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治不好的鼻炎,中醫來幫你,治不好是你不知道正確的方向。
過來咨詢的孩子,十個有六個是鼻炎,其余的那幾個不是氣管炎就是扁桃體發炎,為什么呢?因為大家感冒了一開始都會直奔醫院,也都是四處求醫傷痕累累而體質很差的人,所以大家來到都會問我,鼻炎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我的孩子會得鼻炎?剛才說了,這幾種炎這些病,都是西醫給起的名字,如果一直在消炎抗過敏止咳的思路上去治療,那永遠也治不好,治不好自然就成為慢性的疾病。
回到中醫里,綜上所述的各炎癥,在中醫里都是一個原因:脾肺腎的陽氣不足,臟腑里有伏邪。什么是伏邪?顧名思義,伏就是潛伏的意思,邪就是邪氣了,邪氣是中醫里的一種叫法,風寒暑濕燥火稱之為六邪,當人體受到來自大自然的這六氣侵犯的時候,就會不舒服,難受。有各種各樣的癥狀出現,所以我們稱它們為六邪,那么伏邪就是潛伏盤踞在我們身體里的邪氣,可是,它們是怎么悄無聲息就在我們的身體里安營扎寨住下了呢?
先說它們是怎么進來的。風邪等外邪傷人,通常是從皮毛或口鼻侵入人體,因為“肺開竅于鼻”,什么意思呢?就是鼻子是外界通往肺的一個出入口,我們在秋天空氣變冷的時候,吸進來的都是冷空氣,空氣中的粉塵,細菌病毒,都會通過呼吸直接進入到肺里。所以當肺這個在我們身體里面的臟腑不斷地受到外來的這些攻擊的時候,肺的陽氣不足也就是抵抗力不強的時候就容易受寒感冒。
再形容的更貼切一些,就是氣溫很低的時候,我們戴上羊毛圍巾圍著鼻子嘴巴,就瞬間暖和了,不再覺得那么冷,因為圍巾擋住了冷空氣直接進入肺里。其實我們的身體也自帶羊毛圍巾,它的名字叫衛氣,有護衛肌表、防御外邪侵入的功能,而衛氣又與肺系和太陽經有密切關系。
肺主呼吸,開竅于鼻,外合于皮毛。當外邪侵犯人體,若從口鼻而入,則內歸于肺。外邪犯肺,氣道受阻,肺氣失宣,則表現為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等癥狀。太陽主表,為六經之首,統攝營衛,主衛氣運行,以固護于外。所以,醫圣張仲景就把邪氣剛進入人體的這個癥狀歸類為太陽病!足太陽經的循行,在人背腰部正中線旁左右各兩條側線,上下運行,故稱足太陽經為“諸經之藩籬”。藩籬就是古代的圍墻,所以當一個人,他的衛氣不足的時候,就等于自家的圍墻破破爛爛,那賊自然很容易就進來了。
說完這賊是怎么進來之后,接著就說它是怎么潛伏下來的。中醫治病,是發現了這個賊后,就打開門把他請出去,或者說趕出去,這賊趕出去了,我們不戰而勝。而西醫治療方法是,把門關起來,和賊拼個你死我活,結果是兩敗俱傷,自己傷得夠嗆,賊也還是依然在身體里。沒力氣打了,雙方休戰,這時身體就沒有明顯的癥狀出來了。大家就以為是病好了,其實只是沒癥狀了而已,邪氣就是這樣沉淀在臟腑里了。
另外鼻炎在中醫里其實也有名字,叫做鼻窒,'窒'就是窒息的意思。剛才說了,鼻為肺之竅。肺氣不足了,邪氣就進來了,而肺氣第一時間發起反擊,則肺氣由鼻竅而出的同時,就會自然的下意識的要將風、寒、濕、熱等不屬于肺里的東西從鼻腔里排出來,我們感冒后流的鼻涕,就是肺氣發起抵抗把寒邪由肺往鼻子外送出去的表現,你怎么進來的,我怎么讓你出去。就是這么簡單自然的事情,鼻涕醒出去后,鼻子通暢,呼吸順暢。
可是往往是這種反擊的戰果被我們當成病,要用各種方法來壓制,助紂為虐,最后的局面是肺被打擊的沒有能力反擊了,變成鼻塞了,鼻塞就是鼻窒,說的中醫范一點則是肺氣虛弱,外界病邪滯留鼻竅所致,故鼻窒的病根在肺部。但是沒關系,我們的臟腑和身體都是自強不息的,鼻子這里走不通,還有嘴巴,身體又調集了大量的元氣去肺里給予支援,于是肺就又再次奮起反攻,于是就出現了我們所有人都恐懼的咳嗽。咳嗽就是肺部排邪的反應,不咳,怎么把痰吐出來呢?咳得越厲害,說明肺里的寒邪痰濕越多,所以敵我戰勢就越厲害。
所以,鼻炎起初大部分都是寒邪導致的,寒邪在體內停留很久,這種邪氣與人體正氣共存的情況,往往是因為人體正氣不足,不能驅邪外出,結果雙方誰也不能戰勝另一方,就形成了共存的局面。但是每當氣候變化,天氣驟然變冷,保護不及時,使得本來的平衡被打破,于是鼻涕橫流,噴嚏不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鼻炎又犯了。”
《內經》云“五氣所病,腎為欠為嚏”。過敏性鼻炎的典型表現就是噴嚏連連。常有患者向我傾訴:我打噴嚏打的都要虛脫了,打的都尿褲子了。如果噴嚏連連,經久不愈,那你是腎虛了。 抗過敏毫無意義,因為西藥都傷腎,越吃腎越傷,不僅康復遙遙無期,身體也越來越差,惡性循環,所以,過敏性鼻炎補好脾肺腎的陽氣才是根本途徑。所以越是鼻炎發作的時候,越不能使身體感受寒邪,清涼苦寒的藥不可取,西藥更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