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向是國人所追求的目標。從前有“五福”之說,就是長壽、富足、平安順遂、有智慧、有德行。《說文》的說法則簡潔得多:“福,備也。”什么都具備,一切都順利就是福了。中國人為了求福,處處用心,春節期間,“福”字紅方到處可見,年畫也常以求富為主題。蝙蝠因為與福諧音,于是充當了福之“圖像”。五只蝙蝠以頭相對,圍成一個圓圈,象征“五福臨門”,另外還有“五福和合”、“五福捧壽”等。或用蝙蝠與古錢組成“福在眼前”。無錫惠山泥娃娃的代表是“大阿福”,基本造型是個胖娃娃,穿五福襖,抱大青獅,微微含笑,安詳敦厚。
如何才能得福享福呢?從“福”字之結構,知我們的先人以祭享神靈,神人相通,得神護佑為福。民間信仰“福、祿、壽”三神,福神常被畫成肥頭大耳,手抱嬰兒之相;或畫成滿面含笑,手執如意的老人。福神之像,使人聯想的自然是多子多孫、財寶滿堂、如意美滿等。
福神也可以稱福星,天上的福星是何星?一般認為是歲星。民間將逆歲星而行者稱為“太歲”,歲星是福星,太歲背逆歲星而行,所值之人自然會有禍患,所以民間甚忌“太歲頭上動土”。還有民間普遍祀拜的灶神,負有向天上的玉帝報告家庭善惡的職責,從而決定此家人的禍福,所以民間灶神神像的上方,常印有“東廚司命主”一類文字,有些地方稱為“定福神”。
福系于“神”、系于天,于是我們的詞匯中出現了“福氣”,氣與氣運、氣數等構詞,常表示命運、定數等意。福氣意味著運氣好,意味著命運好,民間諺語常有“命中沒有莫妄求”、“三兩黃金四兩福”之類的說法。然則“福”之有否全為天定,與神無關。所以一般民眾對所謂的“福神”、“定福神”,在內心深處,似乎并不尊崇。既信又不信,有證驗則信,無證驗則不信,中國人對福神、定福神,取的也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這也可說是中國人的一種特點。
五經之一的《尚書》上說:“天道福善淫禍。”好有好報,惡有惡報,做善人善事以得福的觀念似乎影響不小,如漢代清官于定國曾自信地說“我治獄多陰德,未嘗有所冤,子孫必有興者。”
但也不盡然,司馬遷就發現伯夷、叔齊這樣的大好人卻餓死首陽,作惡多端的盜跖反倒豐財足食,得享天年。中國人對做善事、善人可得福也并沒有形成廣泛的信仰,他們更相信福運天定,所以人們甚少通過道德行為來“求福”,道德虛無主義也就必然盛行。當然,基于本能,福不能不求,他們之求福,往往就限于求己了,“求人不如求己”、“萬事不求人”,甚至“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只要利益,不講人格、操守成了很多人做人做事的信條。
近年各行各業誠信缺失事例之大量暴光,坑蒙拐騙丑行之層出不窮,這種“道德淪喪”現象,恐怕與民間福命天定以及根本不相信“好有好報,惡有惡報”的道德虛無主義有著某種聯系。當然,所謂“道德淪喪”現象的形成,更有其他復雜的社會的心理的等更重要的原因,這里且不說。近日看到媒體報道,在樂于助人的指數上,有一著名的民調公司以本月內“你幫助過別人嗎?”“你捐助錢物給別人嗎?”“你做過義工嗎?”等三個問題做民意調查,所得指數之低,讓人臉紅。在一個功利的地位崇高的地方,這樣的民意調查不如人意是當然的。若有人還意欲曲意維護,那真是不知人間有羞恥事了。
現代化的根本目標在于人的現代化,而阻礙人的現代化的因素中,包括傳統文化的負面部分,此點毫無疑問且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因為現在不分青紅皂白,一味為傳統文化唱贊歌的人實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