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百變爸媽
作者:37℃大叔
編輯:百小變
文/百變爸媽
“你在哪兒,坐著干嘛?時間過去多久了?快一個小時了,你看看你寫了多少?還在玩,抓緊寫啊!”這樣的場景,估計在多數上學孩子的家庭都很常見,如果孩子再回上兩句:“我在想呢!我不會!”父母的抓狂程度,預計要迅速飆升到最高值。
吼完之后,很多父母又開始內疚和自責:為什么我要這樣對待我的孩子?為什么不能再耐心一點?為什么……以致于網絡上對于遠交近攻這一外交策略都有了新的解讀: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遠遠的看著還能交流,一旦距離近了,就忍不住想要進行“攻擊”。其實,我想對你說:“也許你經常吼孩子,但你依然是個好媽媽。”
吼孩子原因大總結
忍不住吼孩子,肯定是有原因,一般來說,孩子不聽話是主要的誘因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原因要考慮,不能單一的歸結為孩子“不聽話,不懂事。”
1、身體優勢
從體型上來說,父母要比孩子更高大,那么更容易在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的時候,利用高分貝音量,提醒對方注意。或者換個角度看:你敢對你身材比你高大,強壯的人大聲“吼”嗎?多數人,是不敢的,因為一旦對方失控,可能會對我們造成身體傷害。
2、思維優勢
父母的經驗和學識,肯定要優于孩子,尤其是小學階段,所以當孩子出現困難,我們會用自己的思維來判斷孩子的“對與錯”。這是把孩子成人化的表現,沒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所以,你認為簡單的題,簡單的事,也許對孩子來說,并不是像你想象的那么簡單。
3、情緒外延
家是每個人的心里勢力范圍,什么意思呢?是指每個人在家里的時候感覺這個環境、這個面積范圍內,自己是可以控制的,是我說了算的地方。所以,當你遭受到來自于工作、同事、愛人等多方面的不順心,容易把自己的情緒外延到孩子身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相對更弱小,我們的控制感更足。
4、代際傳遞
有研究表明:兒童時遭受過語言暴力或體罰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用相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這也是為什么讓多數父母感到內疚,卻又無限循環的重要原因之一。
5、控制欲強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聽話意味著要絕對的服從,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容易被父母認為是“不聽話”的表現。
即使你沒忍住吼了孩子,也不必特別因此特別內疚。多數觀點都在“吐槽”父母,把父母超能化看待,而忽略了父母自己也是“人”,也會有自己的喜、怒、哀、懼等情緒。一個人的心理資源是有限的,可以把心理資源這個詞理解為蓄水池里的水。
蓄水池的容量是有限的,當其他事情需要調配、使用了心理資源,且又沒有及時輸入,此時的水池的水,是少量的,或已經使用完。當再次需要使用到這些資源,出現了資源匱乏,沒有資源可以調配、使用。
舉個例子:今天工作較不順利,因為非自身原因出現了各種問題,難以處理,因此受到上司的責難,自己也感到很委屈。這一天,自己會調動大量的心理資源來應對自己的這件事給自己帶來的影響。當回到家后,發現熊孩子上竄下跳的,作業還沒完成。你的情緒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發泄口”,這一天的委屈和不滿,在此刻傾瀉而出。
減少吼孩子的應對辦法
1、尊重孩子
孩子從2歲開始,進入到社會化的過程,這時候孩子開始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是要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強制性的要求孩子必須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情。
其次,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有些事情對于孩子來說確實是困難的,這是他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學習階段。例如:吃飯灑到桌子上;拿東西拿不穩;對于作業的一些題目不會做、不理解等。父母應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這些事,是否超出了孩子當下的能力。
2、阻斷代際傳遞
對于習慣性吼孩子的父母,多數是兒時也經常被這樣對待,自己能意識到這一點之后,要有意識的控制自己,改變慣有的行為模式。
3、讓別人來監督自己
可以和孩子約定,當你預見到媽媽(爸爸)要發火時,可以大喊:“智慧媽媽,不發火”。或者,讓另一半監督自己,也可以是提前約定好暗語來提醒自己。
4、回家前放空自己
在單位遭受的種種不順和負性情緒,不要帶回家。因為從你踏入家門的那刻起,你不再是員工、上司、老板等社會角色,你即將扮演妻子、丈夫、媽媽、爸爸等家庭角色。拍拍自己的胸口,輕輕對自己說:“xx你到家了,從現在起,你將是xx的媽媽(爸爸)”
Q:家里有熊孩子,實在是不省心,忍不住吼了孩子,自己又開始后悔,很內疚。
A:吼了,就吼了吧,不必特別內疚。不能否認,有些孩子就是天生的典型外向型特質,他們喜歡運動,坐不下來,所以,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現的不那么乖巧。
事后,可以主動和孩子道歉:“媽媽今天沒忍住,又吼你了,希望你不要生氣。今天,媽媽看到你xxxx的時候,也實在是生氣,媽媽希望你能xxx。”道歉時,要傳遞三個信息,一是告訴孩子“我意識到我錯了”;二是告訴孩子,你的期望,你希望他怎樣做;三是告訴孩子,你的感受是什么。
結語:在孩子十幾年的成長歷程中,真正能做到不吼不叫的父母為數不多,吼了孩子也不必自責內疚。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讓孩子能夠去感知別人情緒的機會,增加適應性。多數被吼的孩子,也是因為不能及時發現父母的情緒失控前兆,不斷的挑戰父母底線。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必要非要求自己做一個“完美”的媽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