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梗換舊梗。最近,“三四十歲的老一輩”,就接上了保溫杯之后黑“中年老男人”等段子后的臨時空檔期。
這個梗出自17歲的李昕澤。作為洛陽崇才網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CEO,面對“梨視頻”采訪時,李昕澤稱:我這個年齡做CEO感覺很正常。可能一些三四十歲的老一輩企業家,他們就沒法了解互聯網,因為已經老了。
聽到這話,我差點就“老夫聊發少年狂”,將這位00后CEO痛扁一頓:哥正念著“青春少年是樣樣紅”,想著在媒體待膩了后去創業,就被你埋汰成了“老古董”……你是不是故意想讓我表演“一口老血噴到手機屏幕上”的功夫?你就不能像別的00后那樣按常理出牌,喊我叫“叔”?你讓那些還在叫著“我還是個寶寶”的80后怎么想?
對逐漸掌握公共空間話語權的80后來說,他們顯然不甘心認“老”——社會心理學上的“老”,是跟話語權資源配置聯系在一起的,說你老,意味著你不行了、該讓路了。這是那些站在時代風口上的80后們不堪領受的。
你真把80后的姐姐喊成“阿姨”,她們保準在生活界面上把你拉黑個十次八次?;ヂ摼W本質上就是個“屏”,這個“屏”對現實截面進行了投射,不過是擬態的。我們的很多被現實打磨的觀念,會在“網絡次元”里被校正,包括年齡層認同。“互聯網時間”會給我們心理上的“虛歲”。
但當我們走到線下,遲早還得接受被歲月殺豬刀追殺、被“大齡”“剩女”等字眼奚落和被長輩逼婚的現實。
老了就是老了,就算你能抵御得了肚腩不聽使喚地鼓起,抵御得了漸生華發和身體機能上的各種不服,你能摘掉大齡男(女)青年的帽子嗎?你能改變你父母催婚時說“村里跟你同齡的狗子兒子都上初中了”嗎?能理解這位00后CEO的公司不開工資(更別談社保等),也能招到“300多位員工”嗎?你能想象在洛陽開的一家公司喊著要變成阿里巴巴和騰訊嗎?(文/佘宗明)
輿論就這樣喧囂著,在一輪輪少與老的PK中劃過
調侃也好,無意也罷,剖析李昕澤這一番話是不是對三四十歲群體的不敬,沒有什么意義。這是一個“老”得越來越快的社會,80后說70后老了,90后說80后老了,還有,80后說90后老了,80后還自稱80后老了。哦,這簡直就是一個人人都說自己“老”了的社會?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3年前微信朋友圈里很多人都轉發過一篇王朔的“老”文章——《唯一讓我欣慰的是:你也不會年輕很久》。王朔在文章里說,“原來我一直是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即使明知年歲漸長我也認為只要有顆年輕的心自己就永遠25歲,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個很心動的姑娘,心里第一個念頭竟然是:‘這個姑娘對我來說會不會有點小?’那一刻,我才絕望地發現自己真的老了”。
每個人都會老去,這是再自然不過的、無法抗拒的規律?!澳銈円膊粫贻p多久?!边@算是一種自我安慰,也算是對“正年輕的人”的一種回擊。只不過,在這個大家似乎都“老”得越來越快的社會,“年輕”與“老去”的對抗,早已不再是純粹的自然年齡的對抗,而是不同年紀間的代際碰撞。在年少輕狂者的眼里,稍微上點年紀,做事不夠銳氣,這些人在他們眼里已經“老”了;原本年紀輕輕,但被庸常生活打壓得不夠順暢,這些人自稱自己“老”了;手里握個保溫杯,還未來得及說出中年危機,別人已經說你“老”了……確切說,這不是一個“老”得越來越快的社會,而是一個被輿論塑造出的“老”得越來越快的社會。
等你真正變老的時候,恐怕再也沒有心氣去參與這種熱鬧的討論了。還好,現在還有機會,少一些矯情,多一些直面生活認真做事的能力。(文/陳 方)
除了年輕,你還靠什么踏平一切
當年我們年輕的時候,看不起我們的上一輩,還主要是因為學問。我們的上一輩凈搞運動了,沒讀過多少書。我們對殘存的上上一代,還誠惶誠恐的。而現在涌上來譏笑70后、踏平60后和50后的好漢們,卻只憑著他們的年輕。
不錯,年輕是個非常優質的資產,跟顏值一樣,可以換大錢。但是,這樣的資產,也跟海里的冰山一樣,很容易消融。如果沒有及時在消融之前變現,終將一無所有。無論在學界還是其他的行業,我一直期待能冒出幾個80后的佼佼者,早點把我們這些老朽送進歷史的垃圾堆。可惜,除了一些教授(90后都有了)之外,這樣的人,還真的少見。即便是教授,也多在自然科學界,人文社科界連這樣的官樣教授都不多。說實在的,70后還有幾個杰出人士,但80后,90后呢?難道你們一直要靠那不多的幾個90后美女教授給你們撐臺面嗎?
代際的更迭,是早晚要來的。但是,這樣的更迭,不能僅僅是年輕的“靠死了”年老的,或者年輕的推下去年老的,需要有學問的背景。也就是說,文章要寫得更好,不是只故弄玄虛推出幾個“喪”和“尬”的新字意;學術要更精進,不是只多了幾篇應景文章;思想要更深邃,不是僅僅說得漂亮。
如果單靠娛樂節目里的伶牙俐齒,進步不進步且不說,你的社會,將變得特別沒質量,只有輕浮和喧囂。如果一個社會的人,沒有靈魂,沒有思想的軀殼,你覺得有勁嗎?(文/張鳴)
少年坐在舞臺中央,看著“老一輩”抱怨時代?
當代人攝取知識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代代傳承的以經驗為主導的知識獲取,被創造和傳播為形式的知識獲取所取代。從歷史的尺度看,這樣的變化已經發生了有一段時間。在農耕時代,知識總量大體恒定,緩慢的增長速度不足以影響經驗傳承,但進入工業文明特別是信息時代以后,像計算機摩爾定律一樣,10年內人類的知識總量可能就會翻一番。
如果說,70后、80后那代人的“偏激”“憤怒”,營造了不穩定的代際關系,那么現在的代際關系走向了新的平衡——年少者習慣坐在舞臺中央,看著中年人憤憤不平地抱怨這個時代。
有社會學者提出了“文化反哺”的概念,來描述這種代際關系的逆轉。年長一輩往往要通過向年輕一代吸收文化,來順應時代潮流,中老年人則放棄了說教的執念,以能和90后談笑風生為時髦。年輕人創造知識的能力,強于年長者傳承知識的能力。這好比是十幾年前56K速率的撥號上網還是主流,現在光纖寬帶全面鋪開,速度決定地位。
所以,爭論年輕人和老人誰更應該被尊重,誰更有權利掌握話語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掌握了知識,誰具有適應新事物的能力。盡管從整體上看,年輕人學習能力強,對新生事物表達出天然的熱情,但這并不絕對。照樣有思想停滯的年輕人,保持好奇心和學習能力的老人,對前者而言,他們還沒有年輕就已經老了,對后者來說,他們永遠年輕。(文/王鐘的)
碰巧搭上一班青春快車不足以成就偉大
在一場又一場針對90后、00后的“造神運動”之中,很少有人會想起那些人到中年的業界巨頭。然而,只要稍微留心,我們就會發現每一家年輕人創立的企業背后都有這些中年巨頭的身影。
在輿論的狂歡之下,90后與00后的新銳在表面上好像成了時代的贏家,但實際上,他們卻處處受制于那些“悶聲發財”的業界中堅。很多時候,輿論之所以一邊倒地認為年輕人必然勝過中年人,只是因為真正掌握社會權利的中年人不屑于與年輕人爭奪浮名而已。
不僅如此,精明的中年企業家們有時還會主動制造一些“年輕人后來居上“的輿論,以此迎合年輕人的情感,以讓自己的品牌更受年輕人喜愛,從而更容易地從年輕人身上賺錢——那位“00后CEO”的快速躥紅,離不開60后的“老一輩企業家”雷軍的應和。
誠然,此時此刻,我們年輕人正身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當中,社會對年輕人的態度從來不曾像今天這般友好,創新進取的機會也從來不像今天這樣俯仰皆是。但我們也必須認清現實,那就是這個時代還遠遠談不上“屬于我們”。(文/楊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