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局限于結腸、并不累及上消化道的特發性慢性炎癥性疾病。病變通常起始于直腸,局限病變可表現為直腸炎,病變累及整個結腸時表現為全結腸炎。
臨床表現
便血和腹瀉是潰瘍性結腸炎的典型癥狀。
潰瘍性結腸炎較克羅恩病更常出現腸道外表現,其癥狀包括壞疽性膿皮病、硬化性膽管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和強制性脊柱炎。
診斷
內鏡和組織學檢查可以明確潰瘍性結腸炎病變,鋇劑灌腸可輔助診斷。
典型表現是病變處直腸特征為紅斑、水腫、血管紋理消失,黏膜呈顆粒狀及質地脆易出血,在病變和正常腸段見可能有「中斷」的明顯分界線。
疑似有爆發性結腸炎時不能行結腸鏡檢查術,因為有誘發中毒性巨結腸或腸穿孔危險。
潰瘍性結腸炎與克羅恩病的診斷
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目的在于控制癥狀和減少復發。治療強度取決于癥狀嚴重程度,20%~30% 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癥狀可自行緩解。用于輕癥結腸炎的一線藥物是氨基水楊酸。
預后
部分患兒起初對藥物治療有效。
許多輕癥患兒預防性應用氨基水楊酸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少數輕癥患兒會出現頑固癥狀。
如病程超過 10 年,演變成結腸癌的危險性開始迅速增加,因而自病程 8~10 年應開始常規結腸鏡檢查,以減少結腸癌的發生危險,活檢中發現有明顯異型增生時需及時行結腸切除術。
* 以上內容整理自《兒科學 第 9 版》、《尼爾森兒科學》
策劃: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