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謊,就是撒謊、說假話,是指說話的人故意把自己認為真實的事情說成不真實的事情給受騙者聽,讓“不存在的事”令聽眾相信是“存在的事”;又或者是真實存在的事,故意說成是不存在的。說謊,就是誤導別人把真以為假、把假以為真。說謊是有目的性的,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對事實進行歪曲或者美化,使得聽眾誤以為說謊者“口中的事實”便是真實的事情,從而讓聽眾做出錯誤的判斷。說謊有目的性,那么說謊就不是一個被動行為,而是一個主動的行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以欺騙他人的手段的行為。也就是說,不管說謊最后造成的結果是怎樣的,說謊的主觀欺騙性還是存在的。既然說謊是主觀的、有意識的行為,那么其行為人就不受年齡、種族、學識和閱歷等限制,只要涉及到某方面的利益問題,說謊就會自然而然產生。人世間沒有絕對的善良和邪惡,只有絕對的利益。
有利益,就會有謊言,這是成年人世界的標配。那么作為一張白紙的少兒,他們之間或者他們和大人之間是否有利益的糾葛,他們是否也有謊言呢?如果有,那么他們說謊是天生的,還是帶有目的性的?有這樣一個小男孩,在上課的時候他不斷譏諷身邊的同學,老師見狀,讓他不要語言上傷害同學。然而小男孩并不聽老師的,依然我行我素。老師實在沒有辦法,于是把同學調開,讓小男孩和不愛說話的女生坐一起。放學后,媽媽問小男孩當天的課上得開不開心。小男孩便向媽媽哭訴老師不關注他,把他喜歡的同學調走,還兇他、罵他。媽媽知道后,立刻向學校投訴老師沒有職業道德,對小孩偏見有歧視。面對小男孩媽媽的投訴,學校找到了老師,向老師咨詢相關的情況,同時調取監控進行核實。然后向家長反饋情況,并告知老師當時的錯誤沒有問題,小男孩在向媽媽訴說事情經過的時候,對老師的行為進行了歪曲。小男孩的媽媽不相信,非常確定及肯定自家的孩子是不會撒謊的,如果老師沒有做,小孩子是不會那樣說的。面對小男孩媽媽的不信任,學校老師把上課的監控調出來給小男孩媽媽看,證明老師的清白。小男孩的媽媽看了監控視頻后沉默無語。一直以來,小男孩在她的印象中,就是一個非常乖巧、懂事而且是從不說謊的孩子,可為何在課堂上的行為和自己訴說的事情差距那么大呢?自家的孩子為何要撒謊?是的,孩子天真無邪,沒有那么多心機,但并不表示孩子完全單純,孩子也懂得看大人的臉色,也知道大人的喜好和維護自己的利益。雖然還在沒有金錢利益的想法,但對大人的寵愛和認可卻是很敏感的。一個被大人捧在手心、無微不至呵護的孩子,內心是非常敏感的,當大人對他的態度發生一小點變化,他也能捕捉到的。或許為了討好大人,或許為了讓大人更加關注自己,小孩子說話就會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前進。
說謊,總是帶有一定的目的,并且有欺騙性,但說謊并不一定是想對他人造成傷害。大部分說謊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做出誘導他人走向錯誤的路線或者往錯誤的方面去想。然而,有些謊言是帶有善意的,希望他人好的。人們常說善良的謊言,其本身也是說謊,但其目的卻與普通的謊言不同,善良的謊言雖然也是欺騙,但卻是為了讓當事人不受傷害或者內心不再焦慮,從而說假話去欺騙當事人往好的方面去想。
比如為了不讓在外漂泊的孩子擔心,實際生活很艱苦的家長卻總是告訴孩子自己過得很好。在外面非常艱難的孩子,為了避免父母擔心,也總是和父母說假話,讓父母誤以為自己生活得很好。
謊言并不可怕,也并非都會傷害人。一個謊言的誕生,需要看當時的環境以及說謊人的目的。如果僅僅是為了自身的利益,那么這個謊言就會傷害人;如果是為了讓他人心寬,那么這個謊言往往會是善意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