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永強 (成都 自由撰稿人)
雞鳴三更,父親便叫醒我和哥哥。“不早了,快去排隊,不然就買不到肥肉了。”
我們揉揉眼,立刻穿好衣服出門,天寒地凍,月亮泛出冷冷的目光。此刻,才是凌晨4點。
趕到肉鋪,緊閉的窗臺前已排起了長隊。人僅十余號。占位的菜籃、筐子、石頭卻多達20多個,要知道天一亮,這些排隊占位的“死物”就將變成一個個活人。
在30多年前,逢年過節可是項艱巨而偉大的任務。家家重視,人人關心。我們三更趕來,也只排到三十幾名。
大伙不停地搓手,來回走動。好不容易熬到天明。店門開了,人們開始擠動。找籃、尋筐、摸石頭,插隊、爭吵乃常事。“前面那位自覺點,我們早上3點就來了!”“誰不自覺,昨夜1點,我放了一塊大石頭在這兒,不知道被誰搬走了。”“哪來的石頭,石頭也算人么?”“反正我排了隊。”這是雅吵。遇到脾氣烈的,或許就打罵起來。但總的說來,那時的人心頗純,若有人維持一下,秩序會立刻好起來。只是,待一切就緒時,我們的位子往往要挪后十幾位。
肉鋪開了門,還不能立馬賣肉,整塊整塊的冰凍肉尚需剔骨、分類、再給各食堂等固定戶留出配額,當肉掛上架時,幾十雙眼睛便亮了起來,肥肉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暗算的對象。
“那塊肥,盯準了。”大伙在心頭默念。
我和哥哥滿心歡喜,因為前面人僅排著4人了,那塊肥肉卻是有20斤。哪知,賣過三人,肥肉便去了六分之四,剩下的又全讓第四位給買走了。我當機立斷,另選了一塊。長年排隊,這肉都買出經驗了。臨陣,瞧準一塊,另外預備一塊,這叫狡兔三窟。不然,后面的人一催,你往往措手不及。那時買肉好像無法從容,因為壓根兒就沒有時間挑三揀四。
上世紀70年代,每人每月供應肉半斤,油4兩,因少葷,肥肉也就成了搶手貨。肉買得不好,回去要挨罵,若買到了肥膘,父母臉上便綻開了花,我們則像凱旋的拿破侖。回家將肥肉切塊下鍋煉了油,油渣便成了犒勞我們的美食。由于當年與油渣的“特殊感情”,至今,每次面對煉油后那黃燦燦的油渣,我仍是舍不得丟,只是吃得少而已。據說那東西致癌,生活好了,顧慮也多了。
時過境遷,如今買肉,再也不需起早床排長隊了。選肉的標準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挑肥,而今揀瘦。只是無論肥瘦,這肉總沒過去的香。雖然如此,我卻并不愿意為了吃到更香的肉而回到那個起早挨凍排長隊買肉的年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