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奇(廣州)·居游記
套用那個人們耳熟能詳的書名,每當談論美中文化差別的時候,我們簡直可以說:“美國人來自火星,中國人來自金星。”
例如,客人登門時帶了一份禮物。按照中國人的家教,當著客人的面拆開絕對是沒有教養的行為。所以,我們小時候總是等著客人離開,然后一關上房門就立刻沖向那一包禮品,看看里面究竟都裝著啥。
而在美國,收到一份禮物的時候,如果放在一邊不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反而是一件失禮的事。因為這樣顯得對禮物輕慢、不重視。對待禮物的正確姿勢,不僅要當場打開,還要表現出欣賞和喜愛之情,如果能有驚喜的反應就更好了。話說在這一點上,我一直覺得西方文化有點虛偽——因為在這種時刻,即便你心里明明不喜歡某一件禮物,也要口是心非地表達歡喜。而且這樣做的惡果是,送禮的人或許還誤以為你真的喜歡這個,下次沒準還會繼續送。
尤其是在特定的社交場合中,有不少美式聚會的重要環節,是主人當著眾人的面一一拆禮物。例如結婚前的bridal shower(準新娘送禮會)、孩子出生前舉行的baby shower(迎嬰派對)、孩子的生日會等等。
美劇《老爸老媽浪漫史》里,Robin為閨蜜Lily準備的結婚禮物,是成人情趣用品。當她走進Lily的準新娘送禮會時,非常意外地發現來賓都是Lily的娘家親戚,而且幾乎全是母親甚至外婆級年齡段的。于是Robin像一只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惴惴不安,她試了好幾種方法企圖把自己帶的禮物撤走,都沒有成功。
結果,她在恐慌之中把自己的禮物和Lily外婆的禮物調了個包。當外婆非常自豪地當著眾人的面介紹她的傳家之寶,喜劇效果達到了高潮……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樣所有禮物都要經過眾人審閱的儀式,無疑會給送禮物的人帶來壓力。每次帶的禮品,都必須經得起“價值”和“用心”雙重標準的衡量,這是不言自明的社交符號。而且,美國禮品市場對于禮物的包裝也更為講究。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能用包裝紙把禮物包起來就算講究的了,如果還能再粘朵緞花那已經屬于最高標準。而美國的禮品商店里還賣美輪美奐的禮品袋;有的禮物在放進禮品袋之前還要先包一層薄薄的彩色紙;甚至,在把這些都放進禮品袋之后,還要再塞一輪質地輕盈但頗占空間的彩紙,以便把禮品袋撐得更飽滿一些。
另外,我個人的體會是:如果參加孩子的生日派對,挑禮物的時候在同等價格的前提下,最好還是挑個具有相當體積的。例如有一次我的女兒參加小閨蜜的生日會,她堅持要送人家一條水晶手鏈。無論我把它包得如何漂亮,也就是巴掌大小。而在生日會拆禮物的環節,那些禮物是堆在行李車上被拉進來的。那條可憐的手鏈被淹沒在各種巨型盒子之間,壓根就看不到——事實上,它沒有半路從行李車的縫隙中掉下來,我就已經很慶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