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支動脈梗死與腔隙性梗死不一樣,就是指發生在穿支動脈區的急性梗死灶,沒有任何其他含義。這樣的梗死灶可以是多病因的,但從局部來看,可以是載體動脈的斑塊或血栓堵塞了穿支,也可以是穿支動脈本身病變所致。
腦內主要穿支動脈包括:豆紋動脈、脈絡膜前動脈、Huebner返動脈、丘腦結節動脈、丘腦膝狀體動脈、丘腦穿通動脈、脈絡膜后動脈、基底動脈旁正中支。
脈絡膜前動脈梗死
脈絡膜前動脈( 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 )為頸內動脈的分支,通常起自頸內動脈后側壁床突上段。
脈絡膜前動脈多數起始于頸內動脈后側面,主要供應內囊后肢的后2/3、蒼白球內側部﹑視聽輻射及尾狀核尾部﹑側腦室后部放射冠等部位,其行程長,管腔細,分支缺乏側支循環,一旦出現阻塞,臨床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肢體無力,且病情常常出現波動和加重,加重后病人3個月日常生活能力差。
AChA池部發出細小的分支主要供應以下區域:
① 基底節區:內囊后肢后 2/3、蒼白球內側部、尾狀核尾部;
② 視覺傳導路:視束、外側膝狀體前外側半和視輻射起始部;
③ 中腦:大腦腳中 1/3、黑質;
④ 顳葉內側面:梨狀皮質、鉤回、海馬、齒狀回等。
腦室部的分支形成側腦室的脈絡叢,與來自大腦后動脈的脈絡膜后外側動脈形成廣泛吻合。
典型癥狀表現為對側肢體偏癱、偏身感覺缺失,同向偏盲,即所謂的AChA綜合征。
豆紋動脈梗死
內側豆紋動脈是大腦前動脈 A1 段的分支,其供應基底核的前下部,還與 Huebner 回返動脈一起供應內囊的前肢。
外側豆紋動脈是大腦中動脈 M1 段的分支,其供應尾狀核頭、體的上部,蒼白球和殼核大部分,還供應內囊前肢和內囊后肢的部分。
(一)紋狀體內囊梗死分為:
1) 前型: 13%, 位于內囊前支, 認為是ACA的Heubner動脈受累;
2) 后型: 11%, 位于內囊后支, 認為是脈絡膜前動脈受累;
3) 上型: 27%, 位于側腦室體旁, 認為是外側紋狀體動脈受累;
4) 外型: 36%, 位于豆狀核(尾核頭, 內囊前支及殼核的一部分, 有時呈“逗號形”), 認為是豆紋動脈、紋狀體動脈受累。
實際上后二型(上型和外型)更多見。
回返動脈梗死
RAH又稱內側紋動脈(medial striate artery)或前內側穿通動脈(medial anterior perforating artery), RAH起源、行程多變,在一側大腦半球通常以單支 出現,雙側出現率為90%以上,直徑約0.8mm,多起 源于大腦前動脈A2段近端(相當于前交通動脈近端 2ram以內)的外側或背外側壁,發出后即與大腦前動 脈反方向呈銳角向后外,走行于大腦前動脈Al段的 上方,行程中發出2—10條分支,主要有嗅支、額支、 前穿質穿支、外側裂支,分別至嗅三角、額葉眶回、前 穿質和顳葉內側皮質,供應區域為眶部內側皮質、紋 狀體前腹側部(尾狀核頭部、殼核前部、蒼白球外側 尖端)和內囊前肢等。
RAH是腦內唯一既供應 腦深部基底核區(中央支),又供應腦皮質如視束、嗅溝區、顳葉內側皮質(外側裂支)、額葉眶回的腦底穿 通支血管,非常重要。
RAH損傷或閉塞的典型癥狀主要是病灶對側中樞性面肌、腭肌、舌肌癱瘓,以上肢更為明顯的上 運動神經元癱瘓,額葉性共濟失調等,也可出現認知 功能障礙、人格改變等癥狀,如果優勢半球側損害,還可引起失語,這是由于RAH的每條分支僅供 應皮質紋狀體區的一小部分,另外所有供應紋狀 體的血管也供應走行于殼核和尾狀核之間的內囊,所以其損傷或閉塞后臨床表現多樣。
左圖:病例1 頭都MRI:T,W示右側尾狀核頭部,殼核長T信號,左側尾狀核,殼核長T信號陳舊梗死病灶;
中圖:病例2 FLAIR示右側尾狀核頭,殼核高信號梗死病灶;
右圖:病例3 頭部CT示右側尾狀核頭,殼核片狀低密度粳死病灶;
丘腦梗死
丘腦主要由后循環供血,如下圖所示,丘腦結節動脈起源于后交通動脈,丘腦旁正中動脈起源于大腦后動脈P1段,丘腦膝狀體動脈、脈絡膜后動脈起源于大腦后動脈P2段,以上4組動脈是丘腦主要的血供來源。
需要注意的是,與基底節區類似,丘腦區域的供血血管也存在較多變異。丘腦旁正中動脈存在3種變異類型:
? A:雙側丘腦旁正中動脈由雙側大腦后動脈P1段發出。
? B:雙側丘腦旁正中動脈起源于一側大腦后動脈,或起源于一側大腦后動脈發出的同一主干;這種變異最早在1973年由法國醫生杰拉德·佩切隆(Gérard Percheron)描述,因此被稱作Percheron動脈,大概占1/3。
? C:雙側丘腦旁正中動脈起源于雙側大腦后動脈,但中間存在拱形血管連接。
Percheron動脈閉塞引起的雙側丘腦梗死已得到人們充分認識。這種綜合征相對少見,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7%,典型的癥狀共包括4點:
?警惕性障礙,如昏迷或木僵;
?明顯的記憶障礙,難以產生新的記憶,常有虛構;
?本能和情緒的變化,一般伴有煩躁不安、冷漠或長期呈現不良情緒;
?垂直凝視麻痹,可能沒有垂直掃視和追蹤動作。
其他臨床癥狀還包括如定向力障礙、意識混亂和無動性緘默癥等。大多數患者的神經系統障礙和嗜睡可恢復,但認知缺陷和冷漠癥狀傾向于更為嚴重且持久。
內聽動脈梗死
內聽動脈多起自基底動脈下段或小腦前下動脈,血管細長,管徑0.1~0.7 mm。由于內聽動脈與主干血管以直角分支,而且主干粗大,分支細小,根據流體力學原理,分支與主干管徑之比愈小,分支角度愈大,流體所受阻力就愈大3,這就容易使內聽動脈內的血流速度減慢,而致其血栓形成。另外,內聽動脈分支后到達耳蝸和前庭器官之前都要經過螺旋狀彎曲,這種極度的扭曲和血流速度的緩慢也容易使內耳發生微循環障礙。內聽動脈的主干—一-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更加重其供血障礙,導致其梗死的發生。
內聽動脈梗死臨床表現為劇烈眩暈、惡心嘔吐、耳鳴、突聾等。
內聽動脈梗死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資料,其特點為:
(1)耳聾突發,早期可反復發作;
(2)感音神經性聾;
(3)可伴耳鳴或眩暈、惡心、嘔吐;
(4)年齡多在50歲以上,有動脈硬化的證據:
(5)除第對顱神經外無其他顱神經癥狀和體征;
(6)除外炎癥、腫瘤、藥物中毒及外傷等原因引起的耳聾。
腦橋旁正中動脈、短旋支、長旋支
腦橋腹內側部損害:可出現腦橋腹內側綜合征,又稱為福維爾綜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經、面神經、腦橋側視中樞、內側縱束、錐體束。多見于腦橋旁正中動脈阻塞。
短旋支受累
產生腦橋腹外側綜合征,表現為同側面神經、展神經麻痹和對側偏癱。
臨床表現:
基底動脈短旋支受累時主要累及腦橋腹外側,可以引起Millard-Gubler 綜合征。表現為對側中樞性偏癱、病灶側眼球不能外展、同側周圍性面癱(下運動神經元癱)、對側偏身感覺障礙。
基底動脈長旋支阻塞
主要累及前庭神經核、展神經核 + 內側縱束、面神經核、小腦中腳、小腦下腳、三叉神經脊束核 + 脊髓丘腦束、內側丘系。
其主要病因為小腦上動脈或其分支血栓形成 栓塞。橋腦背外側腫瘤、出血少見。由于小腦上動脈供血區 的橋腦背外側受損害,其中結臺臂、內側丘系、內側縱束、外 展神經等常受累。臨床表現為病灶同側小赫性共濟失訶, 病灶對傭肢體痛溫覺本體感覺障礙或分離。如累及內側縱 柬可有雙眼向病側共同凝視麻痹;如累及外展神經引起同 側跟球外展不能。
參考文獻:
[1]高山. 穿支動脈梗死與穿支動脈疾病[J]. 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10,7(1):10-11. DOI:10.3969/j.issn.1672-7061.2010.01.003.
[2]王光勝,胡婷,楊金建,等. 脈絡膜前動脈梗死的影像學特征分析[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1,19(14):2446-2450.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1.14.037.
[3]秦雪,何志義,李蕾,等. 10例Heubner回返動脈梗死的臨床及神經影像學分析[J].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1,28(1):29-32.
來源: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