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情緒按鈕”時,覺得這個短語很奇妙——有一種按快進或者慢退這種按鈕的感覺,感覺這就像是針對自己情緒設計的——因為最近我發現自己竟然隨時隨地就被孩子氣的大發雷霆,過后又后悔不已;壞情緒還明顯被孩子復制了,他也會因為一點點小事情不如意就發脾氣,還會因為別人幾句話氣得大哭……
本來,人人都會有情緒,不是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但壞情緒就像一個黑洞,讓我們陷進無助不能自拔,還像一組多米諾骨牌,倒一個就能引發一串反應。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老板罵了員工老李,老李很氣憤,一回家就跟妻子找茬吵架,而妻子也覺得莫名其妙,一窩火就狠狠踢了一腳身邊打滾的貓。
貓無端被踢,就躲出家門避難。跑到外面,正遇上一輛汽車,司機為了避讓貓,一個緊急轉彎,竟一不留神撞上一個放學回家的孩子。
而這個孩子,恰好是老李的兒子。
這就是所謂的踢貓效應,說的是如果不能管理好情緒,就會引發一系列惡性事件,最終引發“禍不單行”的慘案。
情緒情感并不是人類獨有的,動物都會有情緒,比如被挑釁的動物會憤怒的大叫,被追捕的獵物會恐懼的狂奔,擇偶的時候興奮舞蹈等等。
情緒是我們大腦里最原始的,最基礎的感情模式,和我們的身體記憶是捆綁在一起,很難消除。
好情緒讓我們快樂,比如愛的表達,豐盛的食物,放飛自我……我們會想方設法保持這種好感覺;
壞情緒是我們對人或對事的反抗,抑或無能為力,只有身體誠實的用最原始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恐懼、焦慮、憤怒、痛苦……
從原始社會開始,負面情緒主要的作用是戰斗或者逃跑。比如打獵,突然碰到個老虎,恐懼的情緒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讓我們身體進入戰斗狀態,或者選擇拔腿就跑。
典型的動物常用的負面的情緒或者容易進入的狀態——即使是動物,也只是用于捕獵、自衛或者被捕時。
而我們,卻不分時間,不分場合,隨時可以發作,比如憤怒,暴怒,我們情緒一上頭,根本就是無差別攻擊,那時候管他是父母,妻兒,上司,同事,還是敵人,朋友;
比如恐懼,當我們疲勞駕駛或邊開車邊玩手機的時候,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有任何的疑義,完全無所謂懼,可一旦壓死人,恐懼情緒會支配我們的大腦,本能讓我們趕緊逃跑;
再就是凍僵,也就是麻木不仁,做錯事了,被批評或者打罵次數多了,也就麻木了,你說你的,我想我的,你愛咋的就咋的,反正我也改不了,你也不可能打死我;
還有抱怨,喜歡背后各種說別人閑話,壞話,被發現了還怪別人多事,找茬;覺得自己很倒霉,一副全世界都跟自己過不去的樣子;當然,最倒霉的TA的就是家庭成員,天天被各種倒苦水,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
除非我們能夠意識到它,并刻意學習怎么控制它,改變它,否則它會一直根植于大腦最深處,對我們的行為起主導作用。
在如今這高度競爭的社會,負面情緒只會拉我們的后腿,起不了任何有益作用。
如果我們不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很有可能會因為一時一事的不合意,沒有控制好情緒,任它放縱肆虐,這會讓我們很難在社會中立足,甚至會給家庭帶來不可言述的危害。
比如,曾經看過一個故事,說的是有個父親,看到年幼的兒子拿鐵絲在剛剛買的新車上畫畫的時候,暴怒的情緒一下上來了,抓起鐵絲就瘋狂的打孩子的雙手,一邊打,還一邊罵,最后孩子雙手廢了。
車重新刷了油漆,和新的一樣。
無辜的孩子問爸爸:“爸爸的車又變成新的了,我的新手什么時候才能長出來?”
想想,這是多么可怕的事!
科學證明,即使是輕微的打罵,對孩子大腦產生的損害也是不可逆的!
不要說,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只要你想,就一定可以辦到。除非你潛意識里根本不想控制。
我們會生氣,因為“情緒按鈕”被觸動了,這個“情緒按鈕”就是我們心理上感到最不安全的區域。
我們會被一點點雞毛蒜皮的事搞得暴跳如雷,怪孩子,怪別人,怪那些按我們“情緒按鈕”的人,完全是因為我們自己無能,解決不了問題,只有找“軟柿子”發泄一下我們的不爽而已……
仔細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就像一個提線木偶,很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操控了我們的壞情緒就等于操控了我們,這是不是很可怕!
有位專家說的:如果我不合作的話,沒有人可以讓我生氣。
所以,情緒是可以控制,也可以改變的。
首先,是要讓我們的內心強大起來,不容易被情緒左右,即使有情緒,也能迅速平復。
平時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堅定遵照內心的想法來行動,學會說“不”。
能耐心去做每一件自己該做的事情,能帶著感恩的心坦然接受失敗,不怨天尤人。
其次,我們既然知道自己有不良情緒,就不能聽之任之,要不直接在情緒發作時深呼吸,數數,或者找任何可以轉移注意力的事,讓自己平靜下來;要不就找個可以發泄的場所,比如空曠無人的地方大喊,或找個沙包打一頓,或在日記本里寫下來;
再就是,平時學一些調節情緒的方法,多多嘗試新鮮事物。唱快樂的歌,學習一種樂器,練書法,學畫油畫國畫,堅持一項運動,徒步旅游等等。
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不暴飲暴食,多做運動,諸如此類也會幫助我們遠離壞情緒,給自己,給家庭帶來安全,和諧,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