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林(深圳)·舌尖草木
老家院子較寬闊,中間是過道,兩邊是庭院,東邊種了一棵杏樹,是新房建好后,我舅舅送來的,他說這棵樹是他地里那棵杏樹的根旁生的,結的杏子又大又甜。我常年不在老家,每年清明節回去祭祖,召集本家吃飯,將幾位老姑奶奶特意用車接來,關中的氣候,清明節已經非常溫暖了,杏花謝得剩下零星的幾朵,枝頭盡是鼓鼓的小果實。老人們就坐在杏樹下面喝茶聊天,她們年邁,行動不便,平常難得一塊兒見面,因此,很喜歡這樣一聚,其樂融融。
十幾年來,這棵杏樹已經長得非常高大了,是村里很有名的一棵樹——現在的年輕人,對家里的樹木不愛惜,說砍就砍,我家不允許,所以,我家的樹,幾乎每個品種,都是村中長得最高大的。我至今沒有吃過這棵樹上現摘下來的杏子,幾次家里將杏子放在冰箱里等我們回去,都放壞了。只有一次,有老家來人,帶來了一些杏。果然是又大又甜。只是不像市場上賣的杏子那樣賣相一致,都是那么整齊勻稱的杏黃。這一定有問題!樹上的果子怎么能長得一模一樣?所以,自此我就不敢隨便吃市場上賣的杏子了。
杏樹在北方很普遍,陜西、山西、河北尤多,桃樹在廣東可以種,但沒聽說杏樹可以種的。河北承德野杏樹最多,承德用杏仁做成飲料,成為當地一個大產業。承德有一種大扁杏,我沒有見過鮮果,但看話劇《天下第一樓》報菜名,有一道中碗燴四喜大扁,初不知此為何物,在北京的一個飯莊,見菜單上炒大扁,點上來一嘗,就是炒杏仁。
山西民歌排名第一位的,我認為應該是《桃花紅杏花白》:“桃花來你就紅來,杏花來你就白,爬山越嶺尋你來……”杏花的白,不是單純的白,它分明也是紅的,只是這紅在即將初綻的時候能明顯看出來,至盛開,只能感覺。所以說,紅杏是有道理的。
杏樹是吉祥樹,枝葉繁多,花茂盛,果實累累,寓意長宜子弟。所以古代輕薄的文人也說它最“性淫”,而園中植此樹,應該是祈禱多子多孫,也因此衍生 “紅杏出墻”之說。
莊子說:“孔子游于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今日所見曲阜孔廟大成殿前有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處,當年四周遍植杏樹,故名杏壇,今杏壇中還有一塊碑,吾鄉宋金時期的文史學家、書法家黨懷英所書“杏壇”二字。
黨懷英生于宋而成就于金。金滅北宋,落在沒文化的蠻夷手中,作為讀書人的黨懷英卻是幸運的,金為異族閏位華夏,而從未松懈對中華文化的學習,其典章制度無不努力模仿沿襲唐宋,學華夏文化禮儀,唯恐不到位、唯恐不像,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不免時時露出其狼性的底色,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這可理解為難免的反復,蓋文化有深淺、輕重、快慢、厚薄之別而已,總的趨勢和金代的立國宗旨是盡快棄夷歸夏,那位極喜愛古琴的金章宗完顏璟,就非常鐘情中華文化,明昌三年,黨懷英遷翰林學士,攝中書侍郎。時增修曲阜宣圣廟,敕令:“黨懷英撰碑文,朕將親行釋奠之禮。”對孔子非常尊崇,這應該是黨懷英書“杏壇”二字的來歷。后人即前代(金)的敵人所修的《金史》這樣記載黨懷英所在的時代:“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內小康,乃正禮樂,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規。又數問群臣漢宣綜核名實、唐代考課之法,蓋欲跨遼、宋而比跡于漢、唐,亦可謂有志于治者矣!”
可見,考察一個朝代,不能拘迂于民族種族、也不能膠固于它有什么合法性,古往今來合乎天下之法者,只有看它奪取政權后尊崇的價值觀,即奉何種文化正朔。
“繞壇紅杏垂垂發,依樹白云冉冉飛。”令人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