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心理問題都是頭腦層面的問題。都是頭腦扭曲真相的結果。
抑郁癥以受害者自居,不斷通過反芻思維活在過去,企圖在頭腦扭轉已經既成的事實。在軀體障礙和心理沖突的雙重折磨下,就會進入頭腦編織的破罐破摔的陷阱,他們不再相信任何的努力,不再相信外界的干預,整個人就把自己封閉起來。這樣做的結果使情況變得更加的糟糕,更加的錯綜復雜。
而焦慮癥在潛意識的不安全感驅使下,通過災難化聯想不斷對未發生的事情負面地扭曲,把結果提前災難化預判,生活處在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境地。
這一切都是頭腦層面創造一個虛假的你,當你認同這個虛假的你,你就把這個虛假的你當成真正的自己,所以,抑郁癥會認為那個無助無望無能的自己就是真正的自己,焦慮癥會認為那個不安全恐懼的自己就是自己。
這就是頭腦編織的陷阱,讓你一步一步地走向陷阱。讓你錯誤的認為這一切都是那樣的真實,當你回過來想要逃離的時候,被思維捆綁得牢牢實實而無法動彈。
所以當我們發現被捆綁得無法動彈而痛苦不堪,允許自己暫時的沉淪,允許自己的崩潰。不用第一時間去掙扎,去擺脫束縛。這樣做只會被痛苦無助綁得更緊。
陽明先生提到“事上磨煉”。通過知行合一才能達到良知的狀態,大部分痛苦都思慮過度的產物,事實上只是自己的精神內耗,只是不斷地思考并沒有采取實際的行動。
意識行為療法提到臣服的概念,不去做無謂的抗爭,而是接納痛苦,接納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接納人生無常的規律。心理的規律在于你越是去抗拒痛苦,頭腦層面就會加快認同痛苦。如果你試著放下痛苦,帶著痛苦去生活。那么情況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沒有人在這一生中能夠真正地擺脫痛苦,如果你認為只有解決了痛苦,才開始真正的生活,那么你一直都在解決痛苦的路上,直到生命的終結,還沒有開始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生活就是與痛苦同行,在痛苦中覺知汲取營養。
所謂痛苦和快樂不過是頭腦二元對立的產物,這造成的結果就是對痛苦極度的抗拒和對快樂極度的貪念,為了尋求頭腦的快樂而刺激多巴胺的上癮,于是對外在的名利金錢過分的追逐,當能力跟不上欲望,痛苦就會產生。
當無法從內在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和價值,必然不斷通過外在的東西來滿足自己虛弱的內心和潛意識的不安全感。那么一定會不斷抵制外在的所謂壞的事情,生意的失敗、感情的破裂、健康的丟失就會讓你無法接受,壞的不想要,好的要不完。
當你放棄頭腦的二元對立,無所謂正確與錯誤,無所謂成功與失敗,無所謂得到與失去。那么內在的沖突和掙扎就會減少。痛苦就會消失。
當抑郁癥的朋友不再要求自己變得強大、變得自信、變得堅強。而是接受自己軟弱和平凡,接受人生并不完美的事實,努力地安住當下,那么人生就會否極泰來。
當強迫癥的朋友不再追求絕對的正確,不再相信自己的頭腦,而是相信自己,事情就會柳暗花明。當你強迫性關門時,用意識來感知關門的動作,用耳朵來傾聽關門的聲音,用手來感知門把手的真實,用眼睛來觀察鎖好門后的安靜,當你用自己的意識參與整個流程,而不是用頭腦限制性信念來參與,就會從內在相信自己,就會升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氣。
焦慮癥強迫的朋友要的不是真正意義的安全,而是頭腦層面的“確信感”。只有當我們出離頭腦,打破頭腦的二元對立,打破“想好怕壞”的心理,讓意識參與進來,才能解決問題。
不管是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都在用邏輯思維和推理來解決問題,都在用一個念頭來論證壓制改造另一個念頭。這樣做的的結果只會增加內心的沖突,就會此恨綿綿無絕期。
彈指一揮間,人的大腦就會產生萬般的念頭,一個念頭可以包含萬千煩惱,也可以一念解脫。所以禪詩有言: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心是孕育一切快樂、痛苦的母體,好好地照應你的心念,不執著于小我,才能斷一切苦。“自我”“小我”是不安心狀態,催生痛苦;“無我”“超我”是“以不變應萬變”的穩定的心態,遠離痛苦。
《金剛經》中有一句話:“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一切修行法門只有兩個字“護念”而已。起心動念要處處看清楚,當我們看清楚了潛意識的運行軌道,才能超越頭腦各種限制性信念,才不至于困在各種標準和框架中,過著行尸走肉的無意識生活。能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八萬四千法門就是這句話“善護念。
”護念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護念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才是善護念。
守住自己的內心,才不會流同于集體無意識中無法自拔,才不會被外在的東西困住自由的心,才能和諧圓潤地和世界相處,任憑風浪起,此心巍然不動。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河流永遠跨不過高山,但它可以變成云,落成雨,重新匯成河流,從山的另一面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