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曼
十多年前,山下英子提出了“斷舍離”的現代家居理念,“斷就是斷絕想買的實際并不需要的東西,舍就是舍棄家中到處泛濫的多余物品,離就是脫離對物質的執念,讓自己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間”,在日本廣受好評。山下英子出生在東京,但婚后常年居住在日本海沿岸的石川縣,她從大學時代開始練習瑜伽,是在瑜伽道場中初次邂逅了“讓人放下心中執著”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然后將這項修行落實于日常生活的整理技巧中,現已成為風靡全世界的“整理咨詢師”。
的確,也許是因為居住面積不大,加上日式美學崇尚“簡樸恬靜”,日本人對“收納”超乎尋常的熱心,雜志上有很多篇幅在指導方法,街上的雜貨店里到處都有琳瑯滿目的收納用品出售,無印良品里面更是有收納專柜,有放文具的,放內衣的,還有放調料的……就連著名作家村上春樹都曾寫到他有個奇怪的嗜好——喜歡買許多來不及穿的內褲,然后洗得干干凈凈,卷得像一個個漂亮的壽司,整整齊齊地擺滿整個抽屜……這是他的小確幸之一。
我有位同學的姐姐叫惠美,就是山下英子的超級粉絲,自從幾年前聽了她的“斷舍離講座”后,感到茅塞頓開,整個人生都不一樣了。后來她又熟讀了《不持有的生活》、《極簡主義》等書籍,說因為受夠了“消費至上的生活方式”,為了促進環保,決定接受“一年不購物”的挑戰,她們將此舉命名為“簡潔行動”。這一行動在日本得到了不少人的響應,有位媽媽甚至實現了“3年沒買新東西”(食品除外)的目標,想要的東西要么自己制作,要么拿家中閑置物品與朋友交換使用,唯一允許自己消費的就是對健康、教育和旅行的投資?;菝琅c她先生都就職于大公司,收入并不低,這種行為也不是什么“富裕階層的矯情”,而是表明她們開始希望擺脫對物質的依賴,重新尋找生命的真正意義和快樂之源。
惠美說,過完40歲生日的那一年里,她果斷丟掉了幾大包書籍衣物、廚房用品等,包括好幾個過時的名牌手袋。其實都是雞肋般的存在,丟棄它們的同時,仿佛也解放了被雜物束縛著的身心,整個人變得無比輕盈而明亮,簡直像是一場神清氣爽的洗禮。從此她變得對打折促銷失去了興趣,除非有真需要或真喜歡的東西才會買,這令她節約出很多時間與空間,可以享受簡單生活帶來的那份清新。現在她最常用的是一只米白色的布制手提包,一樣美觀大方。而以前她的公寓里,到處堆滿了東西,無數個購物袋堆積成山,只剩下中間一條“羊腸小道”可以走路……
去年有部很火的電視劇《我的房間空無一物》,里面的女主也是因為實現了斷舍離,家里清爽異常,所以當她最愛的奶奶去世時,才得以按照傳統習慣在家中的榻榻米上穿上壽衣并入殮……看到這里惠美感動得熱淚盈眶,然后驕傲地說,我家以前不行,現在也可以做到這樣!但每次經過銀座,看到外國游客在大包小包地瘋狂搶購時,她又會產生深深的疑問:“也許人還是要經過從無到有的那個過程,才能進入到斷舍離的境界吧……”
年前,我也曾慕名去聽過山下英子的講座,她已經60多歲了,但一身淡雅的套裙使她顯得非常年輕、干練。像那個年代多數日本女性一樣,她22歲從早稻田大學一畢業就結婚了?;楹蟾胰?,包括婆婆都住在一起,所以她一直在尋找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斷舍離”理念。印象最深的是,有大學生問,當前我們的社會中不少人還是容易通過物品的價值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所以很難做到斷舍離,怎么辦?她略加思索后回答說:“其實這挺可悲的,除非你對自我有足夠的認知與自信……沒關系,慢慢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