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和你說晚安??
01.
昨天,收到一位讀者來信。
她說她最近明白了一個真理——35歲,終于學會了“閉嘴”
故事緣由于10年前。
那時,姑娘才剛結婚一年,和老公父母都生活在一起。
有一次,她和婆婆單獨在家,兩人不經意間聊到一個遠方親戚的女孩結婚,婆婆就不由自主地講起了那個女孩有多好,包括彩禮有多便宜,人有多懂事。
她聽完后,就猜想婆婆可能是在含沙射影,但她也只是配合著訕笑了兩聲。可婆婆依舊嘮叨不停,從識大體到懂禮數,再到明白生活苦,掙錢難.....
漸漸的,婆婆感覺到她的臉色不對,就沒在繼續往下說。可當時的她,年少氣盛,也沒有考慮太多,就直接懟了婆婆一句狠話。
此后,因為這事,婆婆便一直耿耿于懷。
這些年來,她雖與婆婆處在同一屋檐下,但因為生活習慣上多有不同,兩人時常會發生矛盾。所以,她和婆婆的關系,也一直都不是很好。
直到前幾年,隨著兒子長大,她們之間的關系才開始逐漸緩解。也就是前幾天,在她跟婆婆的一次聊天中,她才知道,婆婆記恨了她10年。
那一刻,她明白了一個道理:“有時候,一句話會讓人銘記一生。學會少說、學會閉嘴,真的太重要了!”
看著她的來信,我也感慨萬分。
很難想象,就因為一句話,讓一個人惦記了10年。
但也不得不說,有時候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好與壞,全憑一句話。
語言的殺傷力十分巨大,或許我們都不知道,哪句會傷害人,哪句話會害人,哪句會讓關系陷入冰點......
所以不可否認,有時候話太多,不見得是好事。
學會少說話,學會閉嘴。
這才是正確的,處事之道。
02.閉嘴,比吵架更有用
以前辦公室有一位同事,經常跟女朋友吵架。
兩人吵起來時,誰都不讓誰,誰也不愿先拉下面子。
有一天,他突然請教我說:凱哥,這樣的感情,還值得繼續嗎?
我回了他一句:“值不值得,只有你自己可以評價。”
接著,我給他講了一個以前看到的故事。
有一個妻子,脾氣很倔,經常會因為一件事,就跟老公大吵。
他老公呢?
有時也會爭吵幾句,但每次都能在這場吵架要爆發的邊緣,及時“剎住”。一個人出門到周邊逛逛,抽幾只煙,在回來的時候,還會給妻子帶上一些她喜歡吃的東西......
其實,我只想告訴他:”一個真正愛你的人,從不覺得吵架時先閉嘴是一種丟臉的行為。”
因為贏,只能贏得一時;
輸,卻有可能輸掉一輩子。
感情,其實就是這樣。
學會閉嘴,也是感情中必備的一門學問。
吵架,揭短,怒言相對,這些微小言行最傷害感情。一份感情,經不起幾次折騰,所以總要有一個人先冷靜,總要有一個人先閉嘴。
海明威說:”大多數時候,我們說得越多,彼此的距離就越遠,矛盾也越多。“
道理,正是如此。
03. 適時閉嘴,是一種成熟
學會閉嘴,
對感情來說,是一種美好。
對整個人生而言,它也是一種成熟的表現。
記得在某期《奇葩說》的舞臺上,馬薇薇說起自己的心聲時,忍不住落淚。
曾幾何時,她一直被網絡暴力攻擊,不管怎樣低調,怎樣改變,都有人在堅持不懈地罵她。為了安慰她,在現場的高曉松說了一句:“你那不算什么,我們被罵的比你慘多了。”
高曉松的本意可能只是想安慰她,想說這種網絡暴力,不需要放在心上。可話從口出,卻令人感覺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而不是將心比心。
好在這個時候,蔡康永回了一句:“你這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不能跟痛苦中的人講,你那個不痛,我這個才痛。"
說實話,真心佩服蔡康永。
成熟的人,從來不會用自己的痛苦去對比對方的痛苦。
因為,沒有誰比誰更痛。
所以,有時候的閉嘴,便是最大的感同身受,也是最好的安慰方式。
有句話說:”成長或許就是放下喜歡,學會閉嘴。“
一味以自己的角度出發,喜歡什么,就說什么,這看似簡單,實則是成年人交往的最糟糕方式。
就像張愛玲當初的一個好朋友——焱櫻。
兩人關系本來很好,但就是焱櫻一直愛喋喋不休,以自己的世界出發,炫耀自己有錢,有好老公。可那個時候的張愛玲,正值人生低谷,于是最后,果斷選擇了與她絕交。
你看,這就是只顧表達自己,全然忘了他人的感受。
朱自清在《沉默》中說到:“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試問,哪個成年人喜歡聽爆竹的震耳欲聾呢?
相反,只有黑夜的星,才更受青睞。
所以適度學會閉嘴,才是成年人成熟的典型標志。
我很喜歡村上春樹的一句話:" 每當我看著大海的時候,我總想找人談談,但當我和人交談時,我又總想去看看大海。"
這,就是一個從說話到閉嘴的過程。
04.學會閉嘴,是一個人最大的智慧
“言辭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他們能帶來最大的幸福,也能帶來最深的失望。”這是弗洛伊德的名言。
語言的力量大,失望也大。
所以,話不在多,希言則貴。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中寫道:”沉默是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一種生活方式。它的價值觀很簡單:開口是銀,沉默是金。“
由此可見,閉嘴的價值有多大。
這是一個人一生中的智慧,也是一生要學習的難點和重點。
就像海明威說的:“一年學會說話,六十年學會閉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