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六金,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第三批、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臨床50余載,善于治療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及各種疑難雜病,療效卓著。
方藥組成:黃芪15克,黨參12克,炒白術12克,茯苓12克,厚樸12克,草蔻仁12克,炒白芍15克,陳皮12克,干姜6克,肉桂6克,木香12克,炙甘草6克。主治:主治由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痛、腹痛、痞滿,飲食生冷或者夜間加重,常伴有噯氣、反酸、面色白或萎黃,舌質淡胖,脈緩。用量用法:每日一劑,煎煮兩次,合約500毫升,分早晚兩次服用。方解:三中湯以理中湯、小建中湯、厚樸溫中湯為基礎方加減化裁而來。因中焦為脾胃所主,中焦的病變多是脾胃功能失調所致。針對脾胃病多虛、多濕、多氣滯的特點,賈六金將此三方組合化裁使用。其中理中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寒怕冷而設,小建中湯針對胃脘部疼痛攣急而設,厚樸溫中湯針對胃脘脹滿不適而設。方中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肝、脾、肺、腎經,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黨參味甘,益氣健脾,與黃芪共為君藥;炒白術、茯苓健脾祛濕;厚樸苦溫,消脹泄滿;草蔻仁苦溫燥濕,兼以消食;白芍甘緩,緩急止痛;干姜、肉桂性熱,可溫中散寒;陳皮、木香行氣散寒止痛;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方合用,共奏理中、溫中、建中之功。加減應用:虛寒甚者可加用制附子、良姜;呃逆者,可加丁香;痛甚嘔吐者可加元胡;伴有反酸燒心者可加烏賊骨、瓦楞子、左金丸、姜半夏等;腹痛甚加大芍藥用量;濕盛加蒼術苦溫燥濕健脾。注意事項:對脾胃蘊熱及胃陰虛引起的胃脘不適不宜使用。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網絡。我們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此文出于學習分享、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若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