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養娃
本文由|慧養娃(anbaoshijia)
授權發布
身為一位女性,慶幸避開了“媽媽和媳婦同時跳進水里,先救誰?”這個無解難題。 但作為一個有兩個寶寶的媽媽,卻不得不思考另一個世紀難題——“兩個孩子同時哭,先哄誰?” 這道題,曾在家長群中做過問卷,答案無外乎以下幾種: 幾年前在幼兒園做調研時,曾當過一段時間的代班老師。 一次放學前,同事接到班上小朋友康康爸爸的電話,說公司有事晚點來接他。 家長晚來一會接孩子是常有的事,我們也就沒放在心上。 轉頭告訴康康:“爸爸有事晚會再來,老師先陪你玩好不好?” 沒想到康康卻哭了起來,邊哭邊說:“爸爸媽媽不要我了,嗚嗚。” “不是的康康,爸爸只是有事晚來一會,不是不要你了呀。” “不是這樣的老師,爸爸媽媽就是不要我了。昨天我喝水燙著手疼哭了,可是妹妹不知道為什么也哭了。爸爸媽媽都去哄妹妹了,沒人管我。嗚嗚嗚。” “老師,你看看康康的手,手疼,心里也疼。妹妹出生后,我就沒有家了。” 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看著小朋友嬌嫩皮膚上的一片紅,心中像扎了一根刺。 在老二出生之前,每一個老大都有一段集結家庭所有關注與愛的時光。但是二胎出生之后,長輩們尤其是父母在弟弟妹妹身上傾注了更多的關注,會讓大寶產生落差。所以對于老大來說,老二就是來爭奪愛的。 如果父母沒有注意到老大們對“愛”的需求,他們則會驅動心理保護機制,表現就是變得敏感以及產生種種怪誕的行為。 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發帖求助,說自從生二胎之后老大就變得很奇怪。 動不動就沖著家人大喊大叫,沒人理就撒潑打滾。弟弟用奶瓶他也要用,弟弟用尿不濕他也要穿。 令人驚訝的是,評論區不是各種方法論,卻是媽媽們的共鳴。 胡可也曾在節目中說,安吉在弟弟小魚兒出生后,發現弟弟尿在地板上,于是他也尿在地板上。 人們在面臨焦慮、受到挫折或在應激狀態下,會產生一種心理防御機制。他們會放棄先前已經熟練掌握的應對方法和適應技巧,轉而采用早期生活中的某種行為來應對,從而降低自己的焦慮感,進而滿足自己的某些欲望。 這種現象,多出現在二胎家庭中的老大身上。這是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來爭取資源,博得更多的愛護與關注。 除了退行之外,還表現為嫉妒、孤僻、暴躁、逆反、自卑等。 無論是哪一種行為,都在發出同一個信號:我想要爸爸媽媽的愛。 但家長們往往看不到這些行為背后的真正訴求,因為對二胎的偏愛從來都是無意識的。 在在綜藝《媽媽是超人》中,梅婷的大女兒快快經常打弟弟陽陽,為此還被網友稱之為“心理陰暗”。 但當繼續往下看,才發現孩子所有的行為都與父母的養育息息相關。 這句“媽媽的陽陽”才是一切根源的導火索。不僅將女兒推得更遠,更會加劇姐弟之間的矛盾。 正是這種父母對于二胎無意識的偏愛,讓老大產生恐慌。更加激發了他們對愛的渴求,所以他們不惜變成“壞孩子”來捍衛自己的主權,為的只是“奪回”爸爸媽媽的愛。 身為父母,為了讓大寶健康的成長,對于自己無意識偏愛的行為,更需要無條件地去糾正。 李玫瑾教授曾說:“當老大和老二發生爭執時,不要一味護小,大人最好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老大身上。” 其實兩個孩子同時哭,也可以看成是“爭執”的一種特殊情況。 小寶的哭鬧一般是生理上的需求,比如尿不濕需要更換,餓了需要喝奶,困了想睡覺等。 這些生理需求早一點晚一點解決,誰去解決都沒有關系。只要有人去做了,是媽媽、奶奶,還是保姆,都沒有問題,只要緩解了小寶生理上的問題,他們感到舒適之后,便會停止哭鬧。 但是老大不同。對于二胎的出現,老大處于心理轉變的時期,這個時期他們更需要的是愛與關注,是心理方面的需求。 與小寶的生理哭鬧不同,老大哭無非是想贏得爸爸媽媽的關注,想要確定是否因弟弟妹妹的出生,他們就會被冷落。 即對于孩子來說,3歲之前一般不記事,只有在2-4歲才出現短時記憶。但就算能夠記住,時間也不會長。 比如3歲時能記住2歲時發生的事,4歲時能記住3歲時發生的事,但是等到5歲時便基本上不會記得兩三歲事發生的事了。 對于小寶來說,今天哭哭鬧鬧,明天就可以歡歡樂樂。兩歲時媽媽的“冷落”,五歲時已經不記得。 二胎家庭中,老大一般都要比二寶大幾歲,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媽媽的一個眼神,爸爸的一句責罵,都有可能在心中生根,成為永遠的烙印。 這個時期,如果感受到了“冷落”,不僅對未來二胎之間的關系不利,也不利于心理的健康發展。 很多家長,常掛在嘴邊的就是“讓著弟弟”,“她是妹妹啊”,“他還小,你讓一下能怎么了”。 這些話,都在無形之中強塞老大的使命感。但是,強行灌輸只能適得其反,老大們反而會對小寶產生更多怨念。 或許我們可以學一學動畫片《小豬佩奇》中的豬爸爸和豬媽媽,他們對佩奇從來都是在尊重的基礎上來展開教育。 弟弟喬治的小恐龍找不到了,豬爸爸豬媽媽沒有強制佩奇幫弟弟找,而是鼓勵她幫弟弟,并且陪她一起。最后在三人的努力之下,順利找到了喬治的恐龍。 面對同時哭鬧的兩個孩子,先去哄大寶,哄好之后。可以對大寶說:“弟弟還在哭,我們去看看他為什么哭好不好?你陪媽媽一起哄弟弟好不好?” 二寶不哭之后,再適時加一句“真棒,弟弟很喜歡被你哄呢!” 先滿足老大的欲望,才能喚起他的責任感。慢慢地,老大會對老二產生保護欲,而不是繼續將他看作來爭寵的“仇人”。 一輩子那么長,父母終究要先于孩子退場,不能陪他們到人生落幕。
身為父母,選擇生二胎,本是為了讓兩個孩子相互陪伴。在他們苦悶、難過,需要一只手扶一下時,讓他們知道身后還有一個家。 卻由于我們的“無心之意”常常會使老大受傷。甚至我們常常忘了,老大也還只是一個孩子。 下一次兩個孩子同時哭時,請無論如何拋掉無意識的偏愛,先沖過去抱一抱那個更需要安慰的老大吧。 唯有這樣,手足才能更好地相伴與成長,一起去往更遠的地方。來源:慧養娃(anbaoshijia)全網最接地氣育兒號,做科普,聊婚姻,寫人生,愿我們,愛娃,更“慧”養娃。原文標題《倆娃同時哭該哄誰?90%的家庭都做錯了》轉載已獲授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