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三國初年,關羽敗走麥城,蜀漢失去荊州,隨后出兵攻吳。
這違背了力量平衡游戲的基本原則:弱者要聯(lián)合起來牽制強者。強者在側(cè),弱弱相攻等于自取滅亡。
但劉備還是要東出峽口與吳一戰(zhàn)。英雄豪杰應用博弈論都是無師自通。他為什么還要這么干?
絕望之下的最后一搏。
劉關張一體連枝,劉必須為兄弟之死復仇。這是時人解釋。這解釋只屬于劉備,他在三國豪杰中為人最為仁厚重情。其他人用不上這種解釋。
也許。關羽對得起劉備,劉備也對得起關羽。但劉備傾力東下,還有一個不得不然的戰(zhàn)略原因:
失去荊州,就失去了爭霸天下的前進基地。
劉備不是那種滿足于偏安一偶的人。
劉備出身舊體制下層,天下大亂后,早期不得志,被打來打去,沒看見做出什么業(yè)績,但有個特點,無論誰見到都說他是個人物,呂布,袁紹,劉表,曹操都是如此。天下英雄惟君與操,雖然主要是試探,但能讓曹操試探本身就說明了其段位。沒有什么歷史淵源的陶謙甚至在死前留下遺命,讓手下把劉備找來繼承徐州牧的位子,把他從偏俾將領拔到了政治斗爭的第一線。
劉備的另一個特點,是遍歷了同期主要人物。關東各方勢力他都合作過有的也斗爭過,包括但不限于公孫瓚、陶謙、袁術、曹操、袁紹、劉表,孫權,從關中東進的如呂布、楊奉甚至死在他手上,更不要說以后的益州劉璋。除了關中隴西,其他地方,北到幽州,南到荊州,東到揚州,西到益州,東西南北主要人物他都打過交道。
說劉備遍歷三國不為過。
劉備被同行稱為豪杰又遍歷三國,可能是他無時不刻都釋放一種別人無法看不到的復合氣質(zhì):堅忍有大志。正是因為堅忍,他才會在官渡之戰(zhàn)后中原之主已定,就連江東政權也在孫策死后放棄爭天下時,才算是正式開始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正是因為有大志,他才會在劉表處賦閑期間生出髀肉之嘆:日子太閑適,再不努力就胖了。
這種人怎會呆在蜀中做個地方割據(jù)勢力?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攻蜀不易,出蜀亦難。蜀中做根據(jù)地非常理想,但想要躍馬中原則很難,必須有個前進基地,而最佳前進基地就是荊州。關羽此前從荊州北伐,中原為之震動。這個戰(zhàn)略要地奪不回來,劉備只能老不出蜀。
但是,蜀吳相爭,曹魏在后。這場仗不得不打,又不好打。輸固然不行,也不能隨便贏。最好是做勢不真打,雙方都不傷元氣,自己又能拿回想要的東西。
火中取栗,不過如此。
劉備東出三峽,舍江登岸,步步為營,一邊監(jiān)視曹魏,一邊施壓東吳,以談為主,隨時準備轉(zhuǎn)換戰(zhàn)略重點。想得不可謂不精細。
可他遇到的是東吳。東吳政權到目前為止打贏了所有重大戰(zhàn)爭,不論對手是誰,他們的戰(zhàn)力極為強勁,戰(zhàn)法極為靈活,領軍者出手又極為狠厲。周瑜赤壁之戰(zhàn)燒盡北軍艦隊,呂蒙千里奇襲兵不血刃拿下關羽大本營,這次陸遜初出手,燒盡蜀漢江南數(shù)十營壘。
全軍敗退,劉備托孤白帝城,退出歷史舞臺。蜀漢的命運基本注定。
這命運有兩層。
第一層,爭霸天下的勢能一去不復返。當初荊益漢中連為一體,隨時可以發(fā)動戰(zhàn)略進攻,這局勢只維持了一瞬間。失去荊州,荊州與漢中結(jié)合部亦告失守,從此再也沒有躍馬中原的前進基地。
第二層,如果困守一隅,時間對蜀國不利,蜀魏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這也是魏國謀士對曹丕提的陽謀:天下十分有其八在魏,攻什么攻,只要好好守住,蜀吳會自弊。
蜀漢攻無路,守沒有前途,怎么辦?
以攻為守。
諸葛亮北伐,不是為了拿下關中,再圖謀東進爭霸,就像劉邦當年所做的那樣。他是為了守牢。
首次北伐,魏延獻策從子午谷通道突襲長安。諸葛亮否決了他的軍事冒險主義。這不是戰(zhàn)術爭論,而是戰(zhàn)略選擇。突襲長安是戰(zhàn)略進攻,馬上與曹魏西方面軍決戰(zhàn)。去街亭則是征服隴西。
有句話叫得隴望蜀。從北面南下,要征服蜀中,先要征服漢中,要征服漢中,則要征服隴西。如果隴西在蜀漢之手,魏軍幾乎不可能征服漢中——前有漢中險阻,側(cè)翼有暴露給隴西。
征服隴西,是戰(zhàn)術進攻也是戰(zhàn)略防守,打造蜀漢防守縱深。
可惜,首出祁山就大敗于街亭,七出祁山七次受挫。攻既不得守亦難。等到曹魏放棄冒進轉(zhuǎn)而與蜀吳相持后,兩國的命運軌跡就劃定了。時間不在他們一邊。
回頭看,蜀漢志向遠大,執(zhí)行卻跟不上;東吳執(zhí)行精妙無比,卻志在偏安,如果能重新組合一下,天下或許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