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歷山大面前的大流士家族》
The Family of Darius before Alexander(1565—1567年)
保羅·韋羅內塞(Paolo Veronese)
英國國家美術館,倫敦
畫作說明
這幅作品取材于歷史故事,講述的是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在伊蘇斯之戰中擊敗了波斯王大流士,并饒恕了敵人的親眷,第二天早上亞歷山大和好友希費斯遜去看望大流士的家屬,這里描繪的正是大流士家族跪拜亞歷山大的場景,畫面左邊下跪的是大流士家族(大流士三世的母親、皇后和兩個公主),右邊身著紅衣的是亞歷山大。畫家在這里使用了對稱均衡的構圖,描繪了宏偉且和諧的豪華場景,女性豐滿艷麗、男性英氣偉岸,尤其是對服飾和佩飾的刻畫,十分奢華精致,用色大膽華麗,構成一幅人間天堂的豪華景象。
伊蘇斯戰役
伊蘇斯戰役是公元前333年秋季,在亞歷山大東征中,馬其頓軍隊(3—4萬人)和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軍隊(12—13萬人),在奇里乞亞(小亞細亞)古城附近的伊蘇斯(今土耳其伊斯肯德侖北)進行的一次交戰。
馬其頓軍隊攻占了幾乎整個奇里乞亞后,沿海岸向敘利亞北部,朝腓尼基進發。波斯人通過阿曼山口前出至其后方,占領伊蘇斯,從而斷絕了馬其頓軍隊的交通線。此舉出乎亞歷山大意料,但他沒有驚慌,在探明消息后,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決定擊潰大流士的軍隊,為此將自己的軍隊折向伊蘇斯。
兩軍在皮納爾河附近(伊蘇斯地域)相遇。大流士的軍隊排成長達4公里的兩個橫隊。馬其頓軍隊的戰斗隊形由3部分組成:右翼是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指揮下的重騎兵,中央是重步兵方陣,左翼為色薩利騎兵、伯羅奔尼撒人等盟軍。馬其頓方陣的堅決突擊決定了交戰的結局,這個方陣首先擊退了波斯人的左翼,爾后與色薩利騎兵協同,合圍并殲滅了處于大流士軍隊戰斗隊形中央的希臘雇傭兵。波斯人逃竄。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的軍隊開始追擊敵人,但是過遲,因而使波斯人免遭全殲。
此戰,波斯軍隊的大批武器裝備和金銀財寶,大流士三世的母親、皇后和兩個公主都落入了亞歷山大手中。組織追擊在當時的軍事學術中成了新現象,并且同騎兵作為一個機動兵種的發展相關。伊蘇斯交戰的結果是馬其頓軍隊征服波斯王國的西部和保障馬其頓艦隊在愛琴海的霸權。伊蘇斯的勝利為馬其頓軍隊開辟了通向敘利亞和埃及的道路。
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即亞歷山大三世,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國王,生于古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巴卡(北非古國迦太基統帥,戰略之父),愷撒大帝(羅馬帝國的奠基者),拿破侖(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
亞歷山大曾師從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統一希臘全境,進而橫掃中東地區,不費一兵一卒而占領埃及全境,蕩平波斯帝國,大軍開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占據其三 。征服全境約500萬平方公里。
公元前323年的亞歷山大帝國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東方戰國七雄領土總和。亞歷山大大帝在短短的13年時間里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他促進了古希臘文化的繁榮發展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經濟,融合東西文化,并且鼓勵民族間通婚,倡導民族間地位平等,對人類社會文化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的遠征使得古希臘文明得到了廣泛傳播。
保羅·韋羅內塞(Paolo Veronese)
委羅內塞(1528—1588年)出生于維羅納,父親是一名石匠,他因為出生地而獲得“委羅內塞”綽號,并以此而聞名。委羅內塞原是被譽為西方油畫之父提香的學生,他的父親是一個雕塑家,因而他較早接受了藝術熏陶。委羅內塞在故鄉,最初從師于委羅納的畫家安東尼奧·巴吉勒,后來到了羅馬,又深受米開朗基羅等人的壁畫影響。他和提香、丁托列托(威尼斯畫派的代表人物)組成文藝復興晚期威尼斯畫派中的“三杰”。
委羅內塞少年時師從當地一位畫家,很快他就已經可以獨立作畫了,1544年,他已經出師,在帕爾馬以風格主義畫風出名,但他迅速地發展出自己顏色豐富的獨特畫風。1548年,他移居曼托瓦,在為當地教堂繪制了壁畫,然后定居到威尼斯,1565年,他和導師的女兒結婚,后來生了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最終在威尼斯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