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人的大事。傳統意義上的“春運”,在中國人的眼里,就是“回鄉過年”,和父母一起團圓。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化的加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城市里扎根。
城市打拼的艱辛,只有在漂泊的人才能真切的體會。對于年輕人來說,好不容易在城市中“扎根”,尋得一塊棲息之地,工作艱辛,生活不易,路途遙遠,假期短暫,回鄉一趟,不僅折騰人,也折騰苦逼的薪水。
于是,年老的父母進城過年的“反向春運”就應運而生。許多鄉鎮的老人,開始從老家奔向大城市,向子女工作的地方進發就越來越普遍。近四年來,春運反向客流連續增長,增幅在9%左右。
過年,無論是“媽媽的嘮叨”,還是“爸爸的酒菜”,其實都是“家的味道”。然而,對在城市中打拼的年輕人來講,太多的制約,使得“常回家看看”早就成為一種奢望。
在中國,家永遠是超越一切的存在,過年合家團圓,高于一切。不管是“衣錦還鄉”還是“落拓回家”,家永遠都是內心最深的期盼,這不僅是傳統,更是一種文化和思想的傳承。
雖然,現在很多年輕人春節不想回家,甚至害怕回家,其實并不是簡單的害怕人情世故,家里人的嘮叨和長輩對生活的逼問,更多的是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不得不低頭,不得不斷絕回家的念頭。
在忙碌的生活中,在艱難的打拼下,好不容易有幾天可以休息的時間,自然是想放松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讓自己輕松自在一點。于是,躲開繁忙的春運,躲開家鄉老人的念叨,就成為最佳的選擇。
然而,對于那些謹守鄉土情緣、信奉鄉土秩序的父輩來說,過年不能團圓,那簡直是人生的罪過。所以,哪怕沒有出國遠門,哪怕不知道怎么坐飛機和火車,父輩們還是會攜帶大包小包的土貨進城,和孩子一起過年。
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父母,一生都是為孩子而活,圍著孩子轉的,即便他們已經變得蒼老,他們依然還是選擇為孩子付出。沒有所謂的心酸,沒有所謂的丟失面子,即使如流民般的大包小包,他們依然會踏上遠去的征程。
說到底,中國人的“以家庭為重”,核心的內容還是“以孩子為重”。即使曾經幾千年封建影響的長幼尊卑儀式感,在時代的浪潮中,為了孩子,都可以輕易的崩塌不再。
孩子,一切都為了孩子,即便不喜歡城市的生活方式,他們也還是會選擇“進城過年”,哪怕只是短暫的幾天后,他們又要擰著大包小包的行囊踏上回程,只要能讓孩子不孤單,能享受“家的味道”,一切都是值得的。
不可否認,現代年輕人越來越適應城市的生活,對家鄉的情感也越來越淡漠,對宗族式的人際氛圍越來越不適應。有些人即使回到家鄉,也是住酒店,或者閉門不出,沒有了父輩們期望的儀式感。
城市化的加速,不僅在不斷消解鄉鎮的人氣,也在消解宗族的人氣,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自己的人際關系群體,距離阻斷了鄉土性感,生存方式割斷了宗族儀式感。在這種情況下,過年就考慮更多實際的生活。
當然,便利的交通方式,便利的通訊方式,讓故鄉和異鄉的界限也逐漸模糊。過去,許多人一輩子都是呆在一個地方,甚至連縣城都沒去過。現在,一天就可以去到千里之外,故鄉、異鄉,只在咫尺之間。
甚至,有些人,一年之中,有大半年的時間是在外地漂泊,酒店變成了家,家反而變成了旅館。這種情況下,故鄉的概念就越來越沒有存在感,更多承載的只是一個出生地,而不是生活的地方。
事實上也是如此,越來越多的故鄉,只是一個出生地,留給年輕人的記憶都是模糊不清的,甚至連左鄰右舍都認不全。故鄉不再是家,城市難以安家,這也是許多年輕人內心難以言表的痛。
回不去的鄉村,難以融入的城市。就如今而言,鄉鎮農村的凋敝已是必然,城市的夢在怎么驚秫,也依舊有施展的余地,值得去打拼。故鄉,只留下父輩們固守的習慣,別的已經面目全非。
反向春運,進城與孩子團圓,就成了父輩們心中那個家所承載的“夢”,為了孩子,為了團圓,為了家的儀式感,一切都值得,奔波就不是負擔,而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