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仲
倘若在交易閑置物品時,首先不是糾結虧盈,而是想著使其能夠 物盡其用,有了這種快樂和滿足,閑置物品的市場一定很繁榮。
近日,某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發布的一項報告稱,2016年中國閑置市場規模保守預計已達4000億,正成為分享經濟下一個爆發點。
從環保的角度看,閑置物品共享很有意義,有了網絡平臺的對接,閑置物品的交易也更為方便。按理,二手閑置市場應該很有市場潛力,不過,似乎也還缺點火候。
這里面最缺的恐怕還是觀念:對于“用過了”的閑置物品,大量的人是舍不得賣并也不愿意買。說白了,如果是賣,低價處理了,會覺得虧,繼而產生“可惜了”的不舍;如果是買,總覺得是用過的、舊的,有些不爽。上大學的時候,曾聽老師講過在國外生活的一個見聞:房東用五美元處理了一個八成新的辦公桌,而且還倒貼了幾美元幫買家送貨上門。在我們的眼里,這是一個很不劃算的買賣,不過房東卻
很開心,因為他的桌子能為別人所用。顯然,
這樣一種分享的快樂是我們很多人缺乏的。
類似于閑置物品的交易,于己而言,除了通過“斷舍離”讓家里更清爽一點,閑置物品變現多少能產生一些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它的使用價值。互惠互利,這種分享的快樂,是分享經濟能夠爆發的一種心理支撐。倘若我們在交易閑置物品時,首先不是糾結虧盈,而是想著為它找到合適的主人,使物盡其用,有了這種快樂和滿足,閑置物品的
市場一定很繁榮。
當然,解決了“舍不得賣”的糾結,還需要解決“不愿意買”的介意。說到底,對“用過了”的東西介意,某種意義上還是擔心質量、安全保障之意。事實上,對二手物品的市場需求客觀存在,關鍵是如何進行規范和監管。如果這些東西確實是物美價廉,嘗到甜頭之后,慢慢地,大家對二手物品的介意也會慢慢少很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