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宜暖
作為電影愛好者,來到法國當然少不了一窺法國的影視產業。這里的商業片院線市場主要被兩大公司掌控,好比一家“太平洋”一家“萬達”,此外還有大量小眾影院播放老電影和藝術實驗電影,影迷們的品位挑剔,口味也是五花八門。就商業院線比較受歡迎的影片而言,本土法語電影往往只占十之二三,大行其道的是優秀的英語電影,以及各種其他外語片,或文藝或懸疑,還時不時能在院線看到紀錄片,總之你絕對能選到心儀的那款。拿我們常去的影院來說,一共20個放映廳,同一天也大概有20部影片可供選擇,大的影廳可容納二三百人,一般放映比較賣座的商業片,小的只有二三十個座位,比較適合小眾的文藝片。
花費方面,在巴黎普通電影全價10歐元左右,青少年或是學生有相應優惠,但影迷們購買的大多是包月卡,每月固定扣費,電影不限場次隨意觀看。如果每周去一次影院,平均下來4歐元多一場,已經跟國內價格相差無幾,何況看得越多就越劃算呢!可惜希望總是美好的,場次無限時間有限,一年過去了我們也就勉強每周看一次,還算賺回了票價。
無論是現金還是月卡購票,法國的院線都不提供選座服務,座位先到先得,電影也是放映前一個小時才放票。所以觀眾們大多開場前10分鐘內才到影廳,心急的就排隊等個好座位,心寬的姍姍來遲卡著點摸黑進來也無妨。而我們通常都會提前到場,不只是為了有個舒服的位置觀影,也是因為這里的映前廣告十分賞心悅目,百看不厭。我至今還能背出幾句印象深刻的廣告臺詞,并且不是那種十二遍“羊羊羊”輪番轟炸。廣告制作精良更新快,根據觀影人群精準投放,所以很容易讓人記住,而且相關性很高,半年不換一次的汽車和礦泉水廣告是抓不住觀眾眼球的。
初來乍到我們對什么都很新鮮,各種題材風格的影片都樂意涉獵,當然啦,觀影過程中也碰到許多有趣的小見聞。有一次看一部迪士尼出的大自然紀錄片,影廳里多是家長帶著小朋友,讓人意外的是整個電影期間都沒有哭鬧的“熊孩子”。有那么一瞬間,伴隨著劇情的轉折,在熒幕忽明忽暗的燈光映襯下,我扭頭看到了小朋友們臉上蹙眉揪心的小表情,原來他們看得很投入嘛。再觀察家長,其實他們更多的是承擔講解者的角色,時不時小聲回答小觀眾的問題。我才意識到有這類主要針對低齡觀影群體的片子,小朋友們是絕對的觀影主力,也能夠進入欣賞影片的狀態,自然沒那個閑工夫去哭鬧了。相反如果是家長要看電影,不得已又得帶上孩子,小家伙難免對成人的電影欣賞不來,因此“三心二意”了。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結束時,影廳里通常也是一片狼藉,扔在座位下的包裝袋、散落的爆米花、喝光了的可樂瓶,法國觀眾們的素質也沒有比我們高到哪里去,可能電影的精彩轉移了我們對良好行為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