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是怎么點亮的?
文 | Veidt
來到美洲的殖民者們也曾試圖讓祖國江山在后代身上薪火相傳,但這最終未能實現——他們無法就保留哪些傳統達成一致,北美的生活經歷更是讓許多老理兒受到挑戰。由此產生的分歧和適應最終導致了一場政治革命。
英國人當時的殖民模式仿照了他們對愛爾蘭的征服,那里的蠻族部落讓他們想起了自己在「羅馬征服」之前的樣子和眼前這些北美原住民。
最早的拓殖團 1585 年就在以「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命名的「弗吉尼亞」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但后來卻莫名其妙地人間蒸發了。直到今天,誰也不知道那一百多位居民身上發生了什么。
1607 年到 1640 年,第一代永久殖民者來到了北美。生活在英國的四百萬人口中,有數千人在這段時間踏上「新大陸」。雖然動機各不相同,但后來的大舉南遷說明,尋找適宜大型種植園的溫和氣候和抵抗西班牙天主教徒是英國人的兩大野心。
至少得從西班牙異端和異教土著人手中奪取土地,要是能同時把后者變成新教徒那是最好的,這恰好能將英國人既追求自由又建立帝國的兩個目標統一。
其中有一個人不得不提,自從 1603 年登上王位,詹姆士一世就以「雙軌策略」對付西班牙。在向「新大陸」種植園提供支持的同時,他也維持著與西班牙之間的表面和平。
但詹姆士一世深知「新大陸」終有一天會對「舊大陸」構成尾大不掉之勢。他小心翼翼地避免用自己的錢投資,將殖民活動留給那些處于皇室控制之下的私人投機客們。正因如此,才有弗吉尼亞倫敦公司和弗吉尼亞普利茅斯公司的成立。
▍為了在北美東海岸建立殖民地,詹姆斯一世在1606年向冒險者協會頒發了專利書,給予他們在北美大陸建立安居地的權利。該協會成立了兩個合資公司,分別是弗吉尼亞普利茅斯公司(Virginia Company of Plymouth)和弗吉尼亞倫敦公司(Virginia Company of London)。
弗吉尼亞公司的船隊來到了切薩皮克灣,建立了詹姆斯敦,理所當然地遇到了一些印第安首領的抵抗,他們把任何不同信仰的人都視為敵人。一邊是多疑的印第安人,另一邊則是傲慢的英國人,后來盎格魯-印第安人之間血腥的悲慘歷史早早埋下了伏筆。
盡管英國企業家約翰·羅爾夫娶了土著公主「寶嘉康蒂」,但過了不到十年她就去世了,也帶走了本就十分渺茫的和平聯姻直至把印第安人幫教轉化成基督徒的希望。
英國人在美洲維持長期殖民的真正秘訣在于政治思想。探險家們清楚,僅僅建立殖民地是不夠的,還必須找出那些讓英國社會得以運轉的準則,并把這套理論移植到新大陸上。
如果歷史上有一群人是被迫成為自由人的,那說的就是北美英國人了。但印第安部落很快就發現了外來戶的入侵威脅。在 1622 年 3 月的突襲中,奧普查納坎奴酋長的部下們殺死了 387 名毫無戒心的殖民者,完事還把尸體砍得支離破碎。
那之后,「在整個大西洋世界中,人們決定不再信任印第安人?!怪趁竦鼐儾辉僬務撆c印第安人通婚、和平貿易或者說服他們皈依基督教,轉而談論戰爭以及針對野蠻人的國際公法,歷史的車輪開始隆隆前進。
其實相比印第安人,更加困擾殖民者的是炎熱的天氣,狂暴的颶風,還有蚊蟲帶來的疾病。自然條件孕育了新的貴族政治——它的基礎是從非洲引入黑奴,只有黑奴能在歐洲人無法忍受的氣候里勞作,擁有黑奴才能擁有一切。
大西洋的另一邊,英國內戰讓更專制的新國王查理一世陷入了與克倫威爾的斗爭,這意外地緩解了北美英國殖民者之間的分歧——清教徒的勝利意味著英國變得更像新英格蘭了:他們在本土實施了一次宗教改革,其中就包括抵制羅馬天主教。
但清教徒們并沒有清除國王的戰時官僚體系,而是接管了這個體系,還繼續維持著凌駕于法律之上的專制主義,只是站在它背后的貴族換成了一群穿牧師衣服的人。
新的共和政府廢除了議會上院、國教和君主,不過大權在握的克倫威爾并不希望建立一個自由的共和國。在經歷了失敗之后,英國的保皇黨們逃向了新大陸。當議會威脅要跨過大西洋追捕他們時,他們只能與當地的自治者結成同盟。
克倫威爾的「西印度群島皇帝」頭銜把英國本已破敗不堪的共和體制完全變成了中央集權。由于王室已在都鐸時期賣掉了大部分土地,新來的中央集權者們別無選擇,只能靠征稅獲得收入。
回到北美,1658 年克倫威爾被刺殺時,新英格蘭和弗吉尼亞已經能夠在經濟上自食其力了。在這兩個地區,貿易的影響力大大超過宗教。在英國本土也是如此:1660 年登上王位的查理二世在宗教和道德方面比之前的清教徒們要開明得多。
貿易的繁榮刺激了奴隸需求。不但是非洲人,甚至連英國犯人、蘇格蘭反叛者和那些一直處于英格蘭圍困下的愛爾蘭人都被放逐充當奴隸。
▍早在黑奴充斥于各大北美殖民地之前,很多英格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就已被販運至新大陸了,甚至黑人都可以擁有「白奴」。
但就在這個關鍵時期,查理二世開始讓兩岸商界大失所望:他恢復了對貿易的嚴厲管制。美國人明白了:他們與祖國之間的問題不僅僅是政權姓啥——不論君主還是議會,都向他們榨取大量的收入,并且要求絕對服從。
所以,一個世紀之后發表的《獨立宣言》不僅憤怒聲討了暴虐的君主,也同樣譴責了英國議會派遣稅務官來剝削他們財富的行為。
▍《美國獨立宣言》是北美洲 13 個英屬殖民地宣告從大不列顛王國獨立,并表明其正當性的文告。1776 年 7 月 4 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陸會議于費城批準,當日之后成為美國獨立紀念日。
貿易的繁榮也給印第安人帶來了麻煩。北美的英國人飛黃騰達,人數也自然越來越多,而人數越多,需要的土地就越多。特別是在弗吉尼亞,種植園主們已經圈占了最好的土地,新來的殖民者則不得不向西開拓。
▍1830 年 5 月,美國總統安德魯·杰克遜簽署《印第安人遷移法案》,而后印第安人被押送出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期間逾一萬印第安人遭屠殺,其余被強迫遷移到西部的貧瘠地區。此過程后被稱為西進運動。
與此同時,大英帝國也確定了更宏大的帝國政策:「誰控制了海洋,誰就能控制全世界的貿易,誰控制了全世界的貿易,誰就控制了全世界的財富,也就主宰了整個世界?!?/span>
查理二世為此實踐了由弗朗西斯·培根在幾十年前所定下的策略:「將政治、利益和自然哲學合而為一」——通過征服自然來解放人,特別是英國人。
后果可想而知,此時已有大約六萬名英國殖民者生活在新英格蘭。萬帕諾亞格部落的「菲利普王」發動了一場針對這些人的大規模戰爭。通過游擊戰術,印第安部落聯軍在從 1675 年到次年的寒冬里所向披靡,并譏諷他們的俘虜:「現在你的上帝去哪兒了?」
▍菲利普國王戰爭(King Philip's War)是開始于 1675 年的一場發生在美洲原住民與新英格蘭英國移民之間的戰爭,最后以萬帕諾亞格部落首領梅塔卡姆(Metacomet)被殺身亡而告終。這場戰役塑造了新英格蘭移民的自我認同與團結,為美國國家意識的開端。
1677 年 7 月印第安聯軍投降之前,已經有兩千英國人死于這場戰爭。此后,印第安人零星的襲擊仍在持續,而殖民者也意識到:自己的溫和同胞除了搞一些教堂募捐之外,并沒法自我保護。
與印第安人的斗爭艱苦漫長。在北部,印第安部落開始與英國殖民者的天主教敵人法國結盟。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也于 1685 年查理二世死后登上英國王位,加劇了盎格魯-美利堅新教徒們的擔憂。
▍英法北美戰爭(French and Indian War)是 1754 年至 1763 年間大不列顛王國和法蘭西王國在北美的一場戰爭。印地安人也在這場戰爭中與法國結盟攻打英國。1762 年 9 月的信號山戰役確立了英國對法屬加拿大的控制,戰事結束。這場戰爭是法國在北美勢力的轉折點,并確認了英國在北美東半部的控制地位。
即使紙上談兵,當時也沒有任何辦法能幫美國人解決這些民族和宗教難題,直到有一個人開始著書立說,他就是約翰·洛克。
▍約翰·洛克(John Locke),英國哲學家,經驗主義代表人物,在社會契約理論上做出重要貢獻。他的思想對于后代政治哲學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并且被廣泛視為是啟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義者。他的著作也大大影響了美國開國元勛們,故其理論被反映在了獨立宣言中。
今天我們推薦這位作者,他告訴世人:如果一個政治共同體的法律能保護人們的自然權利,那么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政權就能實現種族宗教和解。
▍《政府論》(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是洛克于 1689 年到 1690 年寫成的兩篇重要的政治論文,匯集了洛克的主要政治哲學思想,不僅使洛克成為古典自由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對于后世的現實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美國終于舉起火炬,點燃了正義的燈塔,它已經做好戰斗的準備,等待擊潰此后數個世紀前仆后繼的敵人。
編輯 | 史祥莆 美編 | Marcel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