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朝代順序 :1
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 、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十國[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
中國歷史朝代歌
唐堯虞舜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
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國人的來源: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人是從古猿進化而來,從距今170萬年的元謀猿人,距今80萬年的藍田猿人,到距今50萬年的北京猿人,逐步進化到了現代的人。
中國之漢族本居中央亞細亞高原,從現在新疆到甘肅的路,入中國本部(神州)的。古代的祭地祇(qí),有昆侖之神和神州之神的區別。神州是中國人現居之地,則昆侖必是中國人的故鄉了。
三皇五帝:
三皇為燧人、伏羲、神農。
燧人、伏羲皆風姓。神農姜姓。黃帝姬姓。伏羲氏都陳。神農氏都陳徙魯。黃帝邑于涿(zhuō)鹿之阿(ē),據地理看來,似乎風姓、姜姓的部落在河南,姬姓則在河北。
燧人氏,發明鉆木取火,是采集、漁獵時代的酋長;
伏羲氏,發明網罟(gǔ)而事佃漁,是漁獵時代的酋長。
神農氏(炎帝),亦稱烈山氏。發明農耕,是農耕時期的酋長。
五帝為黃帝、顓頊(zhuānxū)、帝嚳(kù)、堯、舜。五帝是從黃帝姓一脈相傳至舜的。
黃帝,生于農歷三月初三,以姬為姓,有土德之瑞,尊稱黃帝。相傳,黃帝在空桑山北創造車子,“橫木為軒,直木為轅,故號曰軒轅氏”。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定都于有熊,漢代在新鄭北關軒轅丘前建有軒轅故里祠。
堯、舜都是黃帝之后,其都城在太原。
顓頊,“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生子窮蟬是虞舜的天祖。后來的夏、楚都是他的子孫。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后,始都窮桑,又遷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陽)。
帝嚳,姬姓,高辛氏,名俊。祖父玄囂是黃帝元妃嫘祖的長子,父親名叫蟜極。15歲輔佐叔父帝顓頊,帝顓頊死后,時年30歲的姬俊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以亳為都城,以木德為帝。死后葬于故地辛,建有帝嚳陵。商、周兩朝先祖,帝堯、帝摯之父。
堯:
堯,姓伊祁,號放勛,古唐國人(今山西臨汾堯都區)號為陶唐氏,故也稱唐堯。堯為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善天文,二十歲,堯代兄長那里繼承帝位,定都今山西平陽。堯老,禪讓于舜。
舜:
舜,媯姓,有虞氏,名重華,字都君,謚曰“舜”。因國名“虞”,故又稱虞舜。建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濟),他是帝顓頊的六世孫(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重華)。
夏:
夏朝(約前2070—約前1600年)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舜把王位禪讓給禹,禹傳位于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后“,去世后稱”帝“),定都今山西夏縣,延續約470年,為商朝所滅。后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夏氏族原姓姒,但從啟開始改用國名“夏”為姓。同時啟不再使用伯這個稱號而改用后,即“夏后啟”。夏啟死后,其子太康繼承后位。
太康失德,有窮氏的羿奪得權位后并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
中康死后,其子相繼位。大權仍由羿掌握。羿好射獵,不善治理,被其大臣寒浞奪權,并殺羿全家,奪其妻。相乃逃至斟鄩躲避,后被殺。相的妻子緡當時已懷下相的兒子,她墻逃走至其母親有仍氏家里避難,不久生下遺腹子少康。
少康長大后聯合夏族遺民,擊收寒浞,復立為夏后,夏由此復國,建都綸城,史稱少康中興。
少康之子杼(也作“予”)承后位。他重視發展武器,制造兵甲。杼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
杼逝后,其子槐繼位。槐逝后,其子芒繼位。芒逝后,其子泄繼位。
泄對順從夏室的方國部落封土封號,這便是數世紀后諸侯制的起始。泄逝后,其子不降繼位。
不降死后,讓其弟扃繼承了后位。扃死,其子廑繼位。廑繼位后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
孔甲亂政后夏王朝的統治日益衰落。孔甲死,其子皋繼位。皋死,其子發繼位。發死后,其子履癸(夏桀)繼位。
桀善武,貪色,末喜氏的妃子妺喜早已與伊尹結好,桀卻在洛把她奪走,伊尹憤怒中奔投了商湯。鳴條之戰夏室覆滅,在方國部落的支持下,商湯在亳稱“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政權夏朝,共傳13世、17王,歷時472年,公元前1600年滅亡。
商: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與夏、周并稱為中國的“三代”,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據傳說,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始于商湯,終于商紂,共31帝,享國554年。因商朝曾建都殷(今河南省安陽市),所以商朝又稱殷商。商朝時奴隸制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并在文化,青銅冶煉等發面達到較高的水平。
商共有30個王——湯、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 、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紂。末代君王商紂王于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
商湯(?-約前1588年),子姓,名履,廟號太祖,為商太祖,河南商丘人。商朝的創建者,前1617-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為夏朝商國諸侯,13年為商朝國王。今人多稱商湯,又稱武湯、天乙、成湯、成唐,甲骨文稱唐、大乙,又稱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領。
商族是黃帝族的后裔,始祖契,曾輔佐大禹治水,封于商地,故名商族。商是鳥圖騰的部落,說明當時還是母系氏族社會,人類母不知父。自契到商湯,共十四代,期間,商族經過了八次遷徙,到湯時才建都于亳。
商湯是一位胸懷大志的部落首領,他有伊尹、仲虺的輔佐,商國人民安居樂業,生產經濟大為發展,國力大增。商湯更是以“仁”“德”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由于夏桀寵妹喜,荒淫無道,夏王朝國力日漸衰弱。湯經過近二十年十一仗,商湯終于奪取了天下,建立了商朝,成為商朝的開國帝王。
武丁是商朝中期的開明君王,史稱武丁中興,他的王后婦好(好,名,婦,尊稱),她能征善戰。
帝乙逝世后,辛繼位,這就是辛帝,謚號紂王。辛在位時間定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帝辛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但他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北里之舞,靡靡之樂(荒淫無道)。王族重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周武王即率諸侯聯軍伐商。元前1046年,在牧野之戰中,大敗商軍,帝辛見大勢已去,深知自己作惡多端難逃一死,便躲進鹿臺(今河南鶴壁),將多年來搜刮的美玉寶器堆在身邊,命人放火焚燒鹿臺自焚而死,商朝滅亡。他寵愛的妲己也被殺。
周:
周,分西周和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以韓、趙、魏聯手打敗執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晉為分水嶺,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周人是一個后起的姬姓部族,興起于今陜甘一帶,周人的祖先是黃帝曾孫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棄,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后稷”。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亶dǎn)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以南之周原,就此產生“周”的概念。“周”字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來演變為周字。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滅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先后定都于鎬京和豐京(今陜西西安西南)。歷史上將東遷之前那一時期的周朝稱為西周。周朝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從西周開始,華夏族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西周國野之制最為典型,到春秋時期國野之制開始瓦解,到戰國則普遍為郡縣。
周武王討紂勝利后,他采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武王把商紂之子武庚封于商朝末代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借以管理商人遺民;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為侯,監督武庚;朝歌以東設衛國,使管叔由管國徙封衛國,朝歌以西與南設鄘國,使蔡叔由蔡國徙封鄘國;朝歌以北為邶國,使霍叔自霍國徙封邶國。又將周公封于魯、姜尚封于齊、召公封于燕。
西周后期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對土地以及政權的爭奪,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公元前771年,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
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周幽王繼位后,立妃子申后為王后,申后所生之子姬宜臼王太子。周幽王貪婪腐敗,不問政事,任用虢石父為卿士,執掌政事。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廢嫡立庶,廢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寵妃褒姒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后的父親申侯大為憤怒。(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于是在驪山下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周幽王死后,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幽王嫡長子)為君主,平王將都城從宗周鎬邑東遷至成周洛邑(洛陽),歷史上稱東遷以后的周王朝為東周 。
周王朝的末代君主,姓姬,名延,在公元前316年登基。后世通常把他叫做“周赧王”。周赧王姬延(約前316年-前256年),姬姓,名延,亦稱王赧(nǎn),周慎靚王之子,東周第25位君主,也是東周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316-前256年在位。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崩,宣告東周覆滅,周民東亡,秦取九鼎。后七年,秦莊襄王滅東周國。
秦孝文王于公元前256年破周王城洛陽,周郝王被廢為平民,遷出成周城與王城,不久寄居在西周國的周赧王卒,掛名天子不復存在,秦取象征天子權力的“九鼎”寶器置于咸陽。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并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里面。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
春秋時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后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后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于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
齊、晉、秦、陳、吳、楚、越、韓、趙、魏、宋、魯、衛、鄭、曹、鉅、邾、杞、楊、蔡、剡、任、滕、費、倪、曾、繒、邳、巢、隨、鐘吾、劉、六、召、周、道、房、沈、申、蘇、溫、廖、舒、舒鳩、舒庸、舒廖、燕、南燕、許、徐、虞、虢、黎、無終、中山、安陵、鄧、賈、邢、甘、榮、巴、蜀、單、州、胡、唐、賴、權、萊、逼陽、紀、遂、譚、代、黃、項、耿、霍、息、梁、芮、滑、薛、邿、章、頓、陸渾、肥、鼓、赤狄、潞國、江、根牟、應、羅、樊、毛、程、宿、詹、焦、祝、呂、聶一百零五國。
另有義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計一百零九國。
后期較強大的只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
秦: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傳三世,共兩帝一王,國祚共十四年。
秦國是周朝時華夏族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并遂為諸侯。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穆公時先后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辟國土千余里并穩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戰國初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后期最強大的國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國和蜀國。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
秦始皇帝
秦始皇帝 嬴政(前221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是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并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但是到了后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于邢臺沙丘
秦二世皇帝
秦二世皇帝 胡亥(前209年-前207年) 在位3年。秦始皇最小的兒子,嬴姓,趙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蘇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稱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胡亥少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獄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宮平臺,秘不發喪,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蘇,而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后,趙高掌實權,實行殘暴的統治,終于激起了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舊貴族復國運動。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趙高的心腹閻樂逼迫自殺于望夷宮,時年二十四歲。
秦末王 嬴子嬰
秦末王 嬴子嬰(前207年)在位47天。秦王子嬰(秦三世) ,秦朝最后一個統治者,在位僅46天。初稱皇帝,后來改稱“秦王”,史稱“秦王子嬰”。子嬰性格仁愛,有節制。秦二世胡亥被弒后。趙高迎立子嬰,扶蘇的兒子(又說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或侄子,是秦始皇侄子,即成蟜之子更可靠),胡亥死的時候才23歲,即皇帝位。其后不久,子嬰依趙高建議,廢帝號,稱秦王。子嬰即位五天后,趙高企圖招引起義軍到咸陽并承諾殺死全部秦朝宗室,子嬰知道后先下手把他殺死,并誅殺趙高三族。四十余日后,劉邦首先進入關中,到達灞上后勸子嬰投降,并得到子嬰的同意。子嬰用繩綁縛自己,并攜同皇帝御用的玉璽和兵符等,親自到劉邦軍投降。秦朝在子嬰投降的一刻正式結束。劉邦沒有處死子嬰,而是把他交給隨行的吏員看管。不久,項羽亦率領大軍到達關中。劉邦因無力抗爭而撤退。項羽進入咸陽城后,立即殺死子嬰,并進行了大屠殺,秦朝歷代之積至此一炬而盡。
漢:
漢朝(前202—220年)是繼秦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共歷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后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改制革新,被今人稱為“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史稱“孝宣中興”。公元8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不久爆發綠林赤眉起義。
漢高祖 劉邦 -- 漢惠帝 劉盈 -- 漢少帝劉恭 -- 漢少帝劉弘 -- 漢文帝 劉恒 -- 漢景帝 劉啟~漢武帝 劉徹 -- 漢昭帝劉弗陵 -- 漢廢帝劉賀 -- 漢宣帝 劉詢 -- 漢元帝 劉奭 -- 漢成帝 劉驁~漢哀帝 劉欣 -- 漢平帝 劉衎(音看) -- 漢 孺子 劉嬰。
漢成帝母親是王政君,漢成帝皇后是趙飛燕。漢哀帝有“斷袖之癖”。漢平帝和漢孺子嬰,是王莽擁立的傀儡皇帝和皇太子,后平帝被毒殺,子嬰被殺。
公元25年,劉秀稱帝重建漢室江山,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后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后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后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東漢又叫后漢,東漢王朝定都洛陽,東漢自光武中興到漢獻帝被廢,歷14帝,凡196年而亡。光武帝劉秀 -- 漢明帝劉莊 -- 漢章帝劉炟 -- 漢和帝劉肇 -- 漢殤帝劉隆 -- 漢安帝劉祜 -- 漢少帝劉懿~漢順帝劉保 -- 漢沖帝劉炳 -- 漢質帝劉纘 -- 漢桓帝劉志 -- 漢靈帝劉宏 -- 漢少帝劉辯 -- 漢獻帝劉協。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后被迫禪讓于曹丕。
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并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兩漢時期奠定漢地范圍,極盛時東并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戈壁,國土面積約達609萬平方公里。公元2年,西漢全國人口達六千余萬,占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漢朝文化統一,科技發達,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正式成立,華夏族自漢朝以后逐漸被稱為漢族,兩漢為華夏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科技領域亦頗有成就,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