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創始人周鴻祎,是互聯網行業一個傳奇般的存在,他草根創業,曾經挑戰過微軟、百度、騰訊,雅虎等巨頭,后來又顛覆殺毒軟件市場,重新定義計算機安全領域,被譽為互聯網行業的“戰神”。
周鴻祎最為出色的還是他的產品能力,早年的3721、現在被廣泛使用的360殺毒軟件,360安全衛士等,周鴻祎關于爆品的總結——剛需、痛點、高頻,至今無人超越。
那么周鴻祎的產品能力是怎樣培養起來的呢?
我們或許可以從他早年的創業經歷中,找到答案。
1992年,周鴻祎本科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院計算機系,后被保送為研究生,就讀管理學院系統工程系。還在西交大讀碩士的周鴻祎,因為有著一顆不安分的心,開始創業,他做的第一款產品是一款名為masre939殺毒軟件,雖然這款產品最后失敗了,但這次失敗卻為周鴻祎以后在互聯網行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為要去深圳進行采購,周鴻祎接觸了當時中國軟件市場的第一線。在深圳,他狂熱地在賽格市場上收集購買著各種軟件。
回到西安之后,他又和別人交換這些軟件,過程如同集郵愛好者交換郵票。
周鴻祎找到了很多很難找到的軟件, 總共收集了幾千種游戲、上萬張軟件。在這個過程中,周鴻祎還接觸到了很多國外的最新軟件,比如Adobe公司做的Pagemaker和Photoshop。
周鴻祎花費了很多時間去研究軟件,雖然很多軟件和他的當時的產品并沒有關系,但他都要把它們裝一遍,就是為了看看怎么回事。
通過收集和研究軟件軟件,研究軟件的界面,功能,研究軟件是怎么寫的,同時他還會思考,這個產品為什么要這樣做,如果是自己做,要怎么做。
在不知不覺間,周鴻祎漸漸建立起了初步的軟件感覺和產品思維。
在后來的日子里,周鴻祎一直非常注意軟件的界面,他認為再爛的客戶端,只要它存在,它就一定有自己的亮點。可能是文案寫得好,或者是某個功能設計得不錯。這些優點周鴻祎都會找一個本子把它記下來。
周鴻祎說,這種感覺就像天天在練功,自己的功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
周鴻祎的產品能力和感覺,就是通過對海量產品的了解和研究培養出來的。
看到周鴻祎的學習過程,不由得讓人想起了現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機器學習模式。
機器學習模式和人類大腦學習的模式非常接近,簡單說就是大量數據加深度學習。
首先給電腦是提供數據,電腦通過統計學原理,自己得出算法,然后根據反饋不斷優化,最終實現目的。
前段時間戰勝圍棋冠軍李世石的阿爾法狗,就是機器學習的模式,通過輸入數以千萬計的棋局,阿爾法狗成了最厲害的圍棋高手。
各行業的學習本質上大抵如此,很多專家到了一定階段,會出現所謂的直覺、第六感, 能快速做出判斷而不需要什么理由, 本質上就是因為積累的大量的案例和實踐積累,已經將算法潛意識化了。
知道了這些,對提高我們自己的專業技能,有什么啟示呢?我覺得從周鴻祎和機器人的學習模式中,至少可以提煉出三個方法,而且這三個方法,人人可用。用好這三個方法,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所在領域的高手。
那么是哪三個方法呢?我們一個一個來解釋。
通過周鴻祎和阿爾法狗的例子,我們知道,要想在一個領域培養出認知,必須接觸大量的實際案例。理論可能是空洞抽象的,但案例卻是真實具體的,也正因為如此,現在商學院把案例分析作為最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
知名廣告人小馬宋,在知乎上設置了一個價值10元的問題,問題的大意是:如何快速提升文案寫作能力?小馬宋給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讀超過1萬份經典文案。
小馬宋曾經在他的公眾號里提起過他的學習經歷:
”我那時在廣告公司工作,對于廣告創意的思路也很局限。于是,我用了一個笨辦法,我就閱讀大量的廣告創意案例。那時,我和同事用了半個月的時間把德國的一本世界級廣告創意雜志10年來的作品從網上全部下載下來,一共是20000個頂尖的創意作品。我又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把它們分門別類地整理成了10個PPT。然后我把這20000個創意反復看了三遍以上。看完這些創意后,我發現,其實市面上大部分廣告,創意方法都是來自這些經典的創意,無非變變形式而已。
同時,我也收集了世界上最經典的文案,全部抄寫了一遍。大部分經典文案我都是背誦下來或者能夠復述。這時,我寫文案的時候就有了各種不同的題材和思路。而我個人也在從事廣告的6年間每天保持著閱讀10個以上廣告案例的習慣。“
小馬宋的方法和周鴻祎一樣,可以說殊途同歸,不管學習什么,先去接觸大量的案例和信息,能讓你在短時間內,培養出對行業和產品的鑒賞力以及理解力。
所以,不管你在什么行業,一定要盡可能多了解行業內的經典案例、產品,這是你提升技能的基礎。
多數認知和學習,都是為了提高能力,能力必須在實踐中才能提高,只是紙上談兵無法掌握真正的技能。
就像我們看視頻學習做飯,常常會出現“一看就會,一做就廢”的情況,你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全部技巧,一旦進入實際操作,就會發現很多細節問題,不知道如何處理。
中國廚藝之所以難,就是因為影響口味的因素很多,食材,鍋的材質與薄厚,火的大小,調料質量,這些都沒無法標準化,每一家每一戶用的都不同,而這些是無法通過簡單的學習就能全部掌握的,只有在是精華操作中大量的實踐、積累,才能靈活掌握。
王陽明提出著名的“知行合一”,很多人以為就是簡單的先“知”后“行”,知道就要做到,就是執行力。
其實王陽明的的話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由“行”到“知”,有些事情沒有“行”就無法“知”,通過實踐才能真正“知”。
因此我們不但要從知到行,也要從行到知,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目前我們所知道的產品經理,很少沒有從事過一線開發工作的,扎克伯格、雷軍、布林、馬斯克、馬化騰、張小龍等等,這些人都是在一線打拼過,從具體的產品開發業務中成長起來,對產品的細節和技術都非常熟悉。
據說扎克伯格現在每天還要堅持寫一些代碼,劉強東每天要在京東平臺下單,馬化騰經常半夜通過郵件,對產品的細節提出修改意見,他們都是深入產品研發中,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自己對產品的敏感。
通過學習,建立一種認知和思維,并不意味著就一勞永逸。
因為我們的認知能力有限,所獲得的數據有限,我們歸納統計的結論,并不是完全正確的,因此本質上我們的認知永遠是片面的。
哲學家卡爾·波普爾認為,科學理論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可證偽性”,也就是所有的科學理論,一旦發現反例,就意味著原來的理論被推翻,也就是說任何的科學理論知識都只是暫時正確。
我們的認知和方法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建立了一種認知,只是代表目前的的認知模式暫時和目前獲得的信息相平衡,我們的認知能解釋所接觸的事情,我們總結的方法能夠解決眼前的問題,這只是一種短期的平衡。
一旦有新的問題,新的信息輸入,打破原來的的平衡,我們就必須調整原來的的認知,重新建立新的認知框架,以便容納新的信息。
認知的過程就是這樣不斷更新,持續迭代的循環過程。
就拿寫作來說,剛開始你學習到,蹭熱點可以成為爆款,后來你發現寫名人故事也可以有不錯的收益,直到最后你會發現,如果你寫的是深度干貨文章,也是有很多人支持的。
最后,隨著認知的不斷擴展,從盲人摸象到逐漸認知到認識事情的全貌,你也會成為本領域內的高手。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學習這件事也是一樣。
不管你在什么領域,通過學習達到精通,成為高手的過程本質是一樣的。
如果想要快速的進步,可以按照上面提到方法:
大量輸入自己領域內的經典案例并深度學習,同時保持大量的實踐,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同時隨時保持敏感,了解最新的動態,不斷地納入新的信息,不斷地升級自己的認知模式和能力,這樣堅持下去,終有一天,你也會成為你所在領域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