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簡述因材施教德育原則的基本要求。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個性差異以及思想品德發展的實際現狀,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
(1)以發展的眼光,客觀、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當代青少年學生的思想特點。
(2)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
51. 中學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1)說服教育法。
是借助語言和事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認識的方法。
(2)榜樣法。
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3)指導實踐法。
也稱實際鍛煉法,是教育者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實際活動,在行為實踐中使學生接受磨煉和考驗,以培養優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4)情感陶冶法。
是教育者自覺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5)品德評價法。
品德評價法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促使其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督促其不斷進步的一種方法。
(6)品德修養指導法。
也稱個人修養法,是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品德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的德育方法。
52. 簡述埃里克森的社會性發展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
(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 歲),發展任務是培養信任感;
(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 歲),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
(3)主動感對內疚感(4~5 歲),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
(4)勤奮感對自卑感(6~11 歲),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勤奮感;
(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發展的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
(6)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18~25),建立家庭生活,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階段;
(7)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25~60),獲得創造力感,避免自我專注階段;
(8)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60~死亡),獲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階段。
53. 簡述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
(1)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
(2)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
①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
②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
54. 簡述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過程。
(1)依從
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從眾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2)認同
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
(3)內化
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55. 如何培養良好態度與品德?
(1)有效地說服;
(2)樹立良好的榜樣;
(3)利用群體約定;
(4)角色扮演;
(5)價值辨析;
(6)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56. 如何培養創造性思維?
(1)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
(2)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3)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
57. 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認知建構主義)
(1) 感知運動階段(0~2 歲);
(2) 前運算階段(2~7 歲);
(3) 具體運算階段(7~11 歲);
(4) 形式運算階段(11~15 歲以上)。
58. 簡述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
維果斯基認為,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心理(從出生到成年)在環境與教育影響下,在低級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的心理機能的轉化過程。在教學與發展的關系上,維果斯基提出了兩個重要思想:
一是“最近發展區”思想;一個是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
“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在指導下借助成人的幫助所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在獨立活動中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根據上述思想,維果斯基提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這是他對教學與發展關系問題的最主要的理論。也就是說,教學“可以定義為人為的發展”,教學決定著智力的發展,這種決定作用既表現為智力發展的內容、水平和智力活動的特點上,也表現在智力發展的速度上。
59. 簡述中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
(1)中學生感知覺發展的特點;
(2)中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
(3)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4)中學生語言發展的特點;
(5)中學生注意發展的特點。
【需要逐條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