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西方藝術風格-第 8 講《古希臘雕刻與繪畫》

早期希臘雕刻受到埃及和近東各國的影響,直到黑暗時代﹝Dark age,約 1100 ~ 800 B.C.﹞過后,希臘人的雕刻開始建立自己的風貌,展開蓬勃的發展,并對往后歐洲藝術產生極大的影響。

希臘的雕刻和建筑,是互為一體的,例如神廟建筑上的山形墻雕刻或浮雕飾帶、墓碑上的浮雕等等。除了和建筑相結合之外,獨立性的雕像也很可觀,其創作泉源來自「人體美」,是歷史上裸體雕刻的創始。但由于年代久遠、歷經戰亂和人為的破壞,大部份原作已所剩無幾,因此現在我們對希臘雕刻風貌的了解,主要靠文獻上的記載和羅馬時代的仿制品而得知。

古希臘雕刻依其風格發展,可以分為可分為三個時期:古樸時期﹝Archaic period,約 800 ~ 500 B.C.﹞、古典時期﹝Classical period,約 500 ~ 330 B.C.﹞與希臘化時期﹝Hellenistic period,約 330 ~ 30 B.C.﹞。這三個時期加上古希臘的繪畫,內容將分成四個部份分別陳述。

-第一部分:古樸時期的雕刻

當希臘人邁出黑暗時代的陰影后,他們開始制造實物大小的石頭雕塑。從埃及那里,希臘人學會了制造大型石頭雕像。當時很多希臘人在埃及當兵,所以他們有機會親眼見到埃及的雕像,并學到如何制造這些雕像。埃及人使用的其中一個技巧是,為臉部使用一個三角形,并為頭發使用兩個相對倒立的三角形,如《孟卡拉和他的王后》﹝Menkure and his Queen﹞雕像。這樣,頭發可以幫助支撐脖子,否則脖子可能會太細,而無法支撐頭部。埃及人使用的另一個雕刻技巧是讓其中一只腳稍稍在另一只腳前面,這也是為了幫助雕像站立不倒。 

【孟卡拉和他的王后,第四王朝,約公元前 2520 年】

  板巖,142.3 公分高,吉薩出土,波士頓美術館,波士頓,美國

古樸時期的雕刻,宗教性極為濃厚,那時已有許多以青銅、陶土為材料的小型雕像出現。到了公元前七世紀中葉,與真人大小近似的大型石雕像就發現很多,這些雕像大多是以年輕人作為雕刻題材的立像。當時人物雕像受了埃及雕像「正面性法則」影響,都呈直立狀,給人一種生硬樸拙的感覺。所謂「正面性法則」是以雕像的鼻尖和肚臍連成的線作左右對稱,不論坐姿、立姿都依照這原則,符合「死后再生」的理念;這是觀念性的表現而不是實際觀察的結果。在埃及薩卡拉﹝Saqqara﹞出土的《書記官坐像》﹝Seated Scribe﹞,正是以這種方式呈現出來。

【書記官坐像,第四王朝,約公元前 2600 年】

  石灰石上色,53.3 公分高,薩卡拉出土,羅浮宮,巴黎,法國

希臘這時期的男性雕像稱為 Kouros(青年立像,古來斯),女性則為 Kore(站立的女性,科雷 ),他們都展現拘謹的古樸式微笑。在服飾觀點上,希臘人與埃及人不同,埃及雕像總是穿著衣服,希臘雕像總是不穿衣服的裸體,這是因為希臘人認為男人的身體是神圣的,眾神喜歡目視他們。例如在米洛島﹝Milos﹞ 出土的一尊《青年立像》﹝Kouros﹞。

【青年立像﹝Kouros﹞,約公元前 550 年】

  大理石,約 214 公分高,在米洛島﹝Milos﹞ 出土,國家考古博物館,雅典﹝Athens﹞,希臘

希臘古樸時期的雕刻宗教性極為濃厚,有許多以青銅、陶土為材料的小型雕像出現。到了西元前七世紀中葉,與真人大小近似的大型石雕像就發現很多,大多是以年輕人作為雕刻題材的立像。當時人物雕像受了埃及雕像「正面性法則」影響,都呈直立狀,給人一種生硬樸拙的感覺。

這類雕像分佈在希臘各地,不過主要集中在希臘本土。所有雕像都以生硬的姿態站立,頭部揚起,眼睛直視前方,手臂下垂,拳頭緊握,左腳向前踏出。強調的重點在於寬闊的肩膀,如運動員般的發達胸部與小腿肌肉,腰部纖細,臉部有各種表情,略帶微笑,缺乏後期生動與寫實的特質。

至于女性雕像卻穿著打褶的連身長衣,衣服上充滿色彩和裝飾,頭發梳成兩條辮子,身體姿態也比男性雕像自然得多,有時還伸出一只手。由於衣服下的肌肉看來很有彈性,使雕像看起來有一種生命感。譬如在雅典衛城出土的《穿披肩的少女》﹝Peplos Kore﹞。

【穿披肩的少女﹝Peplos Kore﹞,約公元前 530 年】

  大理石,約 122 公分高,雅典衛城出土,衛城博物館,雅典﹝Athens﹞,希臘

【恢復原色後之複製品】

公元前 460 年,有一件青銅雕刻《宙斯像》﹝Zeus,也有可能是海神 Poseidon﹞,他的身軀比真人更為高大,呈現穩固平衡的運動姿勢。從他擲標槍的動作來看,雕像中蓄勢著待發的力量,眼前彷佛容不下任何事物。這種令人畏懼的氣勢,除了表現神的特質與運動家的精神之外,還呈現了寫實的特質。由此可見,希臘雕刻在這時候逐漸由古樸時期進入古典時期。

【宙斯像﹝也有可能是海神波賽頓﹞約公元前 460 ~ 450 年】

  青銅,約 210 公分高,從鄰近希臘海岸的海底撈起,國家考古博物館,雅典﹝Athens﹞,希臘

-第二部分:古典時期的雕刻

古典時期的雕刻擺脫了古樸時期生硬的風格,強調精確、均衡、安定等理性化的表現,呈現了具有寫實的生命力。當時藝術家的地位提升了,藝術工作者也逐漸受到重視,并且能在作品上留有自己的名字,因此后人得以知道當時雕刻家的姓名。

公元前五世紀時,以銅與大理石為主要雕刻材料的雕像普見于公眾場所和神廟等地方;在題材方面以,大多取自于神話故事。這時期最著名的雕刻家首推菲狄亞斯﹝Phidias﹞。

到了公元前四世紀,人像雕刻演變成更加柔美,而且富于表情,當時期其他著名的雕刻家以米隆﹝Myron﹞、波利克萊塔斯﹝Polyclitus﹞、普拉克希特利斯﹝Praxiteles﹞、為代表。

雕刻家:菲狄亞斯﹝Phidias, ca. 480 ~ 430 BC﹞

大約公元前 437 年,菲狄亞斯﹝Phidias﹞在宙斯神殿委員會的要求下游歷至奧林匹亞﹝Olympia﹞,在此雕刻出一件后來被稱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作品:《奧林匹亞宙斯像》﹝Zeus of Olympia﹞。在這之前,他已經用黃金和象牙為巴特農神殿創造了著名的《巴特農阿西娜》﹝Athena Parthenos﹞。由于他高超的成就,在他抵達奧林匹亞時,已經被認定是當時最好的雕刻家,甚至被稱為「神的雕刻家」。

在美國田納西州納許維爾百年紀念公園里,有一尊由雕刻家拉基爾﹝ Alan LeQuire﹞所復制的《巴特農阿西娜》屹立在以 1:1 比例翻版的巴特農神廟內。拉基爾是納許維爾當地的居民,榮獲重任來制作這雕像。他以留存至今各項原雕的描述數據為藍圖,花了 8 年時間,打造完成現代重制版的巨大阿西娜神像,在 1990 年 5 月 20 日公開揭幕。

【那希維爾的巴特農神廟】

  巴特農雅典娜﹝Athena Parthenos﹞是位於雅典巴特農神廟裏巨大的雅典娜女神雕像,以黃金與象牙製作而成,雕刻者是菲狄亞斯。菲狄亞斯在西元前 447 年開始這項工程,然而在西元前165年遭遇火災,不過後來有被修復,西元五世紀時可能又遭遇了另一場大火,最後一直到西元十世紀時土耳其統治時代仍然有紀錄提到她。

【巴特農雅典娜,2002 年復制品,原件約在公元前 447 年】

  菲狄亞斯﹝Phidias﹞為原創作者,復合材料, 12.8 公尺高,百年紀念公園,那希維爾﹝Nashville﹞,美國

古歷史學家保薩尼亞斯曾如此描述這雕像:「...... 這雕像本體由象牙銀與黃金組成,她的頭盔中間放置了斯芬克司(獅身人面,代表神的懲罰)的類似品 ...... 頭盔的兩側則是獅鷲的浮雕, 這尊雅典娜雕像直立,穿著垂到腳板的戰袍,胸部所裝飾的梅杜莎(蛇發女妖,驅邪恐嚇)的頭以象牙製成,一支手捧著大約4腕尺高的勝利女神(尼姬)的雕像,另一手持一長矛,在他的腳板邊,有一個盾牌,其盾靠近長矛的地方雕著一支蛇,這只蛇可能是埃裏克托尼奧斯,其底座上刻有潘朵拉(噩運)誕生的浮雕。」

雅典娜頭部稍向前傾,站著的她左手持一垂直的盾,她的左膝稍稍彎曲,使其重量些許由右腳來支撐。她的襯衣在腰部由一對蛇﹝其尾巴在其背後纏繞著﹞束起,些許發絲垂在胸甲上,伸出的右手,其上的勝利女神尼克﹝Nike﹞長著翅膀,至於手掌底下菲狄亞斯的原雕是否有支柱,眾說紛紜。此雕像由木質的核心組合而成,覆蓋上成形的青銅泊片,其上是另一層可移除的金泊,女神的臉和手臂則是覆以象牙材質,全部黃金總重為1500 磅(680kg),這尊巴特農神廟的雅典娜,身上積聚了規模雅典當時可觀的財寶。

建造上,巴特農雅典娜的表面結構,複合了石膏以及玻璃纖維,主體結構部份,頭部以鋁材的強化物為基礎組裝而成,而頭以下是用鋼做的,由四個 10 英寸的H型梁倚靠一個從神廟延伸到地下基巖的混凝土結構,來支撐這重量難以置信的雕像。此外拉基爾一共做了 180 個鑄造石膏板,每一片輕到單人就能拿起以裝到鋼結構上,這樣使工程能便利進行。

拉基爾和神廟員工辛勤地做了許多研究,來確保此雕像能夠準確地逼近菲狄亞斯的原作。曾有12 年的時間,雅典娜是以純白雕像的姿態屹立在那希維爾的巴特農神廟,在 2002 年,巴特農的志工們在鍍金專家 Lou Reed 的指導下,進行鍍金作業,過程只花了不到四個月,使得這雅典娜雕像更接近菲狄亞斯當年原作的風貌。

雅典娜雕像上金片的部份,古代估計大約全部有 1,500 磅重,而且每寸厚就有八分之一到十六分之一磅。那希維爾的雅典娜身上被覆的 23.75 K的金泊總重是 8.5 磅,其厚度的 3 倍還比衛生紙薄。跟古希臘原版的巨額耗費相比,現代版在鍍金上的奢華也要黯然失色了。事實上,有個理論指出原版的雅典娜雕像之所以會崩毀,就是因為有人為了打劫上面的黃金。

【雅典娜和半人馬,波提且利,1482】

  

雕刻家:米隆﹝Myron, active ca. 472 ~ 440 BC﹞

米隆﹝Myron﹞是一位能大膽進行藝術革新的雕刻家,勇于探索和表現新而又難的雕刻技法,力圖使和諧壯麗與逼真生動合二為一。他擅長以青銅為材料的雕塑,巧妙而準確地表現人體在運動中的正確姿態,塑成形神俱真的人物,這充分表現在他的《擲鐵餅者》﹝Discobolus﹞中。

米隆的雕塑藝術的最大長處是反映迅速變化的運動感,往往能突破時空的局限,抓住雕像動作的關鍵瞬間,擴大了形象的時空表現力。一種體育精神和力與美的集合就這樣展現在大家面前。由于米隆的作品,具體呈現出最完美的人體造型和瞬間動態,因而將希臘雕刻帶入了古典風格的成熟期。

【擲鐵餅者﹝Discobolus﹞,約公元前 450 年】

  米隆﹝Myron﹞之作品,大理石, 152 公分高,國家博物館,羅馬﹝Rome﹞,意大利

《擲鐵餅者》取材於希臘的現實生活中的體育競技活動,刻畫的是一名強健的男子在擲鐵餅過程中最具有表現力的瞬間。雕塑選擇的鐵餅擺回到最高點、即將拋出的一剎那,有著強烈的「引而不發」的吸引力。雖然是一件靜止的雕塑,但藝術家把握住了從一種狀態轉換到另一種狀態的關鍵環節,達到了使觀眾心理上獲得「運動感」的效果,成為後世藝術創作的典範。

擲鐵餅的強烈動感與雕像的穩定感結合得非常好。雕像的重心落在右腿上,因此右腿成了使整個雕像身體自由屈伸和旋轉的軸心,同時又保持了雕像的穩定性。擲鐵餅者張開的雙臂象一張拉滿弦的弓,帶動了身體的彎曲,呈現出不穩定狀態,但高舉的鐵餅又把人體全部的運動統一了起來,使人們又體會到了暫時的平衡。整尊雕像充滿了連貫的運動感和節奏感,突破了藝術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傳遞了運動的意念,把人體的和諧、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達得淋漓盡致。體現了古希臘的藝術家們不僅在藝術技巧上,同時也在藝術思想和表現力上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這尊雕像被認為是「空間中凝固的永恆」,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體育運動的最佳標誌。

雕刻家:波利克萊塔斯﹝Polyclitus, active ca. 450 ~ 420 BC﹞

波利克萊塔斯﹝Polyclitus﹞一心追求人體最完美的表現法的理論,他認為人的頭與全身最均衡調和的比例應該是一比七;并且歸納整理出了一本著作《規范》﹝Kanon﹞,在這本書里,他將理論加以具體化,因為其內容表現了人體解剖學與人體美學的典型,由此可以看出希臘人注重理性的特質。他有一件的著名的《持矛者》雕像﹝Doryphorus﹞,雕像的人體比例表現出十分完美,成為后人追求理想化人體比例的標準。相對于菲狄亞斯被人稱為「神的雕刻家」,波利克萊塔斯也被人稱為「人的雕刻家」。

【持矛者,羅馬時代復制品,原件約在公元前 450 ~ 440 年】

  大理石,198 公分高,國家考古博物館,那不勒斯﹝Naples﹞,意大利

這尊《持矛者》是最能體現波利克裏托斯藝術風格的作品。雕像塑造的是一個體格健壯充滿朝氣的青年戰士形象,體現了古希臘人對英勇戰士們的崇敬心情。他肌肉發達,左手持矛,右腿站立,身體的重心落在右腿上;右手下垂,左腿則稍稍向後彎曲著地。從人體的結構上,可以明顯看出藝術家對人體動態的深入研究:隨著兩腳位置的變化,人體全身的肌肉都隨之運動起來,充滿了欲動未動的感覺。整個的人體動態十分統一和諧,右腳支撐身體,軀幹向左傾,頭向右轉,全身近似於一個優美的 S 型, 仿佛在運動中尋求平衡。這種人體構型由於能使靜立的雕像產生很強的動感,所以後來廣泛地被雕塑家們所採納,幾乎成了一種模式,所以這尊雕塑被認為是希臘雕塑藝術發展到成熟階段所出現的一種程式化現象。這尊雕像原作的複製品有好幾個,其中以這一尊收藏於義大利那不勒斯國立考古博物館的複製品被認為最忠實於原作的,它出土於龐貝古城遺址。

雕刻家:普拉克希特利斯﹝Praxiteles, ca. 400 ~ 330 BC﹞

普拉克希特利斯﹝Praxiteles﹞是古典時期晚期的雕刻家,他追尋溫柔之美,所以常將男人柔性化,所雕刻的眾神雕像總是失去其強壯性格。1877 年在奧林匹亞挖掘出握抱嬰兒酒神戴奧尼索司﹝Dionysus﹞的赫米斯雕像:《赫米斯與嬰孩戴奧尼索斯》﹝Hermes With the Infant Dionysus﹞,即展現此特征。

【赫米斯與嬰孩戴奧尼索斯,約公元前 340 年】

  大理石,約 213 公分高,考古博物館,奧林匹亞﹝Olympia﹞,希臘

赫米斯﹝Hermes﹞是宙斯的兒子,腳穿附有雙翼金涼鞋,以快速度而司信差之職,亦保護旅行者的安全。此裸體少年赫米斯雕像,以右腳支撐全身左腳彎曲鬆弛地於後站立著,披有寬鬆長袍的彎曲手臂靠著樹幹,坐著似乎被赫米斯凝望著的嬰兒酒神戴奧尼索斯;其高舉的左手雖已斷裂,但是被推測是在描述赫米斯正在與酒神嬉戲之情形。赫米斯經常手裏拿看一串葡萄,使酒神無法觸及。

這個以休憩時刻表現的雕像,在年輕信差的良好身材比例、臉的姿勢和疊摺的長袍中,展現了藝術家特有的敏感力;赫米斯的眼睛看著嬰兒酒神,但是他凝視的眼神似乎消失在地平線上;此雕像身軀以 S 形站立,是普拉克希特利斯作品的特徵,那鄉愁般的表情、柔和的臉頰、健好的身材和纖細光澤的皮膚,是西元前四世紀結實的青少年的代表。

-第三部分:希臘化時期的雕刻

希臘化時期的雕刻留存于世的作品數量非常豐富,它們雖然繼續保有古典時期的傳統,注重寫實風格的人體,但也從古典時期的理性、優雅轉為表情豐富的感性。更由于重視人類個體追求現世的存在與價值,作品也十分注重人物內心的動靜與外在的表情,以反映對現實生活的關心與生命力。

希臘化時期著名的雕刻

希臘化時期中最能具體表現男性身體的雕刻作品有以希臘神話為題材的《勞孔群像》﹝Laocoon Group﹞以及以戰爭為題材的《垂死的高盧人》﹝Dying Gaul﹞。

根據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所稱《勞孔群像》是由三位來自于羅得島﹝Rhodes﹞的雕刻家所創造的,表現了特洛伊祭司勞孔與他的兩個兒子被海蛇纏繞而死的情景。勞孔本為特洛伊城的祭司,因為不服從上帝的命令,警告特洛伊人小心希臘人別有陰謀的木馬,觸怒了雅典娜;雅典娜派出兩只海蛇去尋找勞孔父子,并將其殺死。

【勞孔群像﹝Laocoon Group﹞,約公元前 150 年】

  大理石, 240 公分高,梵諦崗博物館,梵諦崗﹝Vantican﹞

根據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所稱《勞孔群像》是由三位來自於羅德島的雕刻家:阿基桑得羅斯與他的兒子坡里多羅斯、阿典諾多羅斯所創造的,表現了特洛伊祭司拉奧孔與他的兒子 Antiphantes 和 Thymbraeus 被海蛇纏繞而死的情景。

勞孔本為特洛伊城的祭司,因為不服從上帝的命令,警告特洛伊人小心希臘人別有陰謀的木馬,因而觸怒了雅典娜;雅典娜於是派出兩隻海蛇去尋找勞孔父子,並將其殺死。這座雕像展現勞孔父子一起受海蛇喫咬的情景,他們的臉上痛苦的表情極為逼真深刻。在構圖方面,作者將勞孔以最大體積之方式表示他在作品中的主體位置,其他人因居於次要地位,體積也相對地縮小;同時又採取希臘傳統的平衡對稱手法,讓兩個兒子分別站在樂孔的兩邊,形成一左一右均衡的配置。

《勞孔群像》這座雕像將勞孔父子臉上痛苦的表情展現的極為逼真深刻,同時也將希臘雕刻家對人體美的理想主義展現無遺;利用健美賁張的肌肉,將人體美提升至最大的極限。此外,這三個人的姿勢也各不相同,十分複雜,從勞孔右手開始,連接到左邊兒子的手臂、身體、腳部,再到勞孔的左足和右足,繼續連接到另一個兒子的足部與頭部,然後再連回到勞孔的右手,使整個雕像成一圓形。此種圓形狀的構圖,在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的巴洛克時代中,普遍為畫家所使用。

【拉奧孔,葛雷柯,1610 - 14】

  

約公元前 241 年,小亞細亞北部帕加馬﹝Pergamum﹞王國的阿塔羅斯一世打敗了中歐游牧民族高盧人的進攻。為此,大批的希臘雕刻家被請來制作青銅雕像以紀念他的戰功,但現在都蕩然無存了,只發掘到一些羅馬時期的復制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這尊《垂死的高盧人》。

【垂死的高盧人﹝Dying Gaul﹞,約公元前 230 ~ 220 年】

  大理石,與真人相同大小,于土耳其出土,卡皮托利諾博物館,羅馬﹝Rome﹞,意大利

西元前 284 年左右,阿塔羅斯一世﹝Attalus I ﹞在小亞細亞北部建立起了強大的帕加馬﹝Pergamum﹞王國,後來成為後期希臘的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並在西元前二世紀達到了鼎盛。西元前 133 年, 帕加馬王國併入羅馬,結束了其短暫的歷史。雖然在整個希臘化地區,帕加馬只是一個小國,但其城市規劃是最好的,還擁有全希臘第二大的圖書館。在興旺發達的社會條件下,其雕塑藝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後來的考古學家們在那裏發現了當時希臘一些最優秀的雕塑古跡。

作品表現的是高盧人失敗的場面:一個受傷的高盧戰士坐在地上,他垂著頭,神情中有傷痛帶來的痛苦和不屈的堅毅。他身體向右前方傾斜,右手支撐著地面,左膝彎曲,似乎仍想掙扎地站起來。雖然雕像的原意是炫耀帕加馬的戰功,但作品中的高盧戰士形象卻被表達成了一個不甘屈服的英雄,他的表情是激憤的,人們似乎能看到他身上流出的鮮血。

雕像深刻地揭示出了一個處於垂危時刻的英雄的複雜情緒,表現出高盧人的勇敢好勝與強悍不屈的精神。在這件作品中,希臘的雕刻家以一種反向的心理刻劃敵人的勇猛和頑強,很可能是用以說明戰勝這樣的敵人是何等困難,從而達到宣揚統治者戰功的目的。

希臘化時期也出現許多具有官能的美感裸女雕像,其中以《米羅的維納斯》﹝Aphrodite of Melos﹞、《勝利女神像》﹝Nike of Samothrace﹞為代表作品。

《米羅的維納斯》在 1820 年發現于愛琴海的米洛島﹝Milos﹞,她被譽為「希臘黃金時期的縮影」,總結了古希臘所代表的一切。女神雕像雖然失去了雙臂,但保留了完整的頭部和面容,從頭、肩、腰、腿到足的曲線變化使人體以無比圣潔的姿態展現在人們眼前,沉靜的表情里有種坦蕩而自尊的神態,在她的面前,人們感到的是親切、喜悅及對生命自由的向往,絲毫沒有俗媚和肉欲。創造此雕像的藝術家充滿深情地表現了女性溫柔寧靜的美,被認為女性美的原型。此一女神像之特色為較小的頭部、窄肩、寬腰、豐臀。整個雕像姿態接近 S 形狀。對后代西洋婦女裸像的造型有甚大的影響。

【米羅的維納斯﹝Aphrodite of Melos﹞,約公元前 150 ~ 100 年】

大理石, 208 公分高,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1863 年在愛琴海薩莫色雷斯島﹝Samothrace﹞發現《勝利女神像》。頭及雙臂已失,軀體基本完好。這尊雕像現在被放置在巴黎羅浮宮內一座船首形的基座上。女神挺胸展翼,似乎正吹起勝利的號角,圓潤結實的女性軀體,噴射出生命的光焰,充分表現出勝利者的雄姿與激情,體現了藝術家將他的作品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卓越構思,為希臘化時期雕刻藝術的一件杰作。

【勝利女神像﹝Nike of Samothrace﹞約公元前 200 ~ 190 年】

  大理石, 240 公分高,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正面仰視勝利女神像】

  

-第四部分:古希臘的繪畫

當希臘本土在公元前十一世紀遭受到北方的多利安人侵略時的黑暗時期,有些人就逃難到愛琴海對岸土耳其的愛奧尼亞﹝Ionia﹞地區,因此連帶了影響神話時期希臘藝術的發展,在繪畫上形成具有希臘本土特質的幾何形風格﹝Geometric Style﹞與具有愛奧尼亞特質的東方風格﹝Orientalizing Style﹞。到了古樸時期這兩種風格就不斷融合而開啟了追求秩序與均衡為理想的希臘藝術。

古希臘的建筑原來都是彩妝的,不過因為氣候因素,受到長期風化的結果,使得現存的建筑遺跡,看來都只呈現石材的原色。下圖是多利克式神殿柱頂楣構﹝Entablature﹞上的彩色示意圖。

【多利克式柱頭及其柱頂楣構彩色示意圖,約公元前五世紀】

  

古希臘人不像古埃及人常在墳墓里畫上壁畫,由于希臘盛產蜂蜜與橄欖油,需要大量的容器來盛裝,因而制陶成為一件當時很重要的工藝,這使陶罐上的彩繪裝飾成為極重要的繪畫藝術。

一般而言,希臘之陶罐系供盛酒、香油及水之用,但亦有供殉葬者,后者高達五、六呎,前者則多在二呎左右不等,形式甚多,有蓋及無蓋者均有之,并有雙耳。由器皿上的彩繪來看,古希臘的瓶畫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幾何形時期﹝約 11OO ~ 7OO B.C.﹞、東方化時期﹝Orientalizing Period,約 75O ~ 6OO B.C.﹞、黑繪式時期﹝Black figure period,約 7OO ~ 5OO B.C.﹞與紅繪式時期﹝Red figure period,約 5OO B.C.﹞

幾何形時期的瓶畫﹝ca. 1100 ~ 700 BC﹞

觀察陶罐上面的裝飾圖形,在希臘本土發展的藝術多采用幾何直線、左右對稱、以象征性、形式化等手法來表現,較傾向于構成性的裝飾,因而被稱為幾何形風格﹝Geometric Style﹞。

這類型的作品,在陶罐上起初只畫滿各種簡單而有規則的幾何圖飾,沒有人物的裝飾圖案,直到公元前八世紀才有明確的人物形象出現,但基本上也多呈現樣式化的風格。像《迪皮隆陶瓶》﹝Dipylon Vase﹞這個壇子就是幾何式風格時期極佳的成就之一。

迪皮隆陶瓶是屬于希臘葬禮中使用的一種奠儀甕。在葬禮中,將奠酒從甕底的孔流注到死者的身上。第皮龍瓶的命名是根據在雅典附近發現它的一處墓地的地名而來。

【迪皮隆陶瓶﹝Dipylon Vase﹞約公元前 760 ~ 750 年】

  赤土陶器,108 公分高,大都會博物館,紐約﹝New York﹞,美國

在邁諾斯和麥錫尼文明衰落後,大約西元前 1200 年到 1000 年間有一段藝術蟄伏期,此時出現一種風格,因為在人像和裝飾中使用基本的直線和曲線形狀而被稱為幾何式風格。像《迪皮隆陶瓶》這個罈子之類的瓶罐是幾何式風格時期﹝約西元前 1100 ~ 700年﹞極佳的成就之一。

迪皮隆陶瓶是屬於希臘葬禮中使用的一種奠儀甕。在葬禮中,將奠酒從甕底的孔流注到死者的身上。第皮龍瓶的命名是根據在雅典附近發現它的一處墓地的地名而來。這個罈子是一種墳墓的紀念標記,把手處的環帶描繪著死者躺在棺架上。哀悼者圍在四周的場面。下面的區域出現乘車和步行的戰士,有些人的身體被圓形或 8 字形大盾牌遮住了。雖然沒有一個形體是自然主義的畫法,但這些人的身分和正在做的事卻非常清晰。所以這個骨灰罈是早期希臘葬儀形式頗為珍貴的資料來源。

東方化時期的瓶畫﹝ca. 750 ~ 690 BC﹞

當希臘本土在公元前十一世紀遭受到北方的多利安人侵略時,有些人就逃難到愛琴海對岸土耳其的愛奧尼亞地區,因此連帶了影響幾何形時期希臘藝術的發展。到了公元前七世紀,受到古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影響,在敘利亞與腓尼基地區發展的藝術多數采用流動曲線、以寫實性、故事性等手法來表現的一種描寫性的風格,這種風格因為受到近東藝術影響,所以被稱為東方化風格﹝Orientalizing Style﹞。

這種風格早期的陶甕仍采用幾何圖案,后來由于希臘和近東地區在商務上接觸頻繁,以故事作為描繪的內容,人物、動物成為裝飾的主題,輪廓明確,筆觸肯定,造型生動,作品尺寸隨之增大。譬如現藏于巴黎羅浮宮的一件《希臘東方式雙耳細頸瓶》﹝Protoattic Amphora﹞。

【希臘東方式雙耳細頸瓶﹝Protoattic Amphora﹞約公元前 690 年】

  赤土陶器,80 公分高,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Protoattic 這個英文名稱是東方風格在雅典的用詞。這只雙耳細頸瓶是在喪禮中用來裝水的容器。雖然畫面主題已由具體的人物或動物圖像替代幾何時代的抽象圖案,不過,仍沿用其構圖方式。容器的身體部份繪有紀念死者的戰車比賽和牽手起舞的情景,接近瓶口處則有來自東方的獅身人面像,藉以保護死者。

東方化與幾何形這兩種風格后來不斷融合而開啟了追求秩序與均衡為理想的希臘藝術。

黑繪式時期的瓶畫﹝ca. 700 ~ 500 BC﹞

黑繪式風格開始于古樸時期的公元前七世紀末。繪畫的方式是在自然的陶土上,用一種特別的黑色顏料描繪圖像,再刮出細長的輪廓線,燒過之后便會變得烏黑發亮,其余部分則成為紅色。雅典是黑繪式時期希臘制陶工藝的發展中心。

到了公元前六世紀末左右,希臘的制陶工人與畫匠在社會中越來越有地位、因此多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當時這些陶工中以艾色基亞斯﹝Exekias﹞最為杰出,他最有名的一件《黑繪式雙耳壺》﹝Black-Figure Amphore﹞,畫面主題在描述兩位希臘勇士艾契列士﹝Achilles﹞與埃加士﹝Ajax﹞下棋之場景,其特色是表面光滑、人體皆為黑色、尖鼻大眼、布局均衡、人物的腳部都在同一半畫面上、沒有景深,但有幾何形圖案裝飾。

【黑繪式雙耳壺﹝Black-Figure Amphore﹞約公元前 540 年】

艾色基亞斯﹝Exekias﹞之作品,赤陶,61 公分高,梵諦崗博物館,梵諦崗﹝Vantican﹞

在希臘製陶歷史中,到了西元前六世紀末左右,希臘的製陶工人與畫匠在社會中越來越有地位、因此多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當時這些陶工中以艾色基亞斯﹝Exekias﹞最為傑出,他最有名的一件黑繪式雙耳壺,畫面主題在描述兩位希臘勇士艾契列士﹝Achilles﹞與埃加士﹝Ajax﹞下棋之場景。在這件陶器的口緣部上面寫著「艾色基亞斯製我、畫我」之署名,這表示艾色基亞斯是一位陶工兼陶器畫家。他擅長於構圖與顏面的細節表現。

這件雙耳壺上有兩個畫面,一前一後,其他部份幾乎全部塗黑。其中一個描寫在玩骰子或將棋的艾傑克斯﹝Ajax,右﹞及艾契列士﹝Achilles,左﹞,雙雄分別發出「三」﹝tria﹞、「四」﹝tesara﹞的聲音來一決勝負,該數字在兩人的嘴下寫得彷彿吹出一般,右邊的艾傑克斯所發出的「三」字因是由右至左倒過來寫,倍增現實之感。由此看來,令人懷疑兩人所玩的或許是一種義大利拳;或同時使用骰子的手指遊戲,也就是說,艾傑克斯的數目即便比艾契列士的數目小,也未必表示艾傑克斯是輸家。

紅繪式時期的瓶畫﹝ca. 530 ~ 500 BC﹞

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紅繪式風格逐漸取代黑繪風格,成為希臘陶器繪畫藝術中最重要的一種。其特色是在黑色的背景呈現紅色的圖像畫。因為此時的輪廓線已不再使用硬的器具去刮刻,而改用毛筆,因此線條更為流暢。

與黑繪式風格比較,紅繪式風格的人物之立足點已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而系分布在不規則的層次上。重迭的人物造成一種遠近距離的感覺,而且具有不同的動作,頗具動感。對人體之處理方面,也較黑繪式風格更為活潑、寫實。

紅繪式時期的藝術家比以前有更多的自由創作空間,在題材選擇方面,多為描寫日常生活的情形,內容因此豐富而且廣泛。即使是以簡單的構圖,也能呈現深度的內心表現;造型十分典雅,在高度風格化中也不會失去寫實的感覺,的確是陶器繪畫藝術史上最高的表現。

紅繪式時期最杰出的陶工可能要算尤夫羅尼奧斯﹝Euphronios﹞了。古樸時期的陶器制品顏色向來不甚華麗,但是從他所繪制的一件《紅繪式圣餐杯》﹝Red-Figure Calyx Krater﹞來看,畫面主題在描述特洛伊戰爭中的一段插曲,他可以運用色彩將倒地英雄頭發的淡色調、睡神和死神翅膀上的細鱗,以及一只男性手臂瘦長有力的線條,巧妙地敷上色彩而產生千變萬化的效果。

【紅繪式圣餐杯﹝Red-Figure Calyx Krater﹞約公元前 515 年】

尤夫羅尼奧斯﹝Euphronios﹞作畫,尤西特奧斯﹝Euxitheos﹞制陶,赤陶,46 公分高,大都會博物館,紐約﹝New York﹞,美國

古樸時期的陶器製品顏色向來不甚華麗,但是從他所繪製的這件紅繪式聖餐杯來看,他可以運用色彩將倒地英雄頭髮的淡色調、睡神和死神翅膀上的細鱗,以及一隻男性手臂瘦長有力的線條,巧妙地敷上色彩而產生千變萬化的效果。

這個聖餐杯是用來盛裝供酒宴上飲用的水酒混合液,尤夫羅尼斯在上面畫了特洛伊戰爭中的一段插曲。畫面上天帝宙斯之子薩比頓﹝Sarpedon﹞,亦即特洛伊人萊西亞﹝Lycia﹞的聯軍領袖,死 於希臘英雄艾契列士﹝Achilles﹞的朋友帕丘克洛斯﹝Patroklos﹞之手。在眾神特使赫米斯﹝Hermes﹞引導下,睡神和死神抬起薩比頓,正要把他運到家鄉去安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古希臘美術——雕塑
大英博物館:“定義美麗——古希臘藝術中的人體“
西方藝術史:古希臘雕刻【6】
古希臘雕刻與繪畫
世界文明史(36)—— 希臘(Ⅸ)
世界上最高的“巨型雕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平县| 壤塘县| 独山县| 沅陵县| 肃宁县| 绍兴县| 田东县| 闻喜县| 三门峡市| 巴马| 青浦区| 桂平市| 云霄县| 桐柏县| 沐川县| 普定县| 西贡区| 运城市| 寻甸| 翼城县| 丽水市| 鄢陵县| 慈利县| 建瓯市| 侯马市| 平遥县| 和田市| 上思县| 常熟市| 北票市| 大港区| 循化| 三穗县| 龙川县| 上饶市| 临安市| 海晏县| 文昌市| 民县| 桦甸市|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