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準備讀《論語》,讀到今天還停留在“學而篇第一”,不過這回倒是真的準備利用一點一滴的時間把它給讀完,可能假期也讀不完,那也沒有關系就慢慢地啃得一點是一點吧!
想要讀它一是因為自己確實想在假期里找本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書來看一看,在書柜里翻出《觀文觀止》與《論語譯注》,自己當然選擇從一本通俗易懂的開始。
第二個原因是看到王老師班里掛著一幅孔子的畫像,甚感親切,孔子是大教育家,而自己從事教育竟然沒有好好地讀《論語》,以對他了解更多,這多少是個遺憾。
第三個原因則是歷史書的那句“半部《論語》治天下”深深地刻印在自己的腦海里,而自己深感這三十多年過去,自己在為人處事方面還有太多的涵養功夫要做,有太多的人生困惑深感無解,既然半部《論語》已可治天下,自己多讀讀,說一定人生困惑也能解開一些。
還有一個原因則是我所欣賞的連岳連叔在回復他人問題時常常引用《論語》中出現的語句,讓我深感自己的巨大問題是書讀得少而問題想得多,能夠《論語》智慧內化的人是多么得了不起,自己未必讀完可以人生通透,能有一點點提升也是值得的。
這兩天的折騰下來,做了一個簡單的路徑:
1.默讀&誦讀楊柏峻的《論語譯注》;
2.閱讀攀登的《樊登講論語》;
3.閱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
在閱讀此三本書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與工作,簡要寫點自己的閱讀記錄,淺寫后感。
樊登在《樊登講論語》自序中寫道:“成書于戰國初年的《論語》還能起作用嗎?《論語》在今天,應該如何被理解?如何被看待?尤其是如何被應用?只有我們在用它,它才是一個活的學問;如果我們僅僅把它當作文字,當作講課時的教材,那《論語》就是死的、僵化的,而我們不需要“死”的知識。”
初中教書時自己曾教過《論語十二章》(節選),但那時只是把相關詞句當講課的教材。
當然在生活教育場景中,我也曾用過《論語》的某些字句,但是自認并沒有很好地體味與運用。
“不同的時代,對《論語》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我講《論語》的目的,不是要在學術上給《論語》定一個“標準版”。我不是做學術性的研究,也并不想參與學術上的辯論,我只是講出自己的理解,把重點放在《論語》的應用上,講《論語》跟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我希望《論語》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有更多的聯結,能夠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一些具有特色的啟發?!?/span>
中國人真是幸運,今天的我們還能從文字里習得古人的智慧,給自己的生活加持,如此美妙的事情,怎么不試著去做一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