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迎來“壞消息”,中考錄取率僅50%?教育部的回應絕了,要實現“普職55分流”,考不上就去讀技校!家長吐槽:夠狠,中國的孩子太難了!
教育部明確表示:“中普比例”要達到平衡,實現普高和中職人數比例5:5。換句話說,中考的升學率只有50%,意味著將有一大半的人無緣普高。
中考“新政策”對于家長孩子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在,中職普高5:5、禁止復讀……以前考不上還能復讀一點,然而在新政策的制約下,前路不通,多少孩子將不得不走上職高這一條路。
為什么,國家會出臺這一舉措?
這是因為,高考的門檻越來越低,技術型人才越來越少,為了國家發展的需要,普高和職高的分流政策就能很好地提高技術型人才的比例,是為了滿足現階段社會多元化人才需求,并對未來發展做好多元化職業人才的儲備工作。
中考的升學率只有50%,這無論是對于家長還是孩子來說,猶如晴天霹靂。特別是平時成績處于中游,并不突出的同學來說,有非常大的概率在中考被刷下來,畢竟名額就在那里。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學生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升學難度也變難了許多!
那么,初中生該如何應對中考?
眾所周知,語文和數學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大學科,分別是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核心所在??墒?,語文是拉分最少的一學科,而數學是拉分最嚴重的一學科。
數學好的人考滿分都不是問題,但是數學差的人,考個三四十分也是有可能的,分數一拉就是幾十分。若是在中考的時候,會直接影響整體的成績。
為什么,數學成績差異這么大,有人說數學學不好的人就是“智商低”,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一個在數學界有卓越成績的人,他否定了“數學靠天賦”的言論。
《環球人物》的記者問丘成桐先生:在數學領域,您認為天賦和勤奮的關系是怎樣的?
丘成桐回答:數學,70%靠勤奮,30%靠天賦。解決數學難題需要艱辛的努力,沒有快捷方式可走。我在這個領域幾十年,從沒見過靠著靈感、一夜之間破解難題的人。
丘成桐先生認為,天賦只能說明你比別人起點高一點點,但是如果你不努力,那么你的天賦也將毫無作用,努力與勤奮決定了你能在數學這條路上走多遠。
如果,數學靠的是勤奮,那么為什么很多人都學不好數學?
要知道,全世界也找不出比中國更勤奮的學生,現在的學生為了讀好書,不僅在課堂上學習,課后還有上不完的補習班。這樣的學習強度,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比不上。那中國學生學不好數學的原因是什么?
丘成桐坦言:中國學生對學問的興趣低,補習班、奧數扼殺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培養孩子,從數學抓起,這是無數中國家庭的共識。但多數家庭對數學的認知依然是應試教育下的刷題,認為計算得快、考試分數高,才能證明學生的數學能力好。
把奧數與升學掛鉤,“趕鴨子上架”、“全民奧數”,尤其是反復刷同樣的題型,拼熟練度,最終刷出成績,這些方式,對于孩子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丘成桐提醒:中國數學要是再這樣發展,至少要倒退20年!
揠苗助長的結果就是苗兒都死了,強迫孩子超前學習,只會扼殺孩子的興趣。要知道,數學關乎科技的發展,數學是科學的基礎,若是國人不改變這種教育模式,那么中國的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事實!上一批數學家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思!
作為一個數學家,丘成桐認為,真正拉開孩子學習成績的,從來不是智商,而是孩子從小就培養思考問題的角度、深度、速度與精度。
基于這種需求,這本書可以幫助孩子在趣味閱讀中建立數學思維,這就是劉薰宇編著的《寫給孩子的數學三書》。
在劉薰宇先生創作的數學著作中,“數學三書”堪稱是經典的數學科普之作,共涵蓋了3本經典數學著作,分別是《馬先生談算學》、《數學趣味》和《數學的園地》。
數學教育家劉薰宇先生是中國數學科普著作的開創者,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大師,楊振寧教授、華羅庚、陳景潤、谷超豪等都曾稱贊過劉薰宇先生的佳作,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著名數學家谷超豪,如此評價這套書:“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劉薰宇的《數學的園地》。它介紹的微積分和集合論的初步思想,把我帶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三本書循序漸進,從趣味數學開始,帶您的孩子一步步建立對數學的興趣,然后通過幽默的段子,講解函數、方程式、變量、微積分等概念,以及相關的應用。
可以說,熟讀這套書,小學和初中的數學就不用擔心了。
經過作者巧妙的手法寫出來,只要學過初等代數和幾何的人,就會很輕松、毫不費力讀完并掌握,所以該書可以作為中小學生重要的自學書籍。
劉薰宇的這套《給孩子的數學三書》,小學高年級以及中學的孩子都可以閱讀,能夠幫助自己建立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激發所有科目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