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宅家讓不少父母都叫苦不迭:家中的神獸每天各種折騰,玩手機、不學習!再這么下去,親子關系就要徹底崩潰了。
一位正在經歷孩子青春期的北大媽媽,也曾陷入過類似的困局。
面對一位熊得要命的兒子,她窮盡各種招兒都沒轍。
最后,還是在家庭教育思維的漩渦里先自救,反思、減少干預.....迎來了欣喜的變化。
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她走過的心路歷程。
離期末考試還有一個月(疫情發生前),兒子主動交出手機,跟我說:“媽媽,我想全力以赴地復習了,我要考出一個好成績,放假好好玩兒!”
于是,他真的就規劃好每天放學后語數英理化生各科分配的時間;學累了看會兒吐槽大會,睡前讀會兒書,周末完成學習任務后踢球,看電影。
沒有手機,他依然過得有滋有味,有條有序。
哎呀!真是母慈子孝,其樂融融。
看著這個在我眼前一躍而過的初三小男生,我真的有點不相信自己的感覺,恍如隔世一般。
想起前兩年跟這個曾經的熊孩子你來我往、硝云彈雨直到刀折矢盡、欲哭無淚的過節來,現在是劫后余生般的快慰。
那兩年,我不止一次地暗想過,這小子前世一定被我害慘過,今世一定是來報仇的,不把老媽折騰死誓不罷休。
如今,雖然他仍然不十全十美,仍然愛玩,仍然有些懶惰,仍然不能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學習,卻能在理論上本該叛逆的年齡,看不到一絲逆反的影子;懂事、明理,堅持自我而又從善如流,朝著自己的目標和興趣,穩穩當當地向前走。
唉,所有在大風大浪中幸存下來的人,只有在上岸之后,才會有勇氣回頭望望,那曾是怎樣的洪水滔天。
從心理學家們的理論來看,小孩一般從十一二歲進入青春期,也就是此時開始逆反的。
可是,兒子非常堅決果斷地打破這個僵死的常規,從兩歲就開始公開造反了。
具體表現:我剛剛收拾好整潔有序的屋子,還沒在廚房切好一顆土豆,客廳全亂了。
我一聲怒吼,他嚇得打個機靈,也只愣了幾秒鐘,話還說不利索,馬上也沖我怒吼。
于是我以革命的暴力制服他,嚇得剛剛八歲的女兒躲進自己的房間,等風暴過去才敢出來。
這是母子大戰的開端,隔一段時間會爆發一次,時間2-3個月不等,但每次都以媽媽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這樣的戰爭,一直延續到兒子整個小學階段結束。
現在回頭看,那個階段的戰爭跟后來比,只是個龐大戰役的序幕。
究其原因,是他整個小學的成績還過得去,偶爾會有個年級前十名什么的。
可是,等他初一開始,我這個媽媽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熊孩子,什么是真正的逆反,為什么那么多老母親差點兒被青春期孩子折騰得活不下去,因為——那可真是太要命了!
兒子剛讀初一的摸底考試,他的名次是年級幾十名。
等到期中考試后,他的成績接近三百名。
我這個媽媽一下子慌了,我接受不了這個嚴酷的事實,于是,我開始對他全方位地上心。
一上心不得了嘍,我發現兒子在往一個垃圾小孩的路上走。
對不起,我錯了,不應該說那是垃圾小孩!
但我那時真覺得他就是垃圾小孩,不像這樣的家庭養育出來的。
他說謊,眼神空洞迷離,情緒暴躁,行為乖戾,沉迷手機游戲,對每一門學科都沒有興趣。
我想出了很多很多韜略,軟硬兼施、威逼利誘、責難挖苦,還階段性沒收他的手機。
我那時候非常傻又非常愚蠢的認為:沒關系,反正他永遠都得依賴我,永遠都會聽我的。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謝爾頓》
除了兒子,家里三位成員一致認定:不過一個剛進入青春期的熊孩子,三個學霸聰明人還制服不了一個又笨又愣的壞小子。
當然,我自以為是個聰明絕頂的媽媽,而且是懂得反思的:譬如,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他,克制自己的情緒。
可一到月考成績出來,我依然會憤怒、失望加失控。
看見他油鹽不進我行我素的樣兒,我無奈、焦慮還掉頭發。
很多時候我在想,算了,不管他了,結束戰爭,我束手就擒,讓他自生自滅吧。
可又不甘心,怕他長大了連累我們啊。
很多次跟他干仗的時候我都這么想,這么好的時間,因為爭吵變得毫無意義;這么好的時間,他可以學多少習,看多少書啊!
尤其是他鎖上自己的房門,在里面大玩游戲,我越想越氣,越沮喪,無能感、失敗感與時俱增,有種馬上要爆炸的感覺。
難道,真如某位心理學家所說,如果一個孩子要成為一個成年人,那么要踩著一個成年人的尸體才能完成這段成長之路。
難道,兒子成人了,我這個媽媽就得成為尸體?或者加上爸爸。
可是,我一點也不想死啊,想好好活著!
生活里除了這個熊孩子,還有很多讓我留戀的東西啊!
其實在每一場戰斗間隙甚至熱戰時,我的潛意識一刻也沒停止思考:
這樣毫無意義的爭吵下去是不行的!
好好的家為什么會是這樣?
戰斗越來越慘烈,怎么都沒有效果?
他越來越大,我越來越老,我將來怎么可能操控得了他!
這樣的日子何時是個頭呢?
難道我生下的是一個天使,收獲的是一枚定時炸彈,有朝一日把自己炸的體無完膚、片瓦無存?
感謝上帝!
有一天我忽然明白了,我可不想這樣焦慮暴躁下去,長此以往,我即使不自殺也得生一場大病,這樣一來,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無非是離家出走,徹底沉淪。
這個小孩,我原本是愛他的呀!我想讓他現在幸福,將來也幸福的。
接下來,我思考的邏輯是這樣的:
我想讓兒子像女兒一樣出類拔萃→要出類拔萃首先得學習好→我沒有辦法讓他好好學習→學習不好會死人嗎→顯然不能→我操控苛責他有效嗎→沒有!我們都活得很差→好,就讓他自己活吧,我也要活好自己了。
痛定思痛加上閱讀學習,我終于一懂百懂,一通百通,完成一個釜底抽薪般的大轉彎:對兒子放棄控制,放棄誘惑,放棄壓迫,放棄交易——開始疏導!把空間和時間都還給他。
始料未及,只過了三個月,焦慮——暴躁——戰斗——內疚這個死循環就被徹底打破。
就像一切重新來過,先是母子關系煥發了生機,接著整個家庭生態都隨之改變。
好了,就像養一顆樹,得首先了解他是一棵什么樹,然后,順著它的長勢,該澆水時澆水,該施肥時施肥。
看他長得特別好,就夸夸它。
有時故意讓它濕一點,有時也讓它干一點,目的是為了讓它將來可以度過不可預測的環境危機。
反正,必須讓它自己長!
接下來,兒子一條路一條路地探索,走到危險地帶,他居然知道自己回來。
我關注他,并不干預他,但也愉快地暗示他正路在哪里,也明確告訴他父母的底線在哪里。
摸索著,探尋者,我欣喜地看到,他的激情和好奇心都得到了滿足,他的能量也釋放出來。
我也終于明白,孩子的青春期是可以不逆反的。
因為沒有鎮壓就沒有反抗,青春的洪水完全可以疏導;但是,如果不了解一個孩子,一味跟他刀對刀槍對槍地冷兵器對打,而不懂得去疏導和分解,不可避免一場浩劫。
我終于懂得,孩子是人,不是一個可以按照事先設計的圖紙建造的房子,更不是一個任憑父母設計程序的機器人,他不應被父母牢牢掌控,父母是高學歷高智商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