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弊釉唬骸捌堝e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大過》卦的初六說:“用潔白柔軟的茅草襯墊祭品,沒有什么過錯。”孔子說:“如果直接把祭品放置在地上也是可以的,而用潔白柔軟的茅草襯墊祭品,又有什么過錯呢?
這樣做只能說君子辦事很謹慎。茅草作為一種物質是微薄的,而它的作用卻是重大的。慎重地運用這種謹慎的方法而去做其他的事,也將會沒有過失。”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謙》卦之九三說:“有功勞而又謙虛,君子因此會有一個完美的結果,吉祥。”
孔子說:“有功勞而不夸耀,有功德而不居功自傲,真可謂是仁厚至極。這說明君子有功德而又能謙虛地對處在下面的人以禮相待。
道德貴在盛大,禮節(jié)貴在恭敬;而謙虛的含義,就在于對人恭敬以保存自己的地位。”
“亢龍有悔?!弊釉唬骸百F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strong>
《乾》之上九說:“巨龍飛得過高就會招致悔恨?!笨鬃诱f:“身居高貴之處而沒有得到適當?shù)奈恢茫蜁驗檫^高而失去民心脫離民眾,賢明的人處在下位而得不到幫助,所以行動起來就會有悔恨?!?/span>
“不出戶庭,無咎?!弊釉唬骸皝y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strong>
《節(jié)》卦之初九說:“不走出門戶庭院之外,就不會有災禍。”孔子說:“危險與動亂的產(chǎn)生,往往是因為言語不謹慎所致。
君王不謹慎就會失去大臣的擁護,大臣不謹慎就會失去生命,辦事開始時不謹慎就會危害事情的成功。所以君子謹慎縝密而不輕易發(fā)言?!?/span>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孔子說:“創(chuàng)作《易》的人,大概了解盜賊的心理特點吧?《易》說:'背負著財物乘坐在大車上,這等于是自己招致賊寇到來?!约罕池摉|西,這是庶民的事務;乘車,這是君子的特權。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兑住吩唬?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strong>
以庶民之身份而乘坐君子才能乘的車,那么,就會導致盜賊思謀著搶奪。
處在上位的人懈怠侮慢而處在下位的人驕橫暴虐,就會招致強盜的侵伐。怠慢而不藏好財物就會引來盜賊,
將體態(tài)裝扮的妖冶、艷麗,就會誘發(fā)淫蕩之心?!兑住氛f:'背負著財物乘坐在車上,這等于是自己招致賊寇到來?!I竊就是這樣招引來的?!?/span>
第九章 較細致地論述了用大衍之數(shù)揲蓍求卦的方法,重點闡釋了揲蓍古筮法中“數(shù)”的推演和象征意義,與第八章的“觀物取象”的“象”構成了《周易》的兩大要素:“象”和“數(shù)”。
兩者結合用來共同體現(xiàn)變化之道。本章最后一節(jié)“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將象與數(shù)最終都抽象納入易理的軌道上來。
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
博大精深的筮策之數(shù)有五十五根蓍草來演繹,而實用則為四十九根。
任意地分為兩部分以象征天地兩儀,然后從中取出一根懸掛起來以象征天地人三才;每四根分成一組以象征四季,
將“一儀”中揲算剩余的策數(shù)歸放于左手無名指間以象征閏月;因五年后會再次產(chǎn)生閏月,
所以要將另外一儀演算剩余的策數(shù)放于左手中指間,之后,再起一卦,反復揲算。
(中國過去卜卦不是迷信,是依據(jù)數(shù)理哲學來的。古代用蓍草來卜卦。“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真正用的是五十根。
為什么只用五十根來卜呢?因為那五根基本數(shù)是不能動的。等于天體上的太陽、月亮,這五星是不須動的。
“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那個“一”是備而不用!同樣,你的那個一千萬也是備而不能動用,萬一到了十分危險的生死關頭,就不會走投無路,也不會上吊了。
所以在一開始你便要把那一帖不死之藥準備好,拿在手中。這就是《易經(jīng)》只用四十有九,留一不用的道理。這個“一”不能用,也是天地自然的法則。)
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shù)二十有五,地數(shù)三十,凡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天的數(shù)字由一、三、五、七、九五位數(shù)字組成,地的數(shù)字由二、四、六、八、十五位數(shù)字組成,
五位奇偶之數(shù)相加則各得其和數(shù)。天數(shù)相加為二十五,地數(shù)相加為三十,天地之數(shù)相加共計五十五,這就是《周易》運用數(shù)字變化而通于鬼神的奧妙境界。
(孔子說“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數(shù)也是五;乃至佛學所講的五大“地、水、火、風、空”,及五蘊“色、受、想、行、識”等等都是五,是同一個數(shù)理哲學來的。
天數(shù)五位,地數(shù)五位,各位相加減后就又不同了?!拔逦幌嗟枚饔泻稀薄獑螖?shù)歸到單數(shù)里邊,雙數(shù)歸到雙數(shù)里邊,另外又是一個結論。總和的數(shù)字不同,天數(shù)是二十五,“一、三、五、七、九”相加為二十五。
所以孔子說,天數(shù)二十有五,構成了我們農(nóng)業(yè)社會二十四個節(jié)氣。“二、四、六、八、十”相加為三十,這就是“地數(shù)三十”,講地球與月亮的關系。
古人為什么三十天叫一個月,就是這個道理。五天叫一候,三候就是一氣,兩氣就是一節(jié)。一年有七十二個候,叫氣候;
二十四個節(jié)氣:清明呀、小滿呀、白露呀、冬至呀……這二十四個節(jié)氣在我們農(nóng)村很有用處。)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shù)也。
《乾》卦的筮策之數(shù)有共計二百一十六策,《坤》卦的筮策之數(shù)共有一百四十四策,二者合計為三百六十策,相當于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周易》上下二經(jīng)的策數(shù)相加共有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相當于萬物之數(shù)。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因此,通過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四個演算步驟就形成《周易》中的一爻,策數(shù)變十八次后形成一卦,而每九變形成八卦中的一個卦形只能成為小的卦象。
然后再將八卦牽引而相重后就形成六十四卦,遇到相應于卦象的事物就增長或擴大它所能象征的意義,這樣,天下的事就全在《周易》中了。
《周易》的奧妙就在于它能彰顯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筮數(shù)應驗的神奇、成就萬物的道德、慎密不亂的言行,所以運用《易》理就可以應付、處理萬物,又可以佑助神化之功。
第十章 承接上一章的文意,闡明《周易》能夠指導人的四個方面:言論、行動、制器、占問。
而人們向《周易》請教的途徑為尚辭、尚變、尚象、尚占。對于人的求教,《周易》會如響應聲一樣地給予指導和應答。說明了《周易》既神妙深邃又可以用世的特點。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孔子說:“通曉變化道理的人,大概也會通曉神明所做的事吧?”《易經(jīng)》含有四種圣人運用的道理和方法:
應用言辭的人崇尚(注重、偏重)其中的辭章之美,用來指導行動的人崇尚其中的變化規(guī)律,用來指導制作器物的人崇尚其中的卦象和爻象,用來指導占卜決疑的人崇尚其中的卜筮原理。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
所以君子若有所作為,有所行動之時,就通過筮策來占問吉兇,然后再根據(jù)所占得的結果掌握自己的言行,
而《周易》也能如同回聲一樣去響應占筮者的要求,無論是遠近還是幽深,都能推演出未來事物的情狀。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
若不是通曉天下最精深的道理,又有誰能做到這樣呢?三變五變之后,再將各爻之數(shù)交錯綜合,會通變化之數(shù),于是就形成天下的文采;極盡筮策之數(shù),于是就確定天下之物象。
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若非天下最為復雜奇妙的變化,又有誰能做到這樣呢?《周易》因為能寧靜無思,清靜無為,寂然不動,所以人用《易》占事問吉兇,就能敏感地通達于天地之事。若非天下最為神圣之物,又有誰能做到如此呢?
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易》,是圣人以極為深奧精深的道理用于研習極其微妙的事物的一部書。只有精深的道理,才能會通天下的心志;只有研習微妙的道理,才能成就天下之事務;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只有掌握《易》道的神妙,才能不用急急忙忙地做事,就能迅速地辦成事情,不用親自行動,吉祥的結果就會自然到來??鬃诱f“《易》具有圣人常用的四種道理和方法”,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以上
(以上原文、白話文均摘自《周易(傳世經(jīng)典·文白對照)》作者:楊天才,中華書局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