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懶瓚
重
度
潔
癖
他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不愿管理生產,自稱"懶(懶)瓚"。
倪瓚,元末明初畫家、詩人,元四大家之一。
倪瓚的出身比較富裕,后又得長兄撫養,倪昭奎又為他請來同鄉"真人" 王仁輔 為家庭教師。
雖生活優裕,但未染上紈绔子弟習氣,對自身的學習修養,抓得很緊,但也養成了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態度。
▲《容膝齋圖》 倪瓚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藝術上,他是“元四家”之一,作品重筆墨意趣,將凄清冷寂、蕭條淡泊的畫風發揮到了頂峰,影響極其深遠;
交友上,他高傲孤寂,有苛刻的標準;
他還有重度潔癖,幾乎所有關于他的記載,都曾提到這一點。
鵝毛廁所
洗
死
梧
桐
▲李可染《倪迂洗桐圖》
首先倪瓚一天的衣物要換洗多次,他家中的仆人要時刻不停的打掃來保證家中的潔凈。
連家中的大樹也要每天擦拭干凈,其中發生了一件趣事,倪瓚非常喜愛屋前的梧桐樹,便命人每日擦洗,稍有疏忽,便嚴加苛責,時間長了梧桐樹竟生生被洗死了,當時倪瓚就是潔癖到這種程度。
還有他最出名的故事 ——鵝毛廁所。
倪瓚的香廁再潔癖的人也要出恭,那環境那氣味也是倪瓚無法忍受的,那倪瓚便想辦法建了一座空中樓閣作為香廁,這個香廁十分講究,香木搭好的格子,下面填土,中間鋪著潔白的鵝毛,上如廁的時候便聞不到一點臭味。
如此之人,你還敢說自己是潔癖嗎?
只畫山水
從不畫人
▲《江渚風林圖》 倪瓚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倪瓚的孤傲個性及潔癖確確實實地反映在他的畫中:他不喜歡將畫上色或在畫中蓋印章(畫中印章皆為后人所蓋尤其是乾隆)。
而且,他只畫山水,從來不畫人,頂多畫個涼亭。曾有人問他為什么都不畫人,他回答說,“當世安復有人?”
▲《漁莊秋霽圖》 倪瓚 上海博物館藏
清
凈
空
靈
見
畫
如
人
這些都是關于倪瓚的趣事,并不是他成為“元四家”的基石,使他名留至今的當然還是那些高逸的山水畫。
實際上,看他的畫,大致就可以了解這個人——
在人生的后 20 年,倪瓚一直泛游太湖,他面對如此的優美景致,內心并沒有太多波動,清凈至極。無論是近處的枯樹,還是遠處的山巒,他都只用極少的筆墨,但卻勾勒出了一位世外高人的遁世脫俗之感。
《漁莊秋霽圖》被認為是倪瓚的代表作,典型的“一水兩岸”式構圖,全畫分近、中、遠三景,近處是小小的土坡,上有 6 株高低不一的樹,隔岸是兩道山丘,中景為一片湖光,但倪瓚一筆未畫,這也許正是他的用意所在——水無波紋,一片空明。
▲《秋亭嘉樹圖》 倪瓚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363 年,倪瓚之妻蔣氏病逝,外加長子早逝、次子不孝,62 歲的他內心極其苦悶,于兩年后完成的《谿山圖》比以往更加蕭瑟空靈,那幾棵枯樹雖沒有多少生機,卻依然挺拔。
▲《谿山圖》 倪瓚 上海博物館藏
朱元璋建立明朝時,他 67 歲,鑒于其聲望,朱元璋意圖召他進京供職,倪瓚堅辭不赴,作詩云: “只傍清水不染塵”。
▲《紫芝山房圖》 倪瓚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觀倪瓚的畫,可以感受到一種荒寒古寂、自然平淡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同于范寬,也不同于黃公望,它親切感人,沒有任何壓迫感。
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杰。”別人不了解他,恐怕他,也不想被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