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無時無刻不在制造分裂,為打翻的牛奶哭泣,頭腦一會讓我們回到過去,對過去不斷悔恨和抱怨,一會讓我們活在未來,對未來不斷恐懼和害怕。但我們的身體永遠活在當下。因此我們的身心沒有處在同一頻譜,身心長期分離就會造成各種心理障礙,我們就會感到焦慮,感到抑郁。
所以,療愈的重點就是允許自己做回真實的自己,無條件接受當下的自己,彌合分離的身心,讓自己從頭腦中走出來,回到當下的世界,那么療愈就會不知不覺的發生。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總是在頭腦思維的驅使下,告訴我們必須要抓住和控制某樣東西,我們才會安全,否則我們就會危險!所以我們為了抓住愛情,不斷通過控制和改造對象來達到占有的目的,我們為了留住財富,在思維情緒的參與下,我們變得如葛朗臺般吝嗇;我們為了留住健康,于是我們對身體的一點不舒服格外的注意,每時每刻都在留意自己身體的感受,隨著頭腦越來越苛刻,那么我們只能活在頭腦制造的規則中:如果沒有睡到8個小時,就是不健康,如果今天沒有打掃房間,病菌就會衍生;出門在外,都會帶上自己所有的衣食住行裝備,讓本就疲憊的身心更加風聲鶴唳。
禪宗“渡河負筏”的故事中講述:為了渡過湍急的河流,辛辛苦苦打造的筏子,從此背在背上,不離片刻,讓本就艱難的人生變得更加沉重不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這個世界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我們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世界,是因為我們的內心投射出千差萬別的世界,半杯水,有人投射出絕望,但同樣有人投射出希望。
所以,我們總是試圖在頭腦中抓住真實,于是活在頭腦塑造的夢幻泡影中,要學會將想象與真實區分開來。就應該從大腦的夢境中醒來,將意識投射到此刻的當下,即為如是觀!慢慢去體驗你此刻的情緒,你此刻的呼吸,你整個身體的感知,那么你就與現實世界建立了深度的連接。
否則頭腦就是抓住一個念頭緊緊不放。那么我們就會因噎廢食、杯弓蛇影。
漢朝應劭所著的《風俗通》中有這樣一個典故:有位名叫杜宣的小官吏,被邀到上司應郴家作客。飲酒時,“北壁有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杜宣害怕,又不敢不飲。回家即病,久治不愈。上司應郴知道后又請杜宣到他家中。“于故處設酒,杯中故復有蛇。”經過應郴的解釋,杜宣疑慮遂解,病頓愈,由此產生了成語“杯弓蛇影”。疑能生病,這位杜宣就是典型病例,他因“疑蛇”,產生了疑疾,俗稱“疑心病”。這不過是頭腦認假成真,庸人自擾之。
我國中醫學專家經過大量實踐證明:過度思慮會傷神致病,引起食欲不振、腹脹腹瀉、頭腦脹痛等癥。長期思慮過度可造成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輕者經常失眠,形體消瘦;重者則會神經錯亂。
我們要整頓好自己的內心,就要放棄對情緒跟思維的管制,念頭就像大海的波濤,隨風起波浪,風停了,波浪自然消去,你只要給它一點時間它就會走,但是我們總是試圖立馬從困境當中脫身而出,不愿意與癥狀與真實的自我呆上那么一刻鐘頭,那么你越排斥了,就會越粘住你,你越控制,就會控制你。
我們只需要拎起覺知,觀欲望和念頭來來去去不做分別,接納念頭,接納自己,療愈就會發生。
只有有勇氣面對真實的自己,才能接納真實的自己,不然總是在排斥自己、否定自己、攻擊自己。越是不斷地改造自己,來迎合外界的期待,這樣做的結果,就會不斷通過討好他人來獲得價值的認同,那么自我意識就會被無情流放,在他人和集體無意識中人云亦云。
當我們面對人生的困境的時候,總是期待外界和別人來拯救自己,那么自我意識永遠無法開啟,我們就活在別人的愛恨情仇中,在別人的故事中顧影自憐。
事實上,我們沒法成為別人,也成不了別人,我們只有成為自己,為自己人生負責,那么我們自我意識之光就會照亮我們人生的黑暗,不再恐懼,不再害怕。
我們每一個人呢,好比樹上的種子,一陣風吹過隨風飄散。你呢,飄到了戈壁灘,我呢,飄到了沙漠,它飄到了小河邊肥沃的土地上。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顆待發芽的種子,由于因緣的不同。有些種子落在小河邊,有些種子落在隔壁攤,落到小河邊的他呢,首先發芽,幾年過去了,枝繁葉茂,長了大概十多米高,樹根的扎了兩三米深,但是落到隔壁灘的你過了三五年之后才發芽,因為天干氣燥,缺水少土,幾年過去了。你才長了兩三米高,看上去體弱多病的樣子,但樹根呢,卻扎了十多米深。路過的人總是指指點點,認為你命里缺土少水,說你的根兒太旺了,需要修剪,枝干太弱了,你看人家河邊的柳樹枝繁葉茂,十多米高,你看你病怏怏的樣子,需要大補。
想必我們都知道了答案,身在戈壁灘的你,根真的太旺了嗎?枝干真的太弱了嗎?你羨慕別人的枝繁葉茂,如果把別人的枝繁葉茂給你就是害了你,你討厭自己的不足之處呢?去掉它也是害了自己。
當下的你,其實啥也不缺,不多一分,不少一分,一切都是剛剛好。你對你自己來講,本自具足,無需攀援任何人。你之所以痛苦呢?之所以認為自己命不好不健康,都是因為你的貪求,你的攀緣導致的。即使貪來了,你也不見得幸福,丟掉的不見得是壞事。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誰貪誰被收割,這是規則,只有扎自己的根,積自己的德,方能承載獨屬于自己的枝枝蔓蔓。當你不去定義自己不完美的時候,接納不完美自己的時候,就是你開悟的時候。