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映的傾向性第二,能力決定個體能否順利完成任務,態度則決定個體是否愿意完成任務
個體依據一定社會的道德準則與行為規范時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核心部分(個性中具有道德評價意義的核心成分——品德),統一(1)道德認知——社會道德規范轉化為個人內在品質的首要環節,是整個品德形成的基礎——直覺的道德情感(舍己救人,隨地吐痰的人)、想象的道德情感(想到岳飛、文天祥等形象就油然而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倫理的道德情感(愛國主義情感等比較抽象的道德情感)(4)道德行為——衡量道德品質的重要標志,具體表現,外部標志2、道德發展受社會發展規律制約,品德除了受社會發展規律制約,還受個體心理發展規律制約聯系:品德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社會道德通過個體的品德而存在。
他律階段,權威和規則絕對順從;對行為的判斷根據客觀結果,而不是考慮主觀動機自律階段,規則是靈活的,可協商的;相互尊重、要求“公平”以公道、公正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能根據具體情況,基于同情、關心做判斷。
③提供了兩種有用的道德教育方法(小組道德討論,公正社區法)1、依從:表面上接受規范,按照規范的要求來行動,但對規范的必要性或根據缺乏認知,甚至有抵觸情緒。(1)從眾(自愿,隨大流)——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2)服從(不自愿的)——在權威命令下,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3)特點——行為具有盲目性,被動性,不穩定性,隨情境變化而變化(1)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相接近。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1)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2)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且具有堅定性。
又叫價值澄清法,代表人物主要是路易斯。拉斯、里爾。哈明、悉米。西蒙和基爾申.鮑母
人的價值觀剛開始不能被個體清醒地意識到,必須經過一步步的辨別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價值觀念并指導自己的道德行動。A 認知成分 B 情感成分 C 意志成分 D 行為傾向成分3、(2016真題)品德是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四個要素構成的綜合體。其中,道德認識是道德情感與道德行為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催化劑。4、(2014真題)()是衡量個體道德修養水平的外在標志,它在品德結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A 道德認識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為5、國家乒乓球隊的健兒團結拼搏,為祖國和人民贏得金牌,這種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情感屬于()A 倫理的道德情感 B 想象的道德情感 C 直覺的道德情感 D 記憶的道德情感A 直覺的道德情感 B 想象的道德情感 C 倫理的道德情感 D 法律的道德情感7、小型判斷道德問題時,不僅能依據規則,而且能出于同情和關心做出判斷,根據皮亞杰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小型的道德認知發展處于()A 自我中心階段 B 權威階段 C 可逆階段 D 公正階段8、(2016真題)依據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具備“自我為中心,服從強權和權威,力避苦惱”特征的兒童道德發展處在()水平。9、在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中,前習俗水平包括()這兩個階段。A 服從與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相對功力的道德定向階段B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C 社會契約的道德定向階段,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10、學生能相信并接納他人的觀點,從而改變自己的態度與行為,同時將這些觀點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說明其品德發展達到()A 服從階段 B 依從階段 C 認同階段 D 內化階段 11、因群體引導或壓力,個人道德態度與行為傾向于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稱為()12、劉老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網絡語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絕網絡語言”的認識,共同提出相應的具體要求并被全班同學所認可,這種品德培養方法是()A 有效說服 B 樹立榜樣 C 群體約定 D 價值辨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