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對汽車的熱愛,不亞于女人追求自己的容顏一樣癡迷。不管你是開幾百萬的瑪莎拉蒂、還是開幾萬塊的QQ車,都總會有改裝的想法。改裝無非有兩種,外觀內飾改裝、和動力改裝。動力改裝說白了就是為了提升原車動力,讓馬力表現更好。
為什么當初買車時候不選擇大排量動力充足的?答案是因為癡迷、男人本能導致。如當初買了大排量、動力充足的車型、回來開一段時間。可能又一樣會去改裝,就如女人追求美貌一樣永無止境!
到底有什么方法,能有效安全提升原車動力呢?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俊翔從事了汽車動力改裝幾年時間,雖不能說是專家。但起碼知道什么是“有效的改裝”。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其實是因為看到很多人不懂改車,花了冤枉錢,換來不理想的動力提升效果。
以下的話可能會得罪很多人,但卻都是我實踐經驗,和親眼看到的。
現在很人都喜歡改裝進排氣提升動力,其實我可以告訴大家,自然吸氣改裝進排氣對動力提升不大。而且改裝不好的情況下,甚至會導致動力下降,這句話相信有很多人不服氣。
例如馬自達3 1.6L自然吸氣,在不改任何硬件情況下,我們通過刷ecu升級后,動力可以提升至1.8L的水平,效果算是非常明顯的。
但有些車主就是認為不改裝硬件不舒服,改了進排氣、加大點火、加電容、油門加速器等。花費接近過萬,出來的效果還不如刷ecu的十分之一。
1.6L馬3進排氣改裝不正確情況下,注意是改裝不正確!動力甚至連1.5L的車都跑不過。不是進排氣暢順了就一定會提升動力,排氣管反饋回壓力會直接影響發動機輸出扭矩,這關系到發動機的工作參數。
很多人因為改裝進排氣,排氣管聲音掩蓋了發動機聲音。跑到很高轉速也不察覺到發動機聲音變大,錯覺會認為動力提升了,所以會更積極踩油門。其實只要上馬力測試機就對比出來了。
發動機工作狀態、輸功率,扭矩完全由ECU控制,包括點火角、噴油量、噴油時間、混合氣濃度進行精準控制,不是你換個幾百塊一根高壓線、過千塊的冬菇頭或者火花塞就會大大改變。
你說一點效果都沒有嗎?也不是,只是效果很小、很少。如果你認為更換了這些東西感覺明顯,哪么刷ecu就是效果巨大。
有些人花過萬塊直接給原車加裝渦輪,其實不管是電渦輪還是機械渦輪,如果不升級ecu程序,加裝再牛13的渦輪都是好不了那里去。而且會大大影響車的平順性。要么加油不去,要么油門踩到某個位置突然就變瘋狗一樣跑,因為ecu程序已經固定了,各項參數都固定了,你認為硬生生加大進氣壓力就能提升馬力嗎?
最能說明一點就是,有很多人直接更換大排量發動機,但還是使用原車ECU,由于原車ecu程序限制,始終發揮不出新換發動機的動力,最后還是刷ecu解決。
因為我看到太多、太多人誤入歧途,改了很多不必要改的東西,花了很多不該花的錢。迷信自己那套改裝理論非常完美,改完哪些沒用作用的東西后,最后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刷ecu。
結果試車后,感覺相逢恨晚,把以前統統改裝過的沒用東西拆掉。
例如現在的奧迪A4、A5帶T的,寶馬F底盤、3系、5系、N20發動機的,升級完以后效果是非常巨大。因為升級后會讓渦輪打開更快,噴油、點火都配合的非常好。在原基礎上提升差不多50匹的馬力,你想想效果明不明顯?
只有通過升級ecu程序,改變發動機的工作參數,才會有效的提升輸出功率和扭矩。而對于刷ecu在中國來說,很多人還是處于初級了解階段,認為提升動力油耗就必定會增加,其實并一定是這樣。
有人曾測試過現在新款寶馬F底盤的320LI和328LI,它們搭載都是型號為N20B20的2.0T發動機。一個是低功率版和高功率板,一樣的路程、一樣駕駛方式跑100Km路程。
最后測試結果為: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80kw的328Li比135kw的320Li的百公里平均油耗反而低了0.5升……,這是為什么呢?
舉個例子,你的電腦、手機、在運行某軟件的時候什么會卡?發現卡頓的時候你為啥會給它優化一下。其實是一個道理,升級就是為了把它的程序調到最佳狀態。
調校點火曲線、提前角、噴油時間,讓燃油燃燒更加充分,混合比達到最佳狀態,在安全范圍了發揮到100%。在沒有升級之前,發動機可能只發揮到70%,還差很多30%沒有發揮出來,就是這樣的原理。
有人會問,為什么廠家在生產時候不把發動機功率調到最佳狀態呢?
廠家生產的汽車會賣去很多國家,因為氣壓、使用環境、燃油的不同,所以會把生產出來的車控制在最保守的范圍。而升級就是把它調校到最佳狀態。
比如一個人正常可以拿起100斤的東,但平時只限制你拿30斤的東西。升級就是把它原來潛能在安全情況下發揮出來,不會對發動機產生不良影響。
正常來說,自然吸氣發動機提升15%左右,大約15~20匹馬力。而渦輪增壓發動機會達到25%~30%左右,大約提升30~60匹馬力。
結尾:
汽車動力升級,不管改裝什么地方。目的都是為了提升馬力。我們為什么不去選擇一個更加直接有效的方法?
在國外,刷ecu已經是非常普遍改裝方式。而在我們國內、很多人還只是處于認知階段。對新事物的接受總需要一過程,我們不能麻目的拒絕,帶著傳統感情色彩和慣性思維思考、一錘子把它敲死。也不能不明不白的接受、人云亦云。只有用事實去驗證真理才是正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