
多措并舉,優質稻產業化品牌化更進一步
良種攻關需要多方協作,共同發力。過程中,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積極參與組織水稻良種攻關,完善品種產品標準,引導品種選育方向;推動權益比例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開辟專項試驗通道,提高試驗服務效率。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種業監測處處長王玉璽表示。
特別是中心參與舉辦的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活動,專業權威,公證透明,已連續舉辦三屆,共征集品種308個(75個,103個,130個),共選出金獎68個,粳稻35個(5個兩次)、秈稻33個(4個兩次,美香占2號三次),有利促進了我國的優質稻育種和生產,提升了我國稻米的生產效益和國際影響力。也為品牌化產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第三屆金獎品種名單看這里→重磅!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金獎出爐)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種業監測處處長王玉璽作優質稻米品牌化、產業化推進情況專題報告
“以品種食味品質為突破口,落實品牌戰略,推動我國水稻朝優質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引領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王玉璽指出。
優質稻品種鑒評活動社會關注度高,市場導向性強,示范帶動力大,正在加快推動我國水稻種業“品種---品質---品味---品牌”梯次轉變,孫好勤表示。
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活動舉辦以來推出一批標桿品種,加速水稻品種優質化進程,美香占2號、玉針香、桂育11號、野香優莉絲、吉粳816、南粳46等食味品質媲美泰國香米KDML105和日本漁昭越光。
據不完全統計,前兩屆金獎品種2019年推廣面積為2029萬畝,2020年為3400萬畝,增長近70%;南粳9108、美香占2號、野香優莉絲、五優稻4號、旱優73等10多個品種推廣面積超過100萬畝,特別是2018、2019年剛審定的品種,推廣面積有望在適宜區出現爆發式增長。全國優質稻品種推廣面積占比近年來以10%以上速度上升,南方稻米品種總體越上一個新臺階。
100多家經營優質稻品種企業逆市上揚,整體效益明顯提高,種子銷售毛利率比行業平均高出20%,凈利率比行業平均高出10%。鑒評活動成就了一批種子企業 ,筑牢了優質稻品種推廣根基。
同時進一步樹立了育種者、種植戶、種企米企業和消費者的品種品牌化理念,市面上美香占2號、嘉豐優2號等一批品種稻米已在包裝上醒目的標注品種名稱。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在水稻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方面取得系列成果,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3000斤,耐鹽堿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鎘低積累水稻品種選育研究取得3個國際領先成果,雜交稻品種填補了雜交稻沒有國標一等米的空白,3個優質稻品種分別榮獲第一、第二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鑒金獎。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介紹。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
目前,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正進一步采取包括設立專項資金,加大補貼力度;開展展示示范,大力推廣優質品種;聯合產銷主體,探索產業鏈融通;加強品種保護,打造稻米品種品牌等多項措施,助力我國優質稻米的品牌化、產業化。
當然,我國的優質稻品牌化還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優質化速度快但品牌化速度慢,導致了“稻強米弱”的局面,始終未能打造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質稻米品種品牌。
王玉璽認為這其中的深層次原因不少,首先是優質品種的根基不牢,迭代快且名稱延續性差,同質化嚴重,米企“品種品牌化”有心無力。其次是種企追求品種差異化,不斷推出新品種搶奪市場,同時又希望米企以自己的品種品牌化,形成“囚徒陷阱”。此外,農戶小而分散,組織化程度低,難以統一品種、統一農藝形成規模化均質化稻谷供給;米業習慣搭公共稻米品種品牌便車而不愿加大投入,這些問題都需要逐步解決。
推進部署,優質稻產業任重道遠
針對優質稻米品牌化問題,王玉璽認為相對穩定的品種品系名稱是打造一流品種品牌的前提;只有產業鏈協同發力,才能打造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質稻米品種品牌。
王玉璽建議倡導育種單位延續品種命名,實質性派生品種不更名改姓,用代數區分。還應推動管理機構品種監管創新、鼓勵米企包裝標示品種名稱、鼓勵種企融通稻米產業鏈條,特別是倡導消費者在購買大米更多地關注品種。
水稻良種攻關成效顯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包括良種攻關松散、聯合不夠緊密、投入不足、缺乏突破性新種質和未出現革命性新品種等,尚不能有效滿足國家的重大需求。
稻米的蛋白質含量與食味品質呈顯著負相關,蛋白質含量大于9%的品種往往米飯生硬,適口性差。我國東北粳稻區發展較好,近年來南方秈稻區在外觀品質和食味品質上進步明顯,但以江蘇為代表的南方粳稻區由于灌漿期多高溫等環境因素和高肥水的栽培方式,使得該地區的堊白度高、蛋白質含量高,最終導致食味品質不佳,品質改良任重道遠。
對此,萬建民建議應強化基礎研究、加強優異種質資源鑒定篩選、持續突破育種關鍵技術、加強技術轉移和成果共享、特別是瞄準產業的迫切需求,加快培育高產優質超級稻等重大新品種。同時應該注意到我國廣大的普通消費人群市場,追求優質不能以犧牲產量為代價。
“我國新一輪的水稻優質化發展,應小范圍地推廣特優質品種,大量地推廣優質高產品種,在優質和高產間尋找平衡點,在全民范圍內改良稻米品質,提升全民的消費水平”,萬建民指出。“我們希望廣大老百姓能夠非常容易地獲得優質大米,這也是良種攻關的目標。”
會議最后,孫好勤指出水稻良種攻關接下來的重點工作要緊緊圍繞“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發展方向,以優質、綠色發展為引領,加快推進種業基礎理論創新,優質、綠色種質創新、品種創新、技術創新,加快培育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品種,進一步提升水稻品種創新競爭力,持續推動水稻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要深化體制機制創新。以試行水稻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為契機,深化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繼續辦好水稻共享材料交流與優質品種現場觀摩活動,逐步建立攻關平臺共享機制,探索推進科企深度融合的實現方式,完善品種資源、技術成果有條件共享和權益按比例分配的開發利用機制,鼓勵優勢種業企業延伸產業鏈、拓寬產業面,做專做精做強優質稻種業。
二要加快關鍵技術創新應用。不斷完善抗蟲抗病毒病、稻瘟病抗性、稻米品質評價共享、抗逆等4大平臺建設,加快檢測、篩選平臺升級。深度發掘優良食味水稻種質資源,加大抗稻瘟病性狀的鑒定力度,充分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等聚合優質、高產、多抗、資源高效、適應性廣、早熟、耐寒、抗病等優良性狀,篩選一批目標性狀突出的優異種質向育種家推介,加快培育食味品質好、抗病性和抗倒強的優良水稻新品種。
三要推進優質稻品種品牌化產業化。繼續做好中國水稻所優質品種現場觀摩活動,加強四大區域新材料、新品種、新組合展示示范。本屆榮獲優質稻金獎的科研單位和企業要以此次獲獎為契機,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加快優質水稻新品種的推廣,推進優質品種規模化種植,加大與糧食企業、加工企業的對接,切實做好品牌培育工作,著力提升優質稻品種的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優質稻生產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本次活動已在南方 和微贊全程直播,鑒評活動有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趙正洪,湖南農業大學教授鄧化冰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博士劉燁等專家學者出鏡,全程帶大家一探究竟!
掃碼看直播
南方 直播
微贊直播
推進會現場還舉辦了獲獎品種的大眾品嘗活動,氣氛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