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國子監(jiān)是我國古代最高的學府。北京的國子監(jiān)是元大德十年(1306年)修建的,其東邊與孔廟毗鄰,體現(xiàn)著古代“左廟右學”的規(guī)制。國子監(jiān)可以說是北京最古老的學校。國子監(jiān)里是古槐成片,在我國封建社會里,人們就把國槐視為“公卿大夫之樹”。在國子監(jiān)里廣植槐樹,預示著監(jiān)生們(大學生)可以考中高官之意。
吉祥槐 明末枯萎清朝復榮
在周代,國子監(jiān)內(nèi)外就廣植槐樹,所以在我國歷代的國子監(jiān)內(nèi)外就沿周禮之制,廣植槐樹。從隋代起,我國又興起科舉制度,其科考的考場叫“貢院”,即給皇帝和國家貢獻人才的地方。在貢院里也是廣植槐樹。如在明清時,北京的貢院內(nèi)就有一棵著名的元代古槐,名叫“文昌槐”,相傳此槐是文昌射斗的地方。因在我國的民間傳說中,文昌帝是專管考試的神仙,在我國古代,考生們都要拜文昌帝。因此,當年貢院的這棵“文昌槐”也成了考生們膜拜之神。
關于國子監(jiān)的古槐,據(jù)史料載,在元明時,北京的國子監(jiān)內(nèi)有國槐古柏二百余株,以古槐為多。隨著年代的推移,現(xiàn)存古槐古柏僅四十余株。國子監(jiān)里的古槐大多種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在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兩棵,是位于彝倫堂前西側(cè)的“吉祥槐”和辟雍殿西側(cè)的“羅鍋槐”。
“吉祥槐”,也叫復蘇槐,高約15米,是由兩棵主干組成,其周長分別為2.8米、2.6米。似一對孿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們展示著獨特的風采。此槐種植于元代,據(jù)說是元代國子監(jiān)第一任祭酒(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學校長)許衡所植。
人們?yōu)槭裁唇兴鼮椤凹榛蹦亍保肯鄠髟诿髂┐嘶币阉溃角迩∈辏?751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發(fā)新芽,枯而復榮。國子監(jiān)的師生們發(fā)現(xiàn)后,紛紛傳頌,當時正值乾隆生母慈寧太后六十壽辰,人們認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得名“吉祥”。文武百官紛紛題詩作畫,以示慶賀。這年正趕上大學士蔣溥(大學士、宮廷畫家蔣廷錫長子)奉旨到孔廟祭先師,他得知此事后,竟夜宿國子監(jiān),發(fā)揮其樹畫的特長,繪制一幅古槐圖,得到乾隆的嘉獎。據(jù)《日下舊聞考》載“國學古槐一株,元臣許衡所植,閱歲既久,枯而復榮。當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時慈寧六旬萬壽之歲,槐市眾生,傳為瑞事”。乾隆皇帝也作《御制國學古槐詩》,詩云:“黃宮嘉蔭樹,遺跡緬前賢。初植至元歲,重榮辛末年。奇同曲阜檜,靈紀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壽筵。喬柯應芹藻,翠葉潤觚編。右相非夸繪,由來事可傳。”乾隆的古槐詩和蔣溥的古槐圖及眾大臣的詩文還刻在碑上,立在樹旁。朝廷還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圍墻保護起來。據(jù)說古槐詩畫碑保存完好,在1956年該碑與《十三經(jīng)石刻》一起移到孔廟西側(cè)。
在上述《日下舊聞考》中有“槐市”一詞,這是什么意思呢?在周代的太學旁,有一大片槐樹林。當時的士人和太學生為了互通有無,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樹林里,各自拿出家鄉(xiāng)的土特產(chǎn)或書籍等互通有無。因都是文人進行交易,故出現(xiàn)和氣禮讓的景象,人們稱為“槐市”,以后槐市也就泛指國子監(jiān)。文句中的“槐市眾生”也就是國子監(jiān)的學生。
羅鍋槐 形似劉墉之背
在國子監(jiān)的“辟雍”殿西側(cè)的圓水池旁,高矗一棵古槐,它的主干呈羅鍋狀,上部向南傾斜,而且在干北側(cè)的羅鍋部位還有很像被用利器砍過的痕跡,其實是原有一大枝斷掉的原故。人們叫此槐為“羅鍋槐”。這里面還有一個典故。
辟雍原本是我國周代時的太學,是周天子講學的地方。北京國子監(jiān)的辟雍修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第二年完工。辟雍是由當時的大學士兼國子監(jiān)事務劉墉主持修建。當時沒有辟雍的圖紙,周代時的辟雍是什么樣子不清楚。劉墉召集設計人員和工匠們研究分析。
當時辟雍又有“璧雍”的叫法,還有“辟雍泮水”一說。因此,劉墉從“璧”的外圓內(nèi)方的形狀著手考慮,主持設計出正中為正方形的宮殿,四周為圓形環(huán)繞的水池。這樣形成了“辟雍泮水”的圖樣。乾隆對這個設計很是滿意,因是為他講學而修建,為朝廷重點工程,所以乾隆下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辟雍殿的木料都是從南方的四川、云貴產(chǎn)的珍貴木材楠木、樟木等,通過大運河水運到京城。其漢白玉石料產(chǎn)自北京房山的大石窩。辟雍殿很快在第二年完工。在清代時,每朝的皇帝繼位都要到國子監(jiān)來講學一次,稱做“臨雍”。在辟雍殿末建成之前,是在彝倫堂講學。
清朝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幾位皇帝都在彝倫堂講過學。新建成的辟雍殿為正方形,每邊長為5.3丈,每邊為面闊七間,均為大紅色木質(zhì)門窗。殿頂為金字塔形,金色琉璃瓦蓋頂,頂尖為一大圓金球。大殿四周為圓形水池,水池外圓內(nèi)方,形如璧。璧池內(nèi)外邊鑲有漢白玉石欄,雕刻精美。池水四壁有噴水龍頭。璧池的水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在外院的東西各挖一眼又深又大的水井,井上蓋有亭子,稱為“井亭”。從水井挖有暗溝,分別通往里院的東、西三堂后引入的。設計十分巧妙。璧池四面有石橋和辟雍殿相通。“辟雍泮水”建筑華美,造型別致,可以說是我國古建的奇葩。
在太學門里有御碑亭,內(nèi)立“恭勒御制國學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記”碑。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二月初四日,乾隆親臨辟雍講學。前來圓橋聽講的除親王、貝勒、貝子,滿漢蒙大臣外,還有來京的進士、舉人、生員等。據(jù)說當時還有俄羅斯、日本、朝鮮等國的留學生。當時國子監(jiān)內(nèi)已有俄羅斯館、琉球館、交趾館等,是外國留學生學習的地方。
而巧合的是,在辟雍殿的西側(cè),屹立著一棵高大的古槐,而此槐的主干向南傾斜,呈羅鍋狀。相傳劉墉背是羅鍋,辟雍是他主持修建的,辟雍殿旁又有一羅鍋形的槐樹。而且,羅鍋形的古槐和辟雍殿搭配得相映成趣,古槐的綠冠濃蔭和紅窗金瓦的辟雍殿相映相輝,更顯得古香古色。
在辟雍殿竣工后,劉墉陪著乾隆和眾官員視察。乾隆看見了這棵羅鍋形的古槐,立刻計上心來。因劉墉經(jīng)常給乾隆出難題,這回乾隆也有了機會。乾隆就問:“眾位愛卿,此古槐像誰?”因有劉墉在場,眾官笑而不答。乾隆又說:“此槐羅鍋,有失大雅”,于是下旨,砍掉古槐。劉墉忙說:“萬歲!以后老槐附首聆聽萬歲講學,乃是大大忠臣。”劉墉的回答讓乾隆無話可說。乾隆聽了,只好說:“羅鍋失雅,砍去修直”。此后,這棵古槐被稱為“羅鍋槐”。
國子監(jiān)街的行道樹,七百多年來,交替種植,一直是以槐樹作為行道樹,是有著文化內(nèi)涵的。綠冠如蔭的槐樹把古老的國子監(jiān)街打扮得古香古色,是京城的一道亮麗風景。槐樹也增添了國子監(jiān)的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