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性關節炎是體內嘌呤代謝障礙,尿酸鹽結晶沉積于關節囊、滑囊、軟骨、骨質及其它組織中引起的病損和炎癥性反應。痛風性關節炎約占關節炎的3%~5%,95%為男性,有家族遺傳傾向。根據其臨床表現,分為4個階段:無癥狀期、急性關節炎期、間歇期和慢性期。無癥狀期僅血尿酸增高,急性期往往起病急驟,多在夜間發作,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及活動受限,并可在幾天內自行緩解,進入間歇期。慢性關節炎期是由急性期轉變而來,逐漸累及多個關節并致使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最易受累的部位是第一跖趾關節。
MRI表現分為3期。早期表現:MRI可顯示此期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呈斑片狀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肌間隙模糊不清,常為偏側性。滑膜增厚多為輕度增厚,表現為局限性或彌漫性T1WI等或低信號,T2WI等或稍高信號;關節腔或滑膜囊內可見積液,鄰近關節骨質結構完全正常;隨病情進展,沉積的尿酸鹽對鄰近骨質產生壓迫和侵蝕,MRI顯示關節面下低信號淺弧形壓跡或小圓形囊變,直徑<2mm,邊界清晰;鄰近骨質可伴骨髓水腫,呈T1WI低信號、壓脂T2WI高信號。中期表現:當關節旁軟組織進一步腫脹,可形成痛風結節,鄰近骨質因尿酸鹽壓迫侵蝕出現蟲蝕狀或穿鑿狀骨質缺損,T1WI呈低信號,T2WI呈低至稍高信號,邊緣可伴低信號硬化, 骨質缺損的中心常與痛風結節的中心相符合,此為本病較特殊的征象。晚期表現:痛風結節進一步增大、增多,大量痛風結節可使關節廣泛破壞,鄰近骨質增生硬化,關節骨贅形成,關節間隙變窄或消失,甚至關節強
直。痛風結節可位于滑膜囊、關節腔、關節各骨和軟組織內,大小不等,形態多為結節狀或團塊狀,邊界較清晰,信號不定,增強后以邊緣強化為常見。
鑒別診斷
1.類風濕性關節炎:中年女性多見,常對稱性發病,好發于雙手掌指及近端指間關節,無痛風急性發作特點,軟組織腫脹以關節為中心,呈梭形,且有普遍骨質疏松,關節間隙早期即出現變窄甚至融合,關節邊緣骨質侵蝕以滑膜血管翳增生對骨質侵蝕為主,MRI上T1WI表現為等信號,T2WI為稍高信號,增強后明顯強化,類風濕因子陽性,血尿酸不高,無痛風結節。
2.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病變主要侵犯關節滑膜部位,表現為病變滑膜結節狀或彌漫性增厚,并有含鐵血黃素沉著為特征,在MRI各序列均呈低信號,增強后增生滑膜呈不均勻顯著強化。
3.假性痛風:是焦磷酸鹽結晶沉著于關節內而引起的急性關節炎,血尿酸不高,臨床癥狀類似于痛風,但無痛風石,好發于大關節,少數侵及腕及掌指關節,常對稱性發病,表現為關節軟骨鈣化導致的退行性骨關節病表現,但無穿鑿樣骨質缺損,關節抽出液中有焦磷酸鹽結晶。
【病理結果】
痛風性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