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中醫多年在臨床診治癲癇的過程中發現嬰幼兒癲癇,雖多由胎產、驚恐、熱毒等引起,其實也與痰邪有密切關系。嬰孩神氣未充,氣機易亂,或因母腹中受邪,或卒受驚恐,或由熱邪肆虐,致使痰涎內生,臟氣逆亂,神不守舍,舍空而痰乘之。
所以,痰邪是癲癇發病之根源。 臨床上癲癇之痰與一般的痰邪又有所不同,癲癇之痰具有膠固難化和隨風氣而聚散的特點,患者每有積痰于內,若遇情志、飲食、勞累、邪熱等情況,“以至臟氣不平,經絡失調,一觸積痰,厥氣風動,卒焉暴逆,莫能禁止。
痰為津氣所聚,凝著既久,裹結日深,即成膠固難拔之勢。癲癇病人久發難愈,纏綿不止的病理基礎,正是此膠固于心胸腦絡之間的“頑痰”所致。所以類似礞石滾痰丸等峻烈化痰之藥也要經常使用。祛痰法是中醫臨床上治療癲癇始終一貫的法則,治療時多以滌痰、行痰、豁痰為大法。
1、祛痰止癇法
中醫認為"無痰不作癇",十癇九痰之說。也就是說痰是致癇之源,故逐痰、豁痰是治療癲癇很重要的方法。但是癲癇病人或是由于形之痰閉阻肺絡,出現喉間痰聲漉漉、口吐痰涎,或者由于無形之痰蒙蔽狀。這些痰證有的是由于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化痰,久蘊不化形成熱痰、燥痰所致。
驗之臨床,當根據患者痰邪性質不同,分別選用清熱化痰、燥濕化痰、理氣化痰、搜風化痰等法。所以痰雖然一體,但是化痰方法則是多樣,臨床用藥要結合患者體質表現推斷痰的成因來辯證用藥,為醫者不可不察也。否則單純堆砌一些化痰藥物,往往沒有效果,這也是癲癇痰癥不同于一般痰癥的原因。 大德中醫在針對這一類痰癇患者多數應用癲癇圣愈湯并加大半夏、天竺黃、石菖蒲等化痰藥物的劑量,而且同時要充分考慮患者脾胃,所謂脾為生痰之器,健脾化痰祛濕也要通盤考慮。
(3)化滯通腑、清熱止癇法。
這種方法適用于臨床上中醫所說的"食癇"、"熱癇",食癇即由于飲食失節而誘發的癲癇病,這種情況多數都是小兒癇病,這一類患者往往脾胃積熱,面色黃瘦。飲食一旦不當極容易發燒引發癲癇發作。臨床有一類高燒引發的癲癇身體存有積熱,聊城大德中醫往往也應用這類診治方法進行治療,療效也很明顯。
癲癇發作時多數伴有胃腸道的癥狀,如打嗝,脘腹脹滿,納呆厭食,或反復嘔吐,或陣發性劇烈腹部疼痛。聊城大德中醫在臨床上經常應用消食化滯健脾藥物,但是這些藥物必須同祛風、化痰、鎮驚、清熱等方法同時應用才能取效。而不是單獨使用,臨床辯證要清楚。
大德中醫結合近百年幾代人的臨床經驗觀察關于通腑法的作用范圍,不論是發作期或休止期都可用通下法。且下之宜早不宜遲。若有腹脹、便秘、舌紅、苔黃、脈實則更是必用之證。所以針對這一類癲癇患者要密切關注患者大便,大便干結引發積熱內蘊往往也會引發癲癇頻繁發作。
但是大德中醫第六代傳人路老給學生授課時也談到臨床上通腑至大便瀉,腑氣通為度,不宜過量,過量則會損壞正氣,特別是兒童以及女性體虛的癲癇患者。用之不可過度,同時還需根據正氣盛衰,病機之兼夾,靈活配伍用化痰、平肝、活血、補益的藥物綜合考慮患者體質,增強了患者的綜合體質,提升了免疫力,自然癲癇發作也就慢慢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