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詳細的描述一個有效親子關系的完整模型,具有極大的創(chuàng)新性,因為它和傳統(tǒng)的教育和教養(yǎng)模式很不一樣。
它既適合于嬰幼兒的父母,也適合十幾歲的青少年的父母,既適合于殘疾兒童的父母,也適合于“正常”孩子的父母。
絕對不是縱容孩子的教育方式,縱容只會讓孩子自私、無法管教、缺乏合作精神,無法考慮父母的需求。
當然,我們做了父母,開始承擔一種職責或者扮演一個角色,認真試著做出某些特定行為,是因為我們認為為人父母的行為就應該是這樣的。
這個責任感讓很多我們拋棄了自己的需求,為孩子做出了犧牲,很多人無條件的接受、容忍和愛護孩子,生怕自己會犯父母對自己犯過的錯,
讓孩子生活在痛苦、無助之中,覺得孩子應該幸福,想讓孩子得到最好的。
當我們演一個角色太久,深入其中,往往會忘記自己的初衷,忘記自己是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演員,一直假裝成一個不符合他們本性的人。
對于這一點,書里說到:
父母根本無需假裝對一個孩子感到接受和愛,而實際上并沒有這樣的感受;
也無需對所有的孩子感到同等程度的愛和接受;
夫妻二人也無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站在同一戰(zhàn)線;
最重要的是,家長必須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
P.E.T鼓勵父母做真正的自己,可以犯錯,有限制性,有真情實感。
所以,父母必須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設,承認情緒,接納情緒,畢竟他們是人不是神。
我理解為——只有接納自己,才能接納孩子,一直不與自己和解的人,也會對孩子苛責,過分要求,吹毛求疵,甚至打擊、懲罰孩子,導致孩子叛逆、反抗、怨恨,這是親子關系的大敵。
多數(shù)父母在不同的時候,會對孩子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情感——接受和不接受;
有時候會感到自己能夠接受孩子的某個行為,有的行為不能接受;
行為指的是孩子做的事,說的話;
而不是你認為的那種,評判的那種行為——
例如,孩子把衣服留在地板上是一種行為;
你批評她很“邋遢”,這是貼標簽,是你對她行為的評判。
如果父母對孩子很多行為看不慣,貼標簽,無法接受,那么對孩子實際上是沒有太多溫暖和愛的感情的。
父母越不接受孩子,孩子以后就越可能具有較高的侵略性,活躍好動,或者會顯示出某些不討人喜歡的特點。
不容易接受別人或孩子的父母,通常對于他人“應當”做出什么行為,什么行為是“對的”和“錯的”抱有非常強烈和堅定的觀念。
比如,超市購物的母親,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不停的告訴孩子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跟上我!”“不亂跑!”“不要動那個!”“不要拿這個!”“不要跑!”“說了你怎么不聽?”“還不快點走!”“不要和弟弟打鬧!”“快點!”
似乎孩子的任何行為她都無法忍受;
而作者從旁邊看到孩子沒有吵吵鬧鬧,沒有引起任何麻煩,覺得他們表現(xiàn)很不錯,就是對孩子的高容忍度。
能夠接受他人,高容忍度的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TM有內(nèi)在的安全感;
TM接受自己,喜歡自己;
TM認清了自己的感覺與身邊發(fā)生的事情沒有什么關系;
在這類人身邊,你會自我感覺良好——你可以坦率的和TM談話,可以不用正襟危坐,可以放松的做自己。
大部分父母更容易接受女孩而不是男孩;
喜歡乖巧懂事,溫順依賴性強的孩子;
或者成績優(yōu)異、積極向上的孩子;
不喜歡充滿好奇心、喜歡獨立探索各種事物的孩子;
不喜歡不斷惹麻煩,搗亂的孩子;
當然,父母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也更容易接受孩子;
父母睡眠不足、疲憊不堪、身體不適、急躁易怒的時候孩子的很多行為讓TM心煩;
來客人了,孩子的行為、禮儀不好,這個時候讓父母沒有面子,也會對孩子的容忍度降低。
有些父母假裝接受孩子的大部分行為,假扮一個好家長,表面上表示接受,內(nèi)心其實根本不接受;
TM情緒上的不耐煩,面部表情僵硬,皺眉,說話語氣不善,聲調(diào)古怪,甚至推推搡搡孩子,都是表明對孩子的不接受;
TM自以為瞞得過孩子,其實孩子是最敏感的!
所以,P.E.T里說:
最好不要在違背自己的真實態(tài)度的基礎上試圖擴大TM的接受區(qū)域。如果無法接受孩子的行為時,最好不要假裝接受。
這是具有欺騙性、有害的觀念,盡管可以減輕一些父母在不接受孩子行為時產(chǎn)生的內(nèi)疚感,但這個觀念其實一直在損害親子關系。
比如,父母肯定不會接受孩子把臟鞋子踩在沙發(fā)上,這個時候,會批評、說教、打罵,但自己給自己的解釋是——對事不對人,自己仍然愛孩子,不會因為這個事不愛孩子。
父母可以將二者分別對待,但孩子可不會這么認為,就像你讓TM相信打她的屁股“會令父母比她更疼”——就是打在兒身,疼在娘心的詮釋。
此時,你告訴孩子:“我接受你,但你要停止這種行為。”
這樣說,根本不能改變孩子對你行使權利的反應。
孩子痛恨被父母否定、限制或遭到禁止,不管這種權威和權力的行使伴隨怎么樣的解釋。
還不如像孩子坦然承認:“你在特定時刻以特定方式表現(xiàn)出某種言行時,我無法對你產(chǎn)生接受感。”
這樣,孩子會認為父母坦誠,真實。
態(tài)度問題確認。
就是“誰該為問題負責”。
書上說到,眾多父母陷入一個陷井——本應歸屬于孩子的問題被父母承擔和解決了,而沒有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這些獨立于父母生活之外的事,是孩子自己生活中經(jīng)歷的問題,孩子應該為這個問題負責。
比如,孩子被朋友拒絕;
孩子該自己檢查作業(yè);
孩子的玩具被搶走了;
孩子房間沒有收拾;
鬧鐘響了,孩子繼續(xù)賴床,很有可能遲到;
在某些問題上,孩子確實需要幫助,但長遠來看,最有效的一類幫助就是不提供幫助。
更確切的說,這種幫助是把尋求問題解決方案的責任留給孩子。
在P.E.T里面,這些被稱作“傾聽技巧。”
今天就到這里,下次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