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張雨 行書致間止征君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雨(1283—1350),初名澤之,一名天雨,字伯雨;號句曲外史、幻仙;道名嗣真、嗣顯,道號貞居子;晚號登善庵主、靈石山人、山澤臞者等,紹興二年狀元張九成之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張雨多才多藝,能詩文,善書,工畫,“博聞多識,善談名理,作詩自成一家”,可謂詩家之杰出者也,乃至“以詩名湖海”,一時文士皆爭與為友。張雨二十歲入道,六十一歲葬冠劍袍服還儒身。他是元代著名道士、詩人、書畫家,故歷代對他的評價很高。著有《外史山世集》三卷、《碧巖玄會錄》二卷、《尋山志》十五卷,惜今皆不存。又著有《玄品錄》五卷,存于《正統道藏》中。詩詞存世有《句曲外史集》《貞居詞》一卷。
張雨《題張彥輔二畫詩卷》今藏于故宮博物院,此作所錄兩詩清虛雅逸,書風雄沉遒勁,是一件文、書融通的佳作,全國書畫鑒定小組定其為張雨真跡,關注度很高。《遐庵清秘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九)、《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法書篇七》、《故宮書畫館·第五編》、《故宮文物大典(二)法書、碑帖、銘刻》、《故宮博物院藏歷代法書選集》、《故宮書畫館·第五編》、《徐邦達集五·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一》、《劉九庵書畫鑒定文集》、《元代書法》、《中國藝術百科辭典》、《中國書法鑒賞圖典》、《中國書法全集四十五·鮮于樞、張雨卷》、《中國美術全集五十七·書法篆刻編》(宋金元書法)、《中國書法墨跡鑒定圖典》、《中國書法大成》(四)、《中國書法大辭典》等著錄。此作以《張雨題畫七律》為名刻入《海山仙館叢帖》(藏真卷七)。《書法叢刊》第一輯、1995年第三期,《中國書法》2000年第一期等刊載。
元 張雨 行書題張彥輔二圖詩卷 故宮博物院藏
《題張彥輔二畫詩卷》本幅,即張雨行草書格律詩兩首及自書小楷題識,計二十六行,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即張雨行草書,文曰:“清才絕似王摩詰,愛向高堂寫雪山。華蓋洞中如屋里,赤欄橋外是人間。瓊樓只許飛仙住,珠樹應留織女攀。莫信寒泉傷玉趾,最宜清暑聽潺湲。怪底朝寒云氣濃,卷簾金翠出芙蓉。似傾三峽龍門雪,為洗明星玉女峰。玄豹藏來深霧雨,綠陰缺處小房櫳。擬求許郭仙人宅,知隔瓊華第幾重。右題張彥輔畫《雪山樓觀》《云林隱居》二圖。雨。”草押。鈐印二:“張雨私印”(白文印,鈐于署名上)、“句曲外史張天雨印”(朱文印,鈐押字上)。第二部分,即張雨小楷書,題識曰:“四月廿六日晚,雨試筆。天鏡拙庵此時偃臥清涼室中,□(而)小龍乃在大年袖中矣。雨。”鈐印一:“幻仙”(朱文橢圓印,模糊難辨,鈐于署名上)。鑒藏朱文印二:“子韶審定”(已殘損,壓右下角)、“華云”(連珠印,騎縫)。
元 張雨 行書題張彥輔二圖詩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此作是張雨對元代少數民族畫家、道士張彥輔所繪《雪山樓觀圖》《云林隱居圖》二圖的題畫詩。筆者曾對兩詩分別考證,發現它們在歷代文獻著錄的情況不盡相同。第一首詩載于《草堂雅集》卷五、《趙氏鐵網珊瑚》卷六、《式古堂書畫匯考》(文字略有出入)、《石渠寶笈續編》等;第二首詩載于《貞居先生詩集補遺》卷上。另,張雨所題二詩多用道教典故術語,如詩中“華蓋洞”“瓊樓”“飛仙”“珠樹”“明星玉女峰”“玄豹”“許郭”“仙人”以及“瓊華”等詞語都是與道家相關的典故,將道教之內旨深隱其中,雖兩詩用韻有異,但句語新奇,格調清麗,超塵脫俗,表達了張雨向往自由逍遙的神仙境界,有隱逸之思,有其獨特的思想意趣,體現了很高的詩詞修養,把張雨獨具深厚的道家文化內蘊與詩人氣質展露無遺。
1842年,潘仕成將張雨《題張彥輔二畫詩卷》刻入《海山仙館叢帖》,葉恭綽于1961年在《遐庵清秘錄》中有詳細著錄。據鑒藏印記得悉,此卷有多家題跋,但王連起先生指出引首為偽、拖尾為拼接。此作有張大千題引首的長卷復制品,今存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在《故宮文物大典(二)法書、碑帖、銘刻》一書中,王連起先生分析:此帖是題在張彥輔畫上二詩的重錄,是專門為“試筆”而寫的,所以格外用心用力。但筆者認為此結論過于簡單,因此曾撰文對張雨《題張彥輔二畫詩卷》進行考證,通過分析題詩內容,并由“云林隱居”探賾,爬梳出危素《云林圖記》所涉交游,并結合本卷尾鄭元祐題跋、美國藏摹本等材料的佐證,考證該卷本幅為張雨重錄作品的真跡,其書寫時間為1346年。
元 張雨 行書題張彥輔二圖詩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在復古大旗指引下行進的元代書法,對于古法的承續,在書法史上可謂空前。元代書家對“晉韻唐風”多是一副沉迷狀,概為當時的風氣使然。而在有元一代被趙孟頫書風籠罩的情境下,張雨能標新立異不棄古法,逐漸形成自身的風格面目。張雨早期書風清麗,晚期則恣肆跌宕,不隨流俗,展現個性,非常之難能可貴。張光賓先生將張雨書法分為三個時期:四十歲以前,受趙孟頫影響頗深;四十至六十歲,融合自立,有獨立面貌;六十歲之后,得能隨心應手,收放由性,充分表露其性靈抒發。有不少學者從分析張雨生平、詩文、思想方面從事張雨書法研究,筆者在此不多贅述。今筆者以《題張彥輔二畫詩卷》切入分析張雨師承與書風淵源。
元 張雨 行書跋玄度字說冊 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累官翰林學士承旨、集賢學士、榮祿大夫,卒年六十九,追封魏國公,謚號“文敏”。趙孟頫博學多才,詩、書、畫、印集大成,尤其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繪畫上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書法以行草、楷書著稱于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趙孟頫作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大家,與他所領導的“復古”書法風潮,在書法史上影響深遠。
元 張雨 行楷書跋趙孟道德靈寶生神章經(之一) 故宮博物院藏
張雨與趙孟頫關系密切,師生情誼深厚。有記載,張雨的“句曲外史”乃趙孟頫所起。張雨自己也在跋《定武蘭亭序趙孟頫十六跋》中說:“仆曩時侍趙文敏公學書”。明李日華謂:“張伯雨書性極高,人言其請益趙魏公,公授以《李泰和云麾將軍碑》,書頓進,日益雄邁。余以為魏公平日學泰和,得其舒放雍容,而張伯雨獨得其神駿,所以不同。”張雨跋過很多趙孟頫的作品,如《跋趙孟頫<道德靈寶生神章經>卷》(兩次)、《跋趙孟頫小楷<洛神賦>冊》、《跋趙孟頫雜書三段卷》、《跋趙孟頫<行書千文卷>》等。另,趙孟頫為張雨作《玄洲十詠》,張雨不僅唱和十首,還特意請人將趙之《玄洲十詠》書刻上石,以為紀念。《句曲外史貞居先生詩集》中,錄有張雨《鵲華秋色圖》《題吳興公畫》等十二首題詠,說明他們之間往來密切。
趙孟頫對張雨影響至深,也表現在書風上。一方面,張雨書法風格似趙孟頫,如《跋褚遂良摹王羲之蘭亭序》等作品,諸家著述多有談及,本文不再贅述。另,張雨題跋書法的嚴謹作風似乎有受到趙氏直接影響。另一方面,張雨貫徹了趙氏提出的“復古”主張,向晉唐學習,張雨書法之格調不俗與此取法有很大關系。
元 張雨 行楷書跋趙孟雜書三段卷 故宮博物院藏
有記載,張雨之父張肖孫家富收藏,給張雨博聞卓識提供了有力條件。張雨直接取法魏晉,有《臨<快雪時晴帖>》、楷書《跋<萬歲通天帖>》等書跡,另,他曾兩次《跋<唐褚遂良摹王羲之蘭亭序卷>》,以及《跋宋歐陽修行書詩文稿》《跋蔡襄自書詩卷》等,與當時書畫名士聚賞《祭侄文稿》,就可見一斑。
張雨書法,得趙孟頫指授,深得唐李邕《云麾將軍碑》的雄邁勁利之勢,后改學唐《李玄靜碑》,其體遂變。何良俊評云:“貞居師北海,間問素師,雖非正脈,自有一種風氣”。高啟論張雨書曰:“字畫清遒,有唐人風格”。筆者從《題張彥輔畫二詩卷》觀張雨書風清遒勁麗、蘊藉拔俗,其融合了李北海、懷素、米芾等書家的特點。
元 張雨 行楷書跋萬歲通天帖 遼寧省博物館藏
張雨取法李思訓,但加以變化,已經是遺貌取神,書以拗峭勝,得李邕豪挺之氣,比之趙孟頫溫潤平和而言,張雨書法更多了幾分清俊遒勁。張雨會通古今,對李思訓書風典型特征也得以吸取:
(1)個性非常明顯,體勢右聳,得李思訓字之奇崛體勢。如“高”“雨”“蓋”“是”等字,筆力舒展遒勁,給人以險峭爽朗的感覺。
(2)筆畫中典型的是捺筆拉直,少波折,撇捺組合變化成縱橫取勢,如“人”“金”“陰”等字。其筆畫遒麗,橫畫不平,英邁超妙,不拘形體。
(3)弱化豎彎鉤、斜鉤的鉤的寫法,如“織”“觀”等字,而“霧”“云”等字強調橫折鉤的動作。
有實踐經驗者當知曉,草書的牽絲、使轉、細線條之力量等都是辨偽的重要細節,其高低都可以從中看出端倪。張雨《題張彥輔二畫詩卷》得唐懷素古雅平淡之神,有《自敘帖》之用筆圓勁,如“堂”“攀”“翠”“畫”“擬”“張”“女”“屋”“來”等字,使轉流暢,得勻穩清熟之妙。通過對比,張雨此作的表現無疑是極具高水準的。
元 張雨 行楷書跋褚遂良摹王羲之蘭亭序 故宮博物院藏
張羽云:“張貞居平素慕米南宮之為人……故其議論襟度往往類之”。張雨對米芾有一定的見解,如《草堂雅集》卷五云:“南宮米老書無敵,同盟亦有薛河東《研山》,自昔懷清賞石友,令人拜下風。絕頂方壇,承露潔游神空洞與天通平生古學龜城叟一一題詩取次工。”張雨此作書法用筆俊邁,筆勢飛動;結字以欹側為主,表現了動態的美感;章法上,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空白、墨色變化形成強烈對比,粗重的筆畫與輕柔的線條交互出現,流利的筆勢與滯澀的筆觸相生相濟,這與米芾書法風檣陣馬的特點有幾分相似,獨具一格。如《題張彥輔二畫詩卷》中“寒”“織”“氣”“彥”“屋”“瓊”等字可以看出,用筆多變,八面出鋒,姿態萬千。“洞”“間”“朝”“隔”等橫折鉤的寫法亦有米字的影子。
元 張雨 行書致囗初賢兄札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雨《題張彥輔二畫詩卷》的書法顯然具備了很高的書法水準,其灑脫自然,在有元一代罕見。張雨早期書風清麗,晚期則恣肆跌宕,其書風變化與楊維楨的交往有密切關系。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諸暨人。人生坎坷,個性孤介,行為怪僻,極富傳奇色彩,是元末十分重要的一位學者、詩人,也是具有強烈藝術風格的書法家。張雨與楊維楨于1342年開始交往,他們相互影響,書法風格突變,實現了從早期的順應時流到晚期注重藝術的個性發揮、展現自我面目的“蛻變”,走的是“叛逆”之路。
楊維楨與張雨互相引為知己,交往頻繁,常一起唱和、交游,相互欣賞,相互影響。張雨的道教思想、隱逸湖山的品行對楊維楨的隱逸觀念產生了影響,楊維楨狂放不羈的個性也影響了張雨。六十一歲時,張雨的生活和思想發生了劇烈變化,平淡的人生態度轉向狂狷不羈的玩世不恭,辭宮事、葬冠劍、還儒身,縱情聲色,飲酒賦詩,或坐密室、焚香終日。
元 張雨 行書跋楊維楨竹西草堂記 遼寧省博物館藏
楊維楨詩文、書法有“亂世氣”,張雨是第一個肯定其鐵崖體并受其影響的人,從中亦能看出張雨的求奇的心理。楊維楨的嗜古好奇與標新立異給張雨以極大的沖擊,如《題張彥輔二畫詩卷》中使用“應”“怪”“只”“題”等的別字、古字之處理。詩文如此,書法亦然,楊維楨崇尚藝術的抒情本質和個性的展現對張雨來講應是很有觸動的。
臺北故宮藏張雨《登南峰絕頂詩軸》與上海博物館藏楊維楨《溪頭流水詩草書軸》,上海博物館藏楊維楨《真鏡庵募緣疏卷》與張雨《題張彥輔二畫詩卷》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整體章法處理的寫意程度,墨色的變化等方面都有戲筆的成分在。《題張彥輔二畫詩卷》小款“雨試筆”說明了張雨的“試筆”書寫狀態。另《題張彥輔二畫詩卷》中帶有隸書意味的“玉”“潺”“怪”“星”“二”等字,顯然受章草書影響,與楊維楨書風影響密切相關。兩家之新意亦在于此,將章草融入行草間,及將隸意寫進行書中,這似乎都是前所未有的探索。
元 張雨 行書聽泉亭詩冊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雨名重一時,做偽者必多,且其行楷書居多,作偽亦易。如今,與研究張雨相關的著述,偽跡充塞甚至據偽訂真者頗多。此一問題的存在,無疑影響了研究的品質。故張雨研究的關鍵仍是書跡真偽之考訂。筆者根據諸家著錄與撰述整理統計出,張雨書跡約一百二十八幅(件),今得見者達八十余,其中可靠書跡約四十幅(件),時間跨度在1304年到1350年之間。
通過《題張彥輔二畫詩卷》與其他可靠書跡對比發現,張雨各時期書法風格之間有一定的變化,體現了書風逐漸走向老辣的演變過程。但張雨書法態度與結字處理上,體現了嚴謹的特點,始終貫穿著一種晉唐格調,也體現了其書風穩定性。
元 張雨 行書次韻謝天鏡上人送柑詩冊 故宮博物院藏
《臺仙閣記卷》著錄于清《石渠寶笈三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二)》《徐邦達集五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一》也有介紹,目前尚無專家懷疑其是偽作,是張雨最可信的書跡之一。此作展開如新,洋洋灑灑,可謂巨制,用筆神氣完好,自信果斷,結構神駿輕遒,開合有度,整卷作品流露出孤傲不群的氣息,飄飄自然有一種仙氣。其個人風格強烈,顯然從唐代李思訓中化出,可謂善學書者。其中兩帖中“門”“月”“明”“清”“時”“此”“人”“仙”“矣”“蓋”“四”“筆”“年”等字,非常相似。亦有單字的捺畫拉直少曲折,橫折鉤強化頓挫,豎彎鉤則弱化等特征。
元 張雨 行楷書臺仙閣記卷 上海博物館藏
《游仙唱和詞》著錄于《趙氏鐵網珊瑚》卷九、《書畫題跋記·續題跋記》卷七、《六藝之一錄》卷三百八十五、《珊瑚網》卷十一、《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二十二、《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二)等。此行楷書端莊典雅,是張雨行楷書的典型風格,其“月”“明”“清”“時”“觀”“天”“仙”“四”“日”“圖”等字與《題張彥輔二畫詩卷》中相同字對比,無論字法、筆法都極為相似。
元 張雨 楷書和鄭明德游仙詞十首冊 上海博物館藏
元 張雨 楷書和鄭明德游仙詞十首冊(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張雨《跋褚遂良摹王羲之蘭亭序》《跋趙孟頫道德靈寶生神章經》《游龍井方圓庵題五賢二開士像詩》《跋錢選浮玉山居圖》《跋鄧文原急就章卷》等是他的代表作。仔細比較,既能將張雨的書法風格進展表現出來,又能得到一些啟發。張雨書跡主要是行楷書,結字處理上,十分講求收放,且收得比較緊,字勢險峻,但不以變化為能事,字的變化幅度還不算很大,很多字歷來都是相同的處理,張雨有自己獨特的處理方式。
元 張雨 行書跋康里子山書李白古風卷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張雨轉益多師,既宗魏晉唐,又學宋人,同時融合同時代趙孟頫、楊維楨等諸家所長,遺貌取神,可謂善學者。而《題張彥輔二畫詩卷》行中帶草,用筆灑脫,不拘一格,富于隸書筆意,全篇靜動起伏,變化自由,節奏感強,極具藝術表現力。這件晚年代表作品,又實實在在證明張雨是一個“學趙而不受其依傍者”。
總之,張雨人生頗具傳奇色彩,在元代文人中具有典型意義。其書法、詩文自成一家面目,在書法史、詩歌史上皆有一席之地,其書風演變與有元一代書壇的風尚趣味分不開,但作為大書法家,他的強健品位和獨特經歷都使他展現出不拘一格的獨特風貌。通過張雨最有代表性的書跡之一《題張彥輔二畫詩卷》的比較,結合文獻與圖像分析,對探究張雨師承與書風淵源無疑具有典型意義。
元 張雨 楷書題倪瓚像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張雨 楷書跋華祖立玄門十子圖卷 上海博物館藏
元 張雨 楷書跋華祖立玄門十子圖卷(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