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了,自然就不愛說話了。”
“我家孩子本來就比較內向,心情總是時好時壞的。”
你以為孩子只是心情不好,卻沒發現,他可能是生病了。
——鹿媽
◆ ◆ ◆
8月22日上午,一位15歲的花季少女從25層樓一躍而下。
更悲情的一幕緊接而來,愛女心切的父親一沖而上,試圖用雙手接住女兒。
哪里料到,從接近百米的高空墜落的女兒猶如彈射出的子彈,沖擊力巨大,父親非但沒能救回女兒,還把自己的命搭上了。
最后,父女兩人雙雙身亡。
是什么,讓一個本該有著大好未來的女孩以這種決絕的形式結束生命?
學業壓力?父母教育?校園霸凌?
都不是。
而是大家都耳熟的一種病:抑郁癥。
女孩母親說:女兒患有抑郁癥,曾住院治療過。
就在今年上半年,父母就曾發現女孩出現過自殘的行為,胳膊上有劃割的傷痕。
甚至,女孩還說:“不想活了”。
可不管父母怎么問,女孩就是不愿意和父母多說一句。
求醫治療后,本以為有所好轉,女孩還主動提出去學鋼琴。
卻不知,就在上鋼琴課的這一天,女兒自殺了。
自殺前二十多分鐘,她拍了一張坐在二十五樓頂層的圖片,雙腿伸到外面,配上四個字:“世界,再見。”
原來,孩子一直沒能走出來。
父母完全沒想到會出現這種情形。連鋼琴課老師都說:“孩子上課還好好的,沒有一點異常。”
在旁人眼里,看似一切來得突然。
但其實對抑郁癥孩子而言,這是每天備受煎熬、內心支離破碎的最后爆發。
可怕的是,像這樣的孩子非常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在中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中,有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的孩子大約有3000萬!
因抑郁自殺的人數更多,高達20多萬。
為人父母,我們必須要承認的一個事實是:
“抑郁癥”,其實離孩子并不遠。
“兒童抑郁癥”更難覺察
“我家孩子才8歲,這么小,不可能得抑郁癥。”
“小孩子,哪有什么煩惱?”
“女孩子嘛,長大了,性格內斂而已,不愛說話罷了。”
……
在寶媽群里,常常聽到媽媽們這樣的吐槽,用“年紀小”“不懂事”“青春期”這些理由,去解釋孩子性格上的一些大轉變。
然而,兒童抑郁癥并不是爸媽想得那么簡單。
年紀小≠快樂,孩子也是會得抑郁癥。
福建《東南晚報》曾報道一則消息,泉州發現最小的抑郁癥患者,年齡僅僅3歲。
在父母面前每天微笑的孩子,內心不一定真的陽光。
英國《每日郵報》曾報道一項調查研究,在中國,雖然只有4%的孩子被確診為重度抑郁,需要接受臨床治療。但大約有20%的兒童出現過輕度抑郁癥狀。
其中,最令家有女兒的父母擔憂的是,10歲以后,女孩的患病率高出男孩整整兩倍!
而那些輕度的抑郁癥狀,隱匿于生活中,父母幾乎覺察不到。
今年,杭州一位媽媽分享了令自己崩潰的一次經歷。
女兒13歲,從小成績就非常好,基本上每次都能考第一。
初中時,女兒升入一所名牌學校。
那里,高手如云,女兒非常努力,把自己撲在學習上,沒有時間交朋友,也沒有時間和父母交流,心眼里只有成績。
但頻繁考試的比拼中,難免會有“失手”。
有一次,她只考了第五名。
平時嚴厲慣了的媽媽,順勢批評了一頓。
哪里料到,孩子突然性情大變,情緒失控,拿起美工刀就往自己手上割去,還大聲叫嚷著:“不想活了。”
媽媽內心崩塌,無助的她求助心理醫生,才知道,女兒已經患上比較嚴重的抑郁癥。
其實,因為媽媽太在意成績,女兒受其影響早就開始出現抑郁征兆了:特別愛鉆牛角尖、總是過度緊張。
但媽媽完全忽視了這一點。
而這就是“兒童抑郁癥”的可怕之處。
孩子自己對“抑郁癥”沒有認知,一旦父母粗心大意未能及時察覺,等到發現時,“抑郁”已經在孩子的內心盤根錯節地滋長了。
只有父母及早認識兒童抑郁癥,才能更好地防范于未然。
孩子的這些反常行為,其實是在求救
《以家人之名》中,才七八歲大的凌霄就出現過許多反常行為。
凌爸爸說過,凌霄曾經也是和李尖尖一樣,性格開朗、活潑。
因為妹妹出意外,凌霄的性格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孤僻內向。
每次父母吵架時,他不像一般的孩子會哭會鬧,而是拿著一本書坐在樓梯口等他們吵完,然后回屋里收拾被砸壞的碗筷等物件。
乖得不像一個幾歲大的孩子。
當癲狂的媽媽揪著小凌霄的衣領,責罵他時,小凌霄害怕得連哭出聲的膽量都沒有,只敢抖動肩膀。
父母只顧著爭吵,沒人看得見小凌霄反常行為背后的苦痛。
除了李尖尖。
正如凌霄曾說:李尖尖就是他的藥。
只不過后來,凌霄去了國外媽媽的身邊,“這一味藥”不見了。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認為,抑郁癥與童年情感創傷有關。
如果兒時行為養成的關鍵期,受到過多的負面影響,留下了抑郁的種子,在成年期就會很容易爆發。
出國之后,性格極端媽媽的折磨、和真正愛的親人分離、生活的壓力……所有的因素結合在一起,成了誘因,他還是逃不過抑郁癥這一遭。
只是,這一次,再沒有人會關注到他的“反常行為”。
他每天失眠嚴重,必須吃藥才能入睡,痛苦不堪。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冰山理論”。
在教育中的意思就是,孩子就像冰山,行為就是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內在的情緒就如隱藏在水下的冰山一般,不為人所看見。
但兩者相生相息。
當孩子的情緒出現異常,過度擔憂、恐懼、悲傷之時,行為就會頻繁出現異常。
吉林省腦科醫院醫生李甦曾列舉“兒童抑郁癥”的10個“反常行為”:
第一:睡眠習慣改變。 第二:不喜歡曾經喜歡的活動。 第三:刻意避免親戚朋友交往。 第四:思維或者注意力不集中。 第五:在學校的表現下降。 第六:食欲突然改變。 第七:能量缺失,突然變得沉默寡言。 第八:缺失自信和自尊。 第九:無價值感。 第十:自殘。
每一個“反常行為”背后,都隱藏著一句“救救我”。
警惕孩子這些反常行為,別過度指責孩子,去關注孩子的內心。
看見孩子的傷痛,才是治愈的開始。
做到這三點,孩子心理更健康
導致抑郁癥的原因有很多,社會因素、遺傳影響……其中,家庭的影響不可忽視。
身為父母,努力做到這三點,能大大預防孩子患抑郁癥。
第一,做孩子的“壓力調節器”。
曾看到一則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
一天早晨,漢口一位10歲女孩,無論爸媽怎么呼喚、搖晃,就是“叫不醒”。
爸媽嚇壞了,趕緊送去醫院檢查。
可奇怪的是,一圈忙活下來,孩子的身體顯示毫無異常。
醫生立馬想出一招,和小女孩聊起她的愛豆“王俊凱”:
“聽說你最喜歡TFBOYS里的王俊凱,阿姨這里有他們的貼圖……”
沒成想,這招真管用。
女孩很快就醒了。
事后,才知道,原來,女孩是因為在學校,壓力太大,郁悶無處排解,精神疾病發作,從而昏迷不醒。
女孩也不是沒找爸媽求助過,但爸媽都是一副“你自己有問題”的樣子,女孩望而生畏。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施蒂菲爾曼曾說:
“如果我們希望在生活艱難時幫助孩子應對壓力,恢復平靜,我們需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做孩子壓力的“調節器”,讓孩子過上“寬松有度”的生活,才能更好地防止孩子陷入抑郁的漩渦。
第二,做孩子的“心理陪伴者”。
在知乎上,一位媽媽分享了陪兒子戰勝抑郁癥的過程。
兒子因為多次考試失利、被人嘲笑,情緒崩潰,精神恍惚,日日失眠早醒。
后來,兒子向媽媽求助:“我可能得抑郁癥了。”
和普通父母的漠視不同,這位媽媽立刻帶孩子去醫院,最后確診。
此后的那段時間,媽媽放下手頭工作陪在兒子旁邊,監督他吃藥、陪伴他每天運動一小時,和他聊天解悶,鼓勵兒子……
兒子曾無數次對生活絕望,卻在積極治療一年多之后,病情得到好轉,開始停藥了。
父母,是孩子最堅實的力量。
做孩子的“心靈陪伴者”,傾聽孩子的煩惱,陪伴孩子,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
第三,做孩子的“生活導游”。
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喜歡宅在家里,后來得了抑郁癥,總是想自殺。
一次,無意之間,經過菜市場,他進去隨意溜達了幾下。
不知怎么的,生雞活鴨的聒噪、瓜果蔬菜的生機、人來人往的熱鬧……來自市井的熱鬧氣息,一下子就消滅了他心中的陰霾。
他說:“我覺得不管遇到什么事,我都能自己走下去了。”
乍一看有點離譜,卻有科學依據。
美國《科技時報》曾報道,一項研究發現:每天瀏覽社交媒體平臺超過3小時的青少年,患焦慮和抑郁在內的心理問題比其他人要高出60%。
少讓孩子宅在家里玩手機,多帶孩子出門走走,看看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孩子才能體驗生活的樂趣。
做孩子的“生活導游”,帶領孩子看一看世間的朝氣,孩子更樂觀!
親愛的父母們,千萬別小看抑郁癥。
它不是大人的專屬,孩子也是受害者。
萬物皆有裂痕。
面對孩子心中的“裂痕”,父母永遠是第一位的修復者。
好好守護孩子,做孩子生命里最好的“心理醫生”!
*本文系女兒派原創。我家有女兒,有女萬事足。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